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国际人士见证中国决战脱贫攻坚)

2020-12-07 10:38:23 和讯  人民日报

中国援老挝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万象市版索村和琅勃拉邦省象龙村开展。自2017年9月启动至今,两个示范项目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图为9月15日,在老挝万象市版索村,学生在中国帮助建设的学校中学习。

新华社发

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堪圩乡明仕田园景区工作的当地少数民族妇女。

丽娜·登格鲁丹伊森摄

11月2日,在“结对子扶贫”项目下,泰国孔敬府社区发展局官员来到邦农县侬诺康村,和驻村官员一起帮助村民发展家庭养殖鱼。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开展城乡大规模植绿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农业”的共赢发展之路。图为10月27日,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一列城际列车疾驰而过,沿途的乡村秋色风景美不胜收。

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不仅是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也将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信心和动力,为各国推进减贫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加快推动全球减贫进程

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可持续

詹姆斯·林奇

临近岁末,中国在实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对世界其他地区具有广泛的启发意义。

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为中国家庭提供更大社会保障。这有助于增加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支出,进而对区域发展和全球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中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经济逐步复苏,政府和企业加大力度帮助农民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000061,股吧),许多农村家庭收入在持续恢复。

中国的脱贫成就离不开坚定有效的扶贫政策。纵观过去40年,中国的减贫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针一直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三农”问题长期以来被视为多部门工作的重心。中国政府的扶贫开发模式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这种方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中国政府还将许多创新、有效的减贫做法分享给世界其他国家。通过打造“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案例分享平台”,开展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等举措,中国同各国决策者、国际组织的实践者共享减贫项目信息,方便各方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中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促使人们关注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对空气、水、土壤和塑料等污染挑战的必要性。在农村地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成效显著。随着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可持续,农村的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减少,粮食安全也得到加强。生态文明正推动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各项行动。事实证明,生态文明是改善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重要驱动力。

亚行的愿景就是消除贫困,致力于实现一个没有贫困,繁荣、包容、有适应力和可持续的亚太地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幸到中国南方一些省份考察。在与中国30多年的合作过程中,我很高兴亚行在中国南方及许多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发挥了作用,比如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掌握可持续生产和营销方面的技能,以及改善边远地区的交通等。

减贫工作需要持续努力。“十四五”时期,中国蓄势待发,将在过去五年成就的基础上再接再厉。

(作者为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局长,本报记者王慧采访整理)

生活数字化走在世界前列

(比利时)丽娜·登格鲁丹伊森

从1979年第一次去中国算起,我已去过中国30次。40多年来,我不仅走访了中国许多大城市,也深入到广袤的乡村调研。中国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去年我来到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这里群山环绕,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村子里的路修得很好,村民们的房子大都新盖没几年,不是很大,但都特别漂亮。我住在一家民宿,3层楼房,卫生设施齐全,舒适度不亚于星级酒店。

当地很多壮族群众身上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即便是一些老人,手里拿的也是智能手机,这在欧洲并不常见。当地人很友好,热情地用简单的英语和我打招呼。商店虽然不大,但日用品琳琅满目。在那样一个轻松惬意的氛围中,我找到一种家的感觉。

从当地人的穿着和举止不难看出,他们生活得很不错。我采访了几位村民,他们告诉我,原来的日子很苦,主要以种地为生,吃饭都成问题。自从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当地政府挖掘旅游资源优势,鼓励并扶持当地村民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近就业的机会,也让他们的收入显著增加,生活大幅改善,完全摆脱了贫困。

中国有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让深山里的农民更方便地走出大山,也为了吸引游客到生态旅游景区,当地政府下了大力气修建从南宁到明仕村的高速公路,我乘坐大巴一路非常便捷。中国现在到处都是高速公路,不仅缩短了各地的距离,也把城市和乡村连接在一起,实现联动发展。中国很多乡镇从贫困走向富裕,主要就得益于附近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几年前我还去了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农村。虽然各地的发展水平不同,但绝大多数农民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民对我说,现在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还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没了后顾之忧。据统计,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超13.5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过去4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大城市的摩天大楼和立交桥上,更体现在大量的农民群体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很多农民住进了楼房,开上了汽车,在生活数字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减贫成就堪称世界奇迹和人类壮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作者为比利时弗拉芒语版《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本报驻比利时记者任彦采访整理)

“结对子扶贫”成效显著

(泰国)颂 萨

中国将于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这不仅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树立了标杆。包括泰国在内的东盟国家与中国积极加强减贫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通过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等活动分享了中国扶贫的经验成果。

泰国传统形式的扶贫以捐款捐物为主,中国的精准扶贫则做到了“授人以渔”。去年3月,孔敬府省、县级官员一行28人,在中国驻孔敬总领馆的安排下,赴中国广西实地考察和学习中国精准扶贫的经验,当地因地施策、产业扶贫等一系列做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考察团回国后,我组织孔敬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扶贫方案,在方案制定的各环节充分参照中国经验、借鉴中国扶贫模式。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完善的责任和动员体系,数百万扶贫干部是决胜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孔敬府借鉴中国的结对帮扶做法,制定了一名官员负责两户贫困户的计划,选派700多名官员对口帮扶。在扶贫过程中,我们要求扶贫官员把贫困户家庭“看做自己的家,同甘共苦”,每次到村子里,都要“听问题,找方法”,与他们携手摆脱贫困。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时,也借鉴中国的“建档立卡”做法:每深入到一个家庭,都会统计这个家庭有几口人,从事什么职业,有何技能,收入多少,几个孩子,学习情况如何等,将信息登记在册。在调研基础上找到贫困的根源后,我们再“因户施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这些做法在泰国尚属首次。

孔敬府180万人口中80%是农业人口。自2019年10月实施“结对子扶贫”项目以来,经过各部门的合力并举,通过帮贫困户找工作学手艺、联系企业收购高附加值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寻求资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等,一年来1174户特困户已有79%成功脱贫。一名脱贫后的村民高兴地对我说:“现在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吃了上顿愁下顿了,每个月还能存上一两千泰铢(1元人民币约合4.5泰铢)。全家的脱贫离不开政府‘结对子扶贫’项目的帮助,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作为府尹,能够帮助村民脱贫,我和驻村官员都十分高兴和自豪。

孔敬府的对口扶贫模式得到泰国政府的充分肯定,该模式全面成功后,将在全泰国推广。据泰国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的数据,泰国城市人口中有9.4%处于贫困线以下,而乡村人口中有26.4%处于贫困线以下,尤其是经济支柱为农业的东北部和北部最为严重。对此,泰国政府要求各府借鉴中国扶贫经验,希望与中国开展扶贫合作。现在,泰国扶贫政策更强调精准扶贫,找到贫困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积累了大量鲜活经验,为包括泰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作者为泰国孔敬府府尹,本报驻泰国记者孙广勇采访整理)

扶贫过程体现传统智慧

巴西)路易斯·保利诺

我去过不少中国农村地区。几年前,我驾车从江西到湖北,一路上看到的基本都是富足和繁荣之景,不禁好奇地问中国同事,中国哪里有贫困人口。我被告知中国仍有一些贫困地区,但几次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在广袤的中国,大部分人都已脱贫。

一系列的数据也与我的观感相符。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今年,中国将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成就,无疑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成绩首先要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能够有计划地推进贫困等中长期问题的解决。中共十八大以来,大量驻村干部深入农村进行扶贫工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也在不断增长,强大的资源调动力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体制优势。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只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和不断地努力,就可以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中国的扶贫过程也是科学、可持续的经济建设过程,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传统智慧。在中国的贫困地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加强专业技术支持,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力。截至目前,产业扶贫帮扶政策覆盖了超过98%的贫困户,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此外,实施西部大开发、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是中国消除贫困的战略重点。目前中国农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8%,农户可以利用互联网更便捷地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寻找更多创收机遇。

当今世界仍有约7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世界银行10月初发布的报告,到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1.5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在此背景下,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增强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信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不仅通过自身的脱贫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还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助力他国减贫。例如,中国在非洲援建了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使大量当地民众受益。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在交通领域的全面实施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未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持续发展,中国将对世界减贫事业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为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本报驻巴西记者张远南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