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在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是在疫情之下的特殊时期、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举办的,其主题“共天地、同风雨、聚进博、享机遇”给予了世界人民信心、希望和力量。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方面表明我国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承诺,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与责任。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贸易大潮,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主旨演讲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并揭示出“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国际贸易的历史规律。
【释义】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是对严复《〈国闻汇编〉叙》中“相通则治进,相闭则治退”的化用。
严复,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其创办的《国闻报》《国闻汇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维新运动中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复把“闭”看作是造成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认为只有“通”才能起到振衰起敝的作用。他提出“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尤以“通下情为要义”“通外情为要务”。在《〈国闻汇编〉叙》中,严复又提出“相通则治进,相闭则治退”,认为相互沟通交流治理能力就进步,相互封闭隔绝治理能力就后退,强调了“通”在时代变迁中的重要性。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习近平主席改字以立新意,赋予原典以新的时代内涵,指出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就能共同进步,相互封闭隔绝就会各自退步。他还借中医“通闭解结”理论进一步加以阐述: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解读】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历史规律。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
虽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高筑壁垒、以邻为壑,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只会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被时代所抛弃。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人间正道,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才是全球走向良性治理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来,中国致力于开放式发展,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习近平主席指出,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需要。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正是本着这一宗旨,中国举办了进博会。这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搭建了开放型合作平台。首届进博会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第二届进博会吸引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5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本届进博会适逢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之时,中国着眼于“越办越好”的总要求,致力于在线下如期举办一届安全、高水平、高质量的进口博览会,展现出中国言出必行、推动世界经济加快复苏的大国担当。
开放则共进,封闭则自困。清代“闭关锁国”的贸易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拥抱新的发展机遇,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开放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口,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的三个“不会停滞”,如同阳光穿透乌云,照亮了世界的期待。遵循“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历史规律,新时代的大国开放姿态令人振奋,同心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举世瞩目。迈向更高层次开放的中国,将不断带给我们勇气和定力,也将不断带给世界惊喜与希望。(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