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行业将迎来爆发期?海普洛斯创始人讲述:精准肿瘤DNA“捕手”的进化之路

2020-11-18 10:12:25 和讯名家 

  编者按:今天“高成长企业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第二期报道,我们将聚焦生物医药科技领域企业深圳海普洛斯。

  作为海归创业企业,海普洛斯有着明显的技术驱动特征。从美国归来的生物医学博士许明炎,把全球突破性技术从美国硅谷带回中国的“创新之都”深圳,开启了一段国内肿瘤精准诊疗的拓荒之旅。

  凭借在基因测序、液体活检、生物信息和大数据等领域独创的技术和核心优势,他们成为精准的肿瘤基因捕手,用科技创新造福人类。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相比独角兽,“瞪羚”个头不算大,但跑得快、跳得高。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戴维·伯奇率先提出了“瞪羚企业”这一概念,主要指跨越死亡之谷、进入快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等特征。

  瞪羚企业一般都是科技型企业,也被称为高成长型企业,通常是新兴产业或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同时,瞪羚企业被社会视为最有潜力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因而,近年来,瞪羚企业的发展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聚焦于肿瘤精准诊疗的海普洛斯正是一家处于高成长期的生物医药领域瞪羚企业,具有包括基因测序、液体活检、生物信息等领域的前沿技术。

  “在回国(创业)这将近六年的时间里,我们大概做了五轮的融资,第一轮融资便获得了1000万。另外也得到了国家、省市的项目资助。深圳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支持体系以及方案发展理念。所以我们在深圳创业,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深圳市海普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许明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普洛斯的诞生:

  创始人抓住政策机遇回国创业

  一个企业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014年,对于许明炎而言,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许明炎放弃美国旧金山的工作回国,毅然来到了广东深圳,创办了生物科技企业——海普洛斯。

  许明炎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师从哈佛大学“三院院士”George Church实验室的Jeremy Edwards教授,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这都为海普洛斯后续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起初,许明炎在南昌大学化学系度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随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放射性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2008年,许明炎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攻读了为期五年的生物医学专业,专业的细分方向为基因测序、测序技术与仪器的研发,最终取得了博士学位。

  早在2014年3月,人在美国的许明炎听闻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迎来重大调整。由于相关商业机构存在漫天要价,过度夸大其功能等问题屡见不鲜,国家开始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将基因检测纳入规范化监管。

  “因为基因测序原本是一个技术,不是一个大的行业。虽然有技术,也做科研,但这里面没有按照行业的法律法规去监管,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许明炎向记者坦言。

  图 / 图虫

  在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轨道后,2014年7月,许明炎毅然决定放弃已有的高薪工作回国从零开始创业。事实证明,许明炎的这个时间点选择得很好,恰好抓住了基因测序技术方面的政策机遇。

  在一个技术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产业的过程当中,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去进行监管,从而使技术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中国政府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对于生物产业,尤其是基因测序领域,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

  政策之下,大量资本涌入基因测序行业,据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CB Insights中国数据统计,在过去的7年中,全球资本对初创基因测序公司的投资资金增长迅猛,2019年的投资金额相比于2013年增长了6倍。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来说,基因检测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2014年回国的时候,其实当时国内没有太多的专家认可这个方向。所以2014年我们回来之后,想找专家谈科研合作都非常困难。”许明炎告诉记者。

  转折发生在2015年。

  美国权威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把液体活检列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液体活检遂变得特别火热。

  所谓液体活检,是指检测血液中的CTC(循环肿瘤细胞)及ctDNA(循环肿瘤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满足对患者高频次监测的需求。

  在2016年,液体活检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基因测序及液体活检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自此之后,行业的学术会议等都在逐渐加强对液体活检的市场教育。许明炎表示,目前国内大城市的接受度非常的高。大多数专家、患者、患者家属都会知道:如果患者是得了肺癌、肠癌或乳腺癌且需要用药的话,一定要做基因检测。因为只有知道了患者基因的信息,用药才可能精准。

  专家和患者很好地推动了大城市的市场教育工作。许明炎向记者表示,接下来两三年的话,需要做进一步的市场教育,要把这些观念、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到二、三线城市,让更多的老百姓(603883,股吧)、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这样的一个产品与服务。

  CB Insights中国预计,到2023年液体活检应用于早筛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44亿美元,15倍于2018年2300万美元的市场规模。

  扎根大湾区快速成长

  海普洛斯总部位于深圳。用许明炎的话来说,深圳是最像硅谷的城市,甚至在很多方面,包括对创新创业的支持都超过了硅谷,适合创业。

  事实上,深圳的瞪羚企业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算多。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胡润中国瞪羚企业》显示,上榜瞪羚企业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广州。在瞪羚企业数量上,北京和上海的集聚优势都非常明显,上榜瞪羚企业数量分别为34和30家,远高于深圳的7家。

  其中,在瞪羚企业行业分布中,生物医药行业企业有17家,数量位列第一,高于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的14家和11家,其中新上榜的就有百奥赛图、北海康成等8家,可见生物医药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不过,相比于上海和北京,深圳生物医药行业在全国范围内仍然不算最强,包括技术创新、药物创新等。很多国外知名的药企通常会选择把中国的总部设在上海或北京。

  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不算最强,但是生物医药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的需求仍未被满足。因而,基于生物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国家对包括深圳在内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给予了大力扶持,从而令这些生物医药企业能够更好的扎根大湾区并实现快速成长。

  今年4月,广东省发布《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将以广州、深圳市为核心,联合中山、佛山、珠海、东莞等市,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聚区。鼓励国内外知名药企来粤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最高予以1000万元奖补。

  目前,海普洛斯获得政府项目资助逾7000万元,包括超微量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ctDNA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中国人的癌症基因数据库研发与建设等项目。

  截至目前,海普洛斯五年完成五轮融资,先后获得了磐谷创投、软银中国、优选资本、深创投、倚锋资本等国内顶级投资机构持续注资数亿元。

  不论是瞪羚企业还是准独角兽企业,要想获得认定,都需要满足一定的规模效益和创新指标。目前,海普洛斯申请了与癌症基因检测和分析有关的50项发明专利,49项计算机软著,以及发表相关SCI论文30余篇。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从2010年开始至今,中国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市场规模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中位同比增速超过40%,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数量带来的巨大红利,基因测序产业在中国潜力巨大,预计在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138亿元人民币。

  肿瘤治疗花费昂贵,早诊断、早治疗为最优选项,因为在随着癌症病情的逐渐加重,患者的花费持续增多。

  据估计,我国每年花在治疗癌症的费用达千亿元,肿瘤药品的人均花费至少约4万元/月,给国家与患者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图 / 图虫

  液体活检作采用非侵入式血液测试,能监测肿瘤或转移灶释放到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碎片,除在肿瘤早期检测上有着较大应用前景外,可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提供个性化、高效的诊疗方案。

  早期精确诊断后的有效治疗,有望大幅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

  《2019年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及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癌症患者通过早期诊断进行及时治疗的五年存活率,显著高于一般术后的存活率,其中早期诊断发现治疗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为93%,远高于一般术后平均五年存活率49%,因此有效的肿瘤基因测序应用需求极大。

  虽然肿瘤基因测序在生物医药行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目前科学研究仍是基因测序的主流应用场景,CB Insights中国的研究显示,2019年基因测序在科学研究板块的应用占据了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高达56%。

  随着三代、四代测序仪的广泛应用,基因数据量呈现大幅增长,对生物大数据的准确解读也提出更高要求,数据分析领域或将是基因测序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目前全球仅有100多家生物信息公司涉及基因数据分析,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国内从事基因组数据分析的生物信息公司有望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

  2014年,许明炎毅然决定放弃已有的高薪工作回国从零开始创业,他为何会选择来深圳创业?对于行业又有怎样的看法?为此我们专访了海普洛斯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明炎。

  专访海普洛斯创始人许明炎:专注肿瘤基因检测赛道,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正崛起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产生持续影响,并逐渐传导到产业链各个环节。

  聚焦肿瘤精准诊疗的生物医药企业海普洛斯也不例外,主营的肿瘤检测业务因公立医院停诊、缩诊,受到不小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海普洛斯也开始积极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入核酸检测大军。

  目前,海普洛斯的检测试剂盒已通过审核进入商务部的白名单,可以出口到欧美市场。此外,海普洛斯还承接了深圳大部分冷库海鲜冻品、商超、酒店等日常检测工作。

  从技术角度来说,核酸检测相对于肿瘤基因检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更多的挑战在于,企业整体的运营能力和大量样本的处理能力。

  近日,海普洛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许明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做肿瘤基因检测可能一天处理几十个几百个样本,但是做核酸检测,一天可能要处理几万个几十万个样本。

  谈及核酸检测业务是否会成为海普洛斯的转折点,许明炎向记者坦言:“这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做了一些新增的业务,我们主要战略还是会聚焦在肿瘤这个赛道。”

  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正崛起

  《南方财经》: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生物医学博士毕业,也曾就职于美国Cambrian Genomics公司,您选择从硅谷回国后来到深圳进行创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许明炎:首先,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它对于中小企业在创业创新方面的支持和包容都具备一定优势,整体营商环境有利于创业。其次,深圳对比全球来看,最像硅谷,甚至在很多方面,例如对于创业创新的支持还超过了硅谷,最适合像我们这样回来创业的群体。另外,我们之前本身即有两个同学也在深圳,所以我们当时没有太多犹豫就决定回深圳了。

  《南方财经》:按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华东的生物医药基础强于华南,深圳在生物医药、医疗资源这一块也并非强项,但是海普洛斯还是选择了在深圳发展,公司实际落地之后,是否感受到区域发展的后劲?

  许明炎:目前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确实不是全国最强的,但这个问题要两面看。深圳不是最强,但他又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的需求。所以政府看到这样一个目前发展尚且不够发达的现状,对深圳及整个大湾区相关产业给予大力扶持。而且生物医药行业是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所以政策友好度很高。另外,深圳有相对比较好的医疗器械企业基础,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联动发展效应,如迈瑞、华大智造等,基因测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深圳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起到非常好的榜样力量,所以我也坚信深圳在生物医药行业也可以做得很好。我们创业的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需要很有潜力的城市,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机会发挥我们的力量。

  《南方财经》:在回到深圳创业的这几年,有感觉到深圳人才集聚的优势吗?还是说也会有一些人才短缺的现象?

  许明炎:深圳人才情况有几个特点,首先是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优势明显,已经形成了正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效果。而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才、引才的政策,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多年深圳引进了众多包括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

  我们企业的话,也有很多海外回来的博士、博士后人才。但就生物医药行业而言,其实深圳比较短缺的是一些高层次的市场营销人员、销售人员。国外的很多药企,他们中国总部一般都设在上海或北京。传统上来讲,这些市场人员大多数也会集中在上海、北京多一些。所以深圳的生物医药行业在这一块还要加把劲,在这个领域的人才短缺相对比较明显。

  此外一些硕士毕业的人才在进入公司工作四五年之后,成为中流砥柱并且数量庞大,对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尽管工资水平很高,但也会面临结婚成家与高房价的考验。

  《南方财经》: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环境里面,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很多关注,深圳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有没有一些利好的政策给到企业?

  许明炎:整个深圳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我觉得应该是走在全国的最前列。前段时间也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地方法规。我们公司也已经申请了一百多项国内外的发明专利。其实美国也有关注到我们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目前来看我们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

  基因检测行业的急速爆发期将至?

  《南方财经》:就企业的创新机制方面来说,海普洛斯在研发费用上占比较大,我们目前的运营方式是完全的独立研发,还是会与高校、机构进行合作,或者说也不排除做一些并购等资本运作?

  许明炎:因为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公司目前的所属阶段,研发费用确实非常高。我们2018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在70%-80%,2019年也有差不多40%,目前每年的研发费用都保持超过20%-30%的占比。因为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研发,不断地有新产品,产品线要不断改善、不断丰富。

  另外我们也尽量和高校研究所合作,包括北大、南科大等高校;也和医院合作,比如人民医院、北大医院。在合作过程中,结合他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以及我们的研发打算,打造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甚至说大于三的研发模式。

  目前基本上全部是自主研发为主,还没有并购相关的方式,但是在未来的两三年可能会更广泛地去并购一些国外的技术。

  《南方财经》:跟其他行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比如生物药剂检测这一块,我们在研发上跟其他行业比起来更大的风险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许明炎: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特别是做创新医疗(002173,股吧)器械、创新药物,研发投入比例是非常高的。如果是做药物的话,他可能前面十年都在投入,没有任何收入。我们做检测的可能还好一点,前面两三年投入,后面陆陆续续会有收入了。到了一定的阶段,会产生一些利润。相比传统行业,生物医药行业投入时间和周期会延长很多,同时风险自然也会比较高。

  但是,长远来看,它依然是高收益的。首先医药是民生所需。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免疫治疗药物等,可能90%以上都来自于欧美,依赖于进口,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短板,所以我们的国家需要去投入,我们这样的企业也需要去投入研发。

  同时,回报率也非常高。像我们的检测产品一年可以做到几千万的销售额,好多产品能达到几个亿的销售额,所以研发投入的比重占比非常高既带来风险也带来了回报。

  《南方财经》:受疫情影响,第三方检测似乎驶入了急速发展的阶段,您觉得生物医药行业最需要的突破点在哪?再或者说生物医药检测这个细分行业最需要提升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许明炎:就基因测序行业来说,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第三方检测很被认可,在所有医院里占比超过50%以上。中国第三方实验室的检测现在占比还较少。

  就欧美国家的监管而言,做技术的话,他就对你的技术原理和逻辑进行监管,并不具体监管你是做什么样的产品,所以他是对你的体系进行监管而不是对你的产品进行监管。这比较吻合肿瘤和基因测序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药物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种监管方式值得借鉴。

  我们最近也了解到,有一个药品审评中心会放在大湾区里的深圳,这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应该会非常大的推动,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行业会有全新的面貌。

  《南方财经》:海普洛斯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未来在整个细分赛道,有怎样的愿景?

  许明炎:我们希望未来还是专注在肿瘤基因检测这个细分赛道,成为国内肿瘤基因检测最靠谱、最科学、最具医学性的一家公司,希望做到中国的第一,也希望我们成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技公司。

  那么,在专家和投资人的眼中,海普洛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专家、投资人眼中的海普洛斯:技术驱动企业高速成长,行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来不缺乏新技术的诞生。而每一项新技术都有可能颠覆目前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认知,甚至改变过去的习惯性看法。

  粤港澳大湾区以其开放的人才政策正在积极接纳吸引带来颠覆性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对此,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黎友焕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疗行业很快就会跑在全国前面。

  而瞪羚企业海普洛斯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专注于肿瘤液体活检的生物科技公司海普洛斯2014年诞生于深圳。目前,海普洛斯已完成四轮半的融资,获得了磐谷创投、软银中国、优选资本、深创投、倚锋资本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

  在海普洛斯刚成立时,便获得了来自磐谷创投的1000万天使轮融资。为何在初创期就看上了海普洛斯?北京磐谷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执行合伙人李丽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海普洛斯创始团队的许明炎和陈实富分别在文库构建编码、数据分析方面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和技术储备,具备构建技术壁垒的能力。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感染到了我们。”

  谈及海普洛斯的快速发展,李丽宁坦言,除了自身团队的能力持续提升和创新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NGS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早期筛查、愈后管理等方面持续进展,未来NGS相关检测技术在肿瘤领域将带来千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行业爆发前夜

  不可否认,生物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的确伴随着一定的高风险性,机遇与挑战并存。

  黎友焕告诉记者,行业里一些企业取得了研发成就,一些企业则是遍地鸡毛的状态。“一些中小企业钱花了,产品却出不来,或者出来的产品达不到效果。很多基金投了硅谷的生物医药企业却血本无归。”

  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风险在于研发投入过大,能得到回报的只有一小部分。黎友焕说道,大部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或者尚未投入市场的过程中就已经倒闭了。

  其次,行业颠覆性的技术面临着市场转化难度大的问题。其未来市场化,离不开临床试验的支撑,这就需要大量的试验样本量以及长期的时间投入。

  此外,人才稀缺也是一个困境,全世界都在抢生物医药行业的人才。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但是获得成功的人很少。一旦成功的话,他的产品、人才团队就会获得各地的青睐。

  黎友焕认为,生物医药行业正处于爆发性、爆炸性发展的前夜,但这个前夜时期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困难重重、压力很大。

  对此,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刘缨直言,“生物技术行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生物技术的投资本身就蕴藏着风险性。如果投资高技术、高壁垒的行业,必然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但我们接受这种风险。你期望得到高回报,肯定要承受高风险的压力。”

  事实上,软银早期投资海普洛斯,是基于其较好的性价比。“当时海普洛斯的排名并不靠前,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团队比较有活力,股份结构也比较不错。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在后续的发展中跻身到行业前列,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我们当时的想法。”刘缨告诉记者。

  2018年,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创投”)加入海普洛斯B轮融资队列。

  深创投投资总监张昊向记者表示:“海普洛斯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并看好海普洛斯在基因测序尤其是超微量肿瘤液体活检领域的厚积薄发。技术驱动型的公司源于专家型的团队。与国内大多数需要把部分业务流程外包的公司不同,海普洛斯拥有一支从事医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研究的专业科学家团队,拥有专门的博士后工作站,用技术的全覆盖支持流程的全覆盖。所以不仅在临床领域业务稳定增长,在科研、药企、大健康等服务领域,海普洛斯同样受到众多业界大咖的青睐。”

  据其介绍,今年海普洛斯与合作的科研机构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重量级文章超过20篇,总共影响因子超过100分,另有10余篇论文在审以及多篇论文待投稿,同时发表会议文章50多篇。目前海普洛斯已经与恒瑞等十余家国内一线新药研发企业达成业务合作。

  张昊还指出,技术驱动型的公司源于前瞻性的研究,早在2015年,海普洛斯就启动了“万人癌症基因测序计划”,这是中国首个大型癌症“精准医疗”计划。2017年,公司更是启动了“绿肺”“肠康”“探肝”各10万人的大队列研究计划。对比国外同类研究,海普洛斯的研究更关注中国人群数据,为中国人群肿瘤早筛早诊产品的推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目前,公司已经累计检测超过10万例样本,拥有国内最大的肿瘤液体样本数据库。

  飞速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

  诚然,生物医药行业有其高风险性。但与此同时,政策和市场环境对生物医药行业却是利好。黎友焕提到,很多基金都在支撑着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行业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要政策有政策、要人才有人才、要环境有环境。换句话说,目前的一切科技创新要素和市场环境都在支撑着颠覆性技术的发展。

  发展至今,海普洛斯在生物医药行业逐渐进入佳境,作为瞪羚企业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李丽宁向记者说道,2014年11月份开始接触刚创业的海普洛斯,当时,经过超摩尔定律后,基因测序价格快速下降并在临床领域逐渐进入可商业化的范畴。肿瘤疾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巨大,推动肿瘤靶向药物快速发展,诊断检测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但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伴随诊断技术只局限在有限基因位点的有限改变和组织样本上,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NGS高通量测序可以大幅度提高液体样本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一次性检测复杂位点的突变、融合、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化等问题。

  据悉,NGS高通量测序按照提供服务的环节主要分为文库构建、上机测序和数据分析三个环节。当时,上机测序环节各家公司基本使用第三方如illumina的技术平台,几乎无差异也无法构建技术壁垒,部分团队还不具备后端的数据分析能力。海普洛斯创始团队恰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学术背景。

  刘缨对于海普洛斯的高速发展不吃惊,并对海普洛斯寄予了厚望。

  “这个行业大家都处于高速成长的一个水平。海普洛斯在销售方面想了很多的办法、采取了很多的策略,这和他们的踏实分不开。我们各个投资人也帮助他们想了很多营销的办法和方式,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快。对于海普洛斯的团队来说,他们应该做得更好。”刘缨说道。

  除了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于投资方来说,投后管理也是投资时重点考量的方面。谈及海普洛斯的投后管理,刘缨表示,海普洛斯在融资和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规范。

  李丽宁则谈到,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变化,要不断地思考如何通过产品、服务的调整来塑造核心战略优势。创业公司的企业文化还在构建过程中,创始团队与不同基因背景的团队融合过程中容易遇到挑战。

  此外,一个新技术成功推向市场或商业化,需要相关部门在注册、审批、医保等方面不断完善监管,提高整个社会创新的效率。这个过程中,企业相对被动且无法做出准确的预判,只能不断提示自己及团队,对创新技术商业场景成熟过程的复杂度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文字记者|唐唯珂

  文字编辑|徐   旭

  出镜记者|丘子堃

  摄像记者|卢如万

  视频编导|陈映梅

  配     音|刘锦阳

  监     制|方晓茸

  统     筹丨李锐 于晓娜 祝乃娟 张伍生

  出  品 人|蔡万麟  任天阳

  从11月17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开始推出系列专题“高成长企业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计划连续推出十期。该系列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策划执行。

  该系列报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成长企业,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一线采访和实地调研,呈现活跃在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的群体故事,挖掘大湾区创业者们对各自所在产业的探索、发现和努力,也试图呈现他们的奋斗、选择和思考。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本期编辑 刘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