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十四五”新发展格局 上海要做足两篇文章

2020-11-27 07:00:30 第一财经日报  胥会云 金叶子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谋划和推动上海“十四五”发展,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根本指引,在新征程上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11月2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下称“全会”)提出了上述论断。

  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上海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同时,要把大国经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做足,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

  “服务新发展格局,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十二五”上海开始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十年来在转型方面已经达到目标,减少了对原有发展路径的很多依赖,转向了新功能、新增长点的培育。但“十四五”和过去十年有很大的区别,上海要在升级方面有新的突破。“核心问题还是如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周振华说。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对第一财经表示:“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上海的机会,还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机会。”

  “三个关键”和“四个链接”

  如何做足两篇文章?全会进行了进一步的“拆解”:一方面,把大国经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做足,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链条,在内需体系中打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

  另一方面,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助力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做足这两篇文章,进而,上海要打造吸附全球要素资源的引力场、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桥头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试验田,努力成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开放发展的战略主动。

  周振华表示,不管是在国内大循环中实现“三个关键”,还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构建“四个链接”,上海都需要有更高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五个中心’上海已经有了,但还没有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说明能级还不够。”

  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对上海全市发展格局再审视、再调整、再优化,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也对三十而立的浦东寄予厚望,全力打好新时代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这张“王牌”。全会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举全市之力,显全局之效。

  打造撒手锏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1月25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署名文章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刘鹤在文章中表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

  上海也提出,要着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瞄准前沿、弯道超车,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撒手锏”,提高在世界生产网络、国际市场体系中的话语权。

  同时,要布局打造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始终把牢功能转换和能级提升的战略主动。

  在今年8月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这也是我国首台X射线波段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该装置与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组成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设施集群的核心,成为我国光子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

  不只大科学装置。近年来,上海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大,2016~2018年,市级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341.71亿元、389.89亿元、426.37亿元,年均增幅11.7%。

  《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年度排名位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第12位,比2019年上升4位。

  更大力度引进人才

  创新驱动最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会称,上海将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引进计划,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中科院脑科学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说,上海目前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位列“第二方阵”,要进入“第一方阵”,关键在于国际人才的集聚。

  “上海要成为国际人才集聚地,特别是要成为青年创新人才集聚地,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和生活环境。”在他看来,教育是创新的源头,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一定有好的大学,年轻人来到这里受教育然后留下来。

  11月23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发布《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下称《办法》),明确五大类人才可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分别是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市场化创新创业人才、专门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包括高峰人才引领工程等在内的人才工程。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海旺此前对记者表示,考虑到上海老龄化的持续加深,以及上海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都需要加快引进年轻人才。

  人才政策频出的背后,是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加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布局。

  《办法》也明确,人才引进坚持以“城市发展导向”为指引,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基础研究领域,实行条件管理。

  推动长三角形成新发展格局

  为做足两篇文章,上海还提出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

  尤其是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新城),要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推进建设,加快建设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打造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9月,上海专门成立了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由龚正担任组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副市长汤志平担任副组长。

  “这是上海空间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大变化,一方面要通过五个新城和中心城区的紧密链接,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一方面解决上海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新城能级提升,和周边长三角其他城市形成链接,作为节点城市加强上海的对外辐射。”周振华说。

  在上述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全会也提出,要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突破口,做好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两篇大文章。

  全会还首次提出,上海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定下了基调。

  曾刚对第一财经表示,上海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期,着力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不仅能让上海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优势上升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优势,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同时还能把上海服务国内的层次提升到服务国际的层次,“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上海的机会,还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机会”。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