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行业格局正在重塑,产业焕新势不可挡

2020-11-26 18:16:58 和讯 

  11月26日,搜狐在北京举办“2020搜狐财经峰会”。

  本届峰会汇聚20余位政界精英、商业领袖以及经济学界翘楚,围绕“中国经济的韧性”、“变革期的中国与世界”、“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重振”等议题,深入探讨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导向。

  峰会共分为上午、下午两场。上午的会议探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双循环”下的新经济格局,展望变革期的中国与世界。下午的会议聚焦企业,探寻产业升级之路,分享后疫情时代如何重振消费。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行业格局正在重塑,产业焕新势不可挡

  在下午的峰会中,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出席并发表了题为“抢抓机遇,自我革新,科技赋能,开启中国汽车产业新征程”的演讲,分享了他对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理解。

  朱华荣表示,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当前的中国的汽车市场不仅产销量居全球第一,保有量也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同时,在所有的地区和国家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市场这样竞争激烈,新增多,消亡也多。

  另外,在品牌市场竞争力方面,“传统汽车主流的中国品牌,其实在技术上和质量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合资品牌水平”,朱华荣在演讲中指出。

  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朱华荣表示,行业格局正在重塑,产业焕新势不可挡。朱华荣指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沃土,再加上中国消费主体正在年轻化,消费在升级,这些都在快速地改变汽车产业。“现在的汽车不仅仅是一个车,它在向着服务生态转化,进一步催生汽车产品的创新,推动汽车产业的焕新”,朱华荣表示。

  如今,长安汽车也正将效率和软件能力打造为核心竞争力,从传统的制造汽车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下附演讲全文:

  朱华荣:我想从汽车行业这个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我对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观念,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实体经济,而且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8月份李克强总理到长安汽车时也是语重心长地跟我们探讨。提到中国的汽车行业,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汽车行业的制造水平,所以汽车行业应该义不容辞的在制造强国的发展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上午很多专家讲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

  其实汽车行业面临巨大的转型。首先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汽车行业出现的一些特征:首先,容量大,或者说容量最大。大家都知道,从2009年开始,中国其实一直就是全球汽车产销量的第一大国,份额占到全球的30%。今年1—9月中国汽车市场累计销售了1712万辆,达到了全球32.5%。截止到9月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75亿辆,超过了美国2.72亿辆,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保有量国。

  其次,中国竞争最激烈。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所有的地区和国家里面,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超过100个,而中国现在有145个品牌,其中有130个是中国本土品牌。当然,消亡也快,1—10月已经消亡了20个,这里面不仅仅是中国品牌,有些全球品牌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退出中国市场。1—10月销售量在1000辆以下的,就是在我们心目中无法生存的,就有28个。

  前不久有媒体问我说,你5年前说中国品牌80%会死亡,我说当时我没有用“死亡”,我用的是关、停、并、转。说死亡不太好,那你说改不改这80%?我当时回答中国品牌80%会关停并转,不是预判,而是规律,现在也正在上演当中。

  第三点就是发展最活跃。体现在“死亡”的同时,今年1—10月又新增了10个品牌。去年一年在中国上市的新车有1000款以上。我在这个行业已经30多年,你问我去年中国上市了哪些车型,我告诉你无法知道,所以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幸福也是苦恼,你最后发现没法选择,选择的宽度太大。今年尽管疫情这么严重,也已经上市了542款,这是表现活跃。

  第二个表现就是资本敢投,过去几年几张PPT就能融资到几个亿、几十亿的情况很多,几张PPT就可以造车,说明资本市场对于中国汽车的产业,新势力造车等等还是看好的。我们跨界又敢干,原来不在汽车行业的人,都特别想进入到这个围城里来。前不久有一个跨界过来的领导就跟我说,进来之后才发现,汽车行业真的是值得敬畏的行业,突然发现进来之后出不去了,出去之后发现一身光溜溜的。

  中国的老百姓也敢用,我们的多种能源、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式、燃料式,老百姓都敢用,只要造得出来。辅助驾驶L1级L2级L3级我们都敢用。这也刺激了我们作为汽车公司或者这些创新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有人鼓励我们。我们创新出来之后有人觉得好,有人用,我们就敢不断地创新。

  第四点,马太效应凸显。疫情发生得益于中国对疫情强大的控制,我们率先走出了市场经济这个低谷,经济的韧性,包括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利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中国前10个月已经出现7个月的正增长,比去年强,而且这个增长还挺吓人,有6个月超过10%。汽车行业几乎是每年都预测不准,所以又是一个出乎意料、喜出望外。

  今年1—10月中国乘用车SUV销售了1528万辆,同比下降10%,这是一个累计数据。但是要看到一个新的点,就是在TOP10的中国品牌中,同比下降仅仅只有6.9%,比整个行业下降的低。市占率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在去年的基础上提升了1个多百分点,从30.7%提升到31.7%;集中度也在进一步提升。这说明中国品牌头部TOP10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在进一步增强。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也要给大家传播一个观点,就是传统汽车主流的中国品牌,其实在产品技术、质量已达到甚至局部超越合资品牌水平。与之相反的就是一些实力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的尾部企业,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其实出现了生存的困难,大幅度的下降,马太效应凸显,这是行业的一些特征。

  第二,整个行业在发生什么变化?行业格局在重塑,行业焕新势不可挡。

  上午有嘉宾讲,技术的突破带来社会的前进,同时也带来破坏性。其实对于我们这个产业也是这样,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沃土,再加上中国消费主体在年轻化,消费升级,所以在快速地改变汽车这个产业。现在的汽车不仅仅是一个车,它在向着服务生态转化,进一步催生汽车产品的创新,推动汽车产业的焕新。现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疫情之后长安汽车又一个“化”就是健康化,汽车产品在健康化,加上后端的新零售化和共享化,推动着这个产业向朝阳产业焕新。

  未来的产品是大型的移动终端,是数据采集载体,是人员储能单元和移动的多功能空间。汽车品牌不再是一个以硬件为主的汽车产品品牌,而是会延伸为汽车产品、服务产品,延伸为产品综合的生态品牌。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延伸向新制造业和新服务产业、综合性产业发展,包括智能制造、智能服务、软件。

  面对这种形势,汽车行业大家都在把握机遇,快速地实施转型。以长安来看,怎么转型?如何在最新的舆论里立于不败之地?主持人说我们三年前就洞察到汽车行业必须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我们提出来要实施第三次创业,这几年我们的销售实施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上半年整个行业下降10%,我们同比是增长的,而且比行业好18.8个百分点,接近19个百分点,包括我们的自主品牌,原因在于公司2017年毅然决然的归零思考。

  你不再是一个汽车公司,那不是汽车公司做汽车该怎么做?所以第三次创业,长安将效率和软件能力打造为核心竞争力,公司从传统的制造汽车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今年有同事跟我说,现在好多公司都在向你们转型,向你们三年前的目标转型,我说不是,只是我们先提出了,占了位,大家其实都是一样的。

  首先,要将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进行到底,打造服务产业。为什么打造服务产业?因为我洞察到中国汽车产业里服务做的不够。各位到4S店维修的时候,到市场上购买一些服务产品的时候,你们心里是心有余悸的。其实我们这个产业里还有很大的机会。

  长安敢于打破这个行业的诟病,比如说我们有五大承诺,按时交付,凡是承诺了之后每晚一天我赔你120块钱,今年我们赔了多少钱呢,赔了900多万,值得,倒逼自己不断的前行。同样的,我们在产品创新上打造了一系列产品,所以今年长安汽车出现了历史上扬。

  其中长安有一款产品打造UNI—T产品,这是智能化的产品,很多人说这是概念车,不是的,这是量产车,从6月份上市到现在一直库存终端是没有的,供不应求。特别是我给大家报告一个数据,57%的用户是从原来合资品牌转移过来,说明中国品牌真正的和合资品牌在同台参与竞争,这是一个点。

  其次,将研发和技术量产进行到底。就是技术量产加速投放市场,科技的伟大不在于超级在于普及,我们敢于把600余项智能化新能源等等技术,向我们的产品上移植,打造了一系列高科技的产品。大家可能有时候不太关注国产品牌,我今天告诉大家,长安开发的车里面,你不用脚、不用手、不用眼都是可以的,开车可以不用眼。

  此外,还要将生态创新和融合创新发展进行到底。我们加速转型,成立打造2000人的软件公司,和一汽、东风、长安一起投资160亿元打造,打造T3科技、T3出行等公司,整个朋友圈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舆论竞争力中,我们打造了和华为、腾讯、高德、科大讯飞(002230,股吧)的联合创新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等,以多元化开放的心态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深耕汽车全价值链的运营,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们认识到,面向未来,唯有仅仅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用开放的姿态和世界互联互通,才能实现中国汽车的强国梦。长安汽车愿意和业界所有的朋友来共同努力的探索未来的汽车和汽车的未来。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注:现场速记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责任编辑:李显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