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转移订单留存调查:人力成本占比飙升超50%,产业链上行承压

2020-11-10 15:39:19 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力成本高企,尤其是东部企业人力成本较高,这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一个是从我国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迁移。

  10月中国外贸同比增长4.6%,纺织行业成为重要的贡献者。

  最新数据显示,前10月中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增长34.8%,在这背后,包括印度在内的纺织品订单转移国内,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后发现,无论是专家还是企业主,都并不看好这些订单能够在国内长期留住,尤其是一些相对低端的订单,为什么?

  一位纺织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关键在于国内纺织行业的人力成本,仍然相对于东南亚等国偏高。而不少企业则表示,目前人力成本已经从数年前占总成本的比重20%-30%,上升到50%-60%,目前来看仍然没有停止上升的趋势。

  “5年前,我们工厂员工的人均工资在3000到40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8000元,而且工人对这个提升还不满意,觉得还是太低了。”广州灿萍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陈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是,能够填补人力成本上升的纺织行业产业链上行,目前受到熟练工人紧缺与国内市场培育不完善双重遏制,那些过去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竞争的纺织企业,恐怕难以长期回到旧日的光景。

  人力成本大幅上升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优势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调查显示,东南沿海地区纺织厂工人工资集中在5000-10000元,中西部地区工人工资大致在3000-6000元左右。

  “5年前公司的人工成本仅占20%,现在达到了60%。”江苏励强纺织品有限公司老板吴志祥表示。此外,员工不稳定,流动加速产生额外的费用等,也是该公司面对的难题。

  陈欢则表示,”工厂5年前的工资还在3000到40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8000元。”

  他认为,之所以会上涨这么多,一方面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人口的下降,“比如说我们纺织行业,工作内容很辛苦,80后基本慢慢退下,90后不想做,00后就别想了”。

  调查发现,尽管企业老板认为纺织服装业整体薪水已经不低,但是员工对此并不觉得很满意。

  梁伟(化名)从事纺织行业17年,在福建工作过9年多,在江苏待过3年,之后在广州和汕头2年,做过挡车、管理和机修,目前在浙江做织布类的工作,负责掌控2台机器。工作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早晚轮班制,假期少,压力不小。

  他表示,最初的工资只有4000多元,现在按月算,有9000多元,“一般工人看2台机器,基本工资都是7500元,但技术好的工人能2个人看6台机器,多出7500元,老板会适量给这2人加工资。”

  尽管领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多,但梁伟表示,“我做了这么多年,觉得工资没上去。工资上涨的同时,物价也在涨。”

  邓健(化名)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从事纺织行业11年,目前在福建的纺织厂当落砂工,工资按计件算,保底1800元,做一两个月是6000元以上,“在纺织行业工作,工资比较稳定,只要上班就不愁没钱花,养家没问题。”

  不过,他补充道,“工资虽然涨了,但物价也涨,挣得多花得也多。”

  上涨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还有原材料的成本。陈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前公司的人工成本大概在30%左右,物料成本为30%,现在人工成本超过50%,甚至达到60%,物料成本也在40%,所以现在的利润点能达到5%都很难,量比较大的还可以赚钱,提价也就难以避免。

  陈欢表示,人工成本上涨对纺织行业影响巨大,所需要的生产成本跟着提高,而成本体现在产品价格上,客户自然觉得价格涨得很快,接下来就是订单量减少,“这是几乎影响生存的一个问题,如果成本越来越高,会失去市场,订单往人工成本较低的地方转移,比如东南亚国家。”

  他以自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为例,虽然向客户解释生产成本上涨了50%,可客户依然要求降价10%,原本产品有30%的利润,降价15%还能承受得住,但在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再降价就很困难。

  人工成本不断提升,产品价格却提不上去,利润空间被压缩,导致纺织企业面临压力,目前来看国外转移的纺织订单能留存一些时日,但想长期留存困难重重。

  2020年2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2019年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纺织行业盈利压力显著增加,产业链多数环节效益持续承压。全年,3.5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436.4亿元,同比减少1.5%,增速低于2018年4.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251.4亿元,同比减少11.6%,增速低于上年19.6个百分点。

  纺织业升级转型痛点

  人力成本高企,尤其是东部企业人力成本较高,这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一个是从我国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迁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多个此前以纺织业为主要行业之一的东部城市,很多城市的纺织产业在当地工业的占比都出现下滑。

  比如,浙江湖州20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2.4亿元,纺织业51.6亿元;但到2019,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916.9亿元,纺织业只有24.1亿元。在浙江绍兴市,纺织业为当地四大传统产业之一,但是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在纺织服装的多个子品种上出现下滑,比如2015年布的总产量为47.74亿米,到2019年布的产量为13.37亿米。

  江苏的情况也是如此,从2018年开始,江苏常州的纺织服装发展有所放缓,2018年下降11.4%,2019年下降6.7%。此外,江苏南通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明,和2015年相比,纱、布、印染布和服装的产量均出现明显下跌。

  向纺织服装高端产业链转型,是很多专家给出的意见,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企业发现颇有难度,难度之一是熟练工人短缺。

  首先,受困于资金和成本压力,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比如,陈欢的工厂可以招到工人,但无法招到有经验的师傅,让他倍感苦恼。

  同时,一些熟练工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较累,并不打算一直干下去。邓健不愿意长期在工厂打工,准备再坚持一两年,存够一二十万就去做点小生意,“打工是没有前途的,工资再高,人也会老的时候,也有干不动的时候,哪有比自己当老板强。”他说。

  事实上,缺少高技术工人是整个纺织服装业乃至制造业的困境。人社部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从行业需求看,34.9%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

  同时,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员用人需求缺口较大;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中对普工和具有一定技术等级的劳动者需求与所增长。从需求侧看,41.4%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

  人工成本上升,缺乏高技术工人,怎么办?应对人力缺乏的一个手段是自动化,但在纺织服装业,这一道路困难重重。

  陈欢提出,机器更新换代特别快,一台机器的成本比较高,如果推进自动化,在原来工人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能上升10%-20%,利润点可以维持在10%左右。但如果使用老机器,则达不到上述效果。

  吴志祥则准备了应对的方法,包括加强管理,提高设备性能,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益。此外,增加外包,把附加值不高的外包去,让别人承担人工管理成本,集中精力维护好客户。另外就是加强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变。”

  而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梁伟认为,纺织行业实行自动化生产是较难的,“纺织业再怎么还是属于手工,只能说机器设备会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程序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而且机器成本也高,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一台。”

  另一个问题是,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端产品市场的成熟度还不高。陈欢坦白,一般中小企业很难生产出高精端自动化制造的产品,主要卡在国内高端产品消费人群不够庞大,高端产品市场尚未成熟,“我们也没办法做出高品质产品,这个需要整个市场的推动。”

  目前来看,从国外转移的纺织服装订单可以“解一时之渴”,国内纺织服装业的长期发展,仍然要在高成本和高质量之间反复平衡,缓慢前行。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