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颖「中银香港原高级经济研究员」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22期
喜闻《中国金融》杂志创刊7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研究香港金融问题的从业人员,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相关研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稳定发展主要靠两大支柱,一是香港的制度优势,包括简单低税制、资金自由流动、与西方接轨的商业法规、高效金融监管且是最自由的经济体等。二是内地与香港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和金融联系,尤其是内地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持续推动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
往事并不如烟
1988年2月,我当时在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工作,拙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否会黯然失色》有幸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此文主要分析了1987年10月的美国股市风暴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及香港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根源,最后一部分中,我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会黯然失色”的四个论据之一是,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可靠后盾。文中提到,近几年我国已利用在香港融资所具有的地利人和之便,借入香港银行商业信贷以及通过香港组织银团贷款和发行债券的总额超过400亿港元,今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利用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建立的广泛业务联系网络筹集更多的资金,这也有助于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
此文反映出当时的主要背景因素之一是,虽然1984年12月中英已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已明确1997年后香港实施“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局势相对明朗,但在香港主权回归前的过渡期,围绕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较量仍然继续,回归前后的道路仍布满险阻,在此期间,香港在保持金融市场开放、资金自由流动的同时,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巩固和壮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在那段时期写的一些有关香港联系汇率制、利率和银行监管等方面的文章也先后在其他一些刊物上发表。
背景因素之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利用外资,包括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间接融资方式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促使产业升级。香港及时抓住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从原来主要作为内地进出口贸易中转站扩展成为引进外资进入内地的枢纽。根据商务部统计,至2018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456900个,实际使用港资10992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FDI总额的54.03%。另据香港金管局统计,至2020年3月底,香港银行业对内地银行和企业的债权为30842.19亿港元,占银行业对外总债权的24.1%。
融合日益紧密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香港回归祖国以及2003年实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两地经济金融关系日益紧密,并拥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内涵。
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平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随着一些中资集团相继通过注资、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直接或间接成为香港的上市公司,“红筹”概念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600600,股吧)正式在香港上市,标志着H股的诞生,从而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引入香港资本市场。受益于当时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及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中国元素在国际上备受青睐,H股自诞生伊始便迎来了发展高峰。至2019年底,内地公司来港上市数目已达1241家,累计集资额达66371亿港元,合计市值达279534.4亿港元,分别占香港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51%、集资总额的63%及总市值的73%。可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已成为香港股市不断发展壮大、长期吸引全球投资者深耕且IPO集资额在世界各股市经常居第一位的重要因素。而近几年“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和基金互认等机制的建立,则进一步提升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连通性,提高了香港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市场参与度,也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影响力。
香港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跳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经济金融结构重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和对外投资,一些大企业、大银行积极通过走出去拓展业务机遇和扩大市场份额,普遍把香港作为走出去的首选平台和跳板。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内地对香港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6223.7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52.7%。至2020年3月底,香港银行业对内地银行和企业的负债为25511.47亿港元,占银行业对外总负债的24.9%。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下,香港发力打造“一带一路”基建项目融资中心、保险和再保险中心,以及专业服务枢纽和法律服务、争议解决中心,并通过资本市场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和缓解投资风险方案,以增加“一带一路”项目的商业吸引力。中国金融业亦充分利用香港金融市场的整体优势,打造区域经营管理平台,全面加快境外资产积累和境外业务拓展,提升全球化投融资、金融服务能力、风险管理和营运能力。
香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验场。2003年香港已拥有全球首家离岸人民币清算体系,在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并拥有全球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活跃的人民币交易市场和较为多元的人民币产品体系。至2020年4月末,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6543亿元,同比增长6.9%;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12亿元,同比增长45.2%。4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为5402亿元,仍较年初大幅增长33.5%,同比增长28.4%。另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次的调查,2019年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外汇以及衍生工具的交易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一,日均交易量1076亿美元,比三年前增加了40%,比排位第二的伦敦高出90%。
2020年以来,内地陆续推出12项对外开放新措施和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等政策,进一步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为外国投资者在互联互通机制之外提供多一些选择,有助于增加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参与度,提升人民币资产作为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的功能。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的枢纽,2019年通过北向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分别向内地输送了4.99万亿元、4.77万亿元和2.63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比2018年分别增长87%、1.37倍和1.98倍,未来也会受益于新政,更好地发挥国际投资者进入内地金融市场的跳板作用。
继续砥砺前行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金融业的主导思想具体落实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提出26项重大举措,旨在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这将为香港与内地金融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为香港金融市场扩大和纵深辐射作用提供新机遇。
第一,大湾区将推动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6月29日人民银行和港、澳金管局已宣布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聚集了众多高净值家庭,“跨境理财通”将会为香港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创造更多的机会,并成为两地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的新业务增长点。第二,大湾区将扩大区域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推动人民币在大湾区跨境便利流通和兑换,逐步开放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参与内地银行间拆借市场,有利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管理,助力香港在与其他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大湾区还将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合作,支持香港打造绿色金融中心。这将有助于促使区内金融机构更广泛地把气候风险变化纳入其企业管治、贷款政策、风险管理框架、投资组合、商业模式及信息披露中,改变企业营运模式及融资策略,推动香港绿色及可持续的金融业发展。第四,大湾区将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香港近几年已成功落实了多项金融科技措施,如推出“转数快”、批设八家虚拟银行牌照、落实银行业开放应用程式介面框架以及推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平台“贸易联动”等。未来香港金融业应能抓住新契机,不断创新,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为客户提供更多元、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并利用合规科技,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合规成本。■
(责任编辑 植凤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