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未见的我国外贸涨势能持续多久

2020-12-10 07:05:28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缪琦

  “没有预想到”、“超出预期”、“创下历史新高”……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这些词成为了频繁从国内外学者和外贸人口中出现的感慨,也是我国今年外贸增势在全球“一枝独秀”收获的一致点评。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更是用“这种势头近20年都没有过”,来形容今年的外贸形势。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也为外贸改革提供了最好的窗口期。

  疫情下的大考之年,出口订单的意外暴增无疑为大量企业争取到了喘息和更多的转型时间。

  如今,不少外贸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上半年。正在加班加点赶工出货的他们,坦言“没底的是明年下半年的情况”。

  那么,这波“近20年未见的涨势”将持续多久?背后支撑的力量有哪些?对于快速释放并扩大产能的企业而言,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出口数据抢眼

  继前9个月进出口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我国外贸数据已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正增长——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增长1.8%。其中,出口16.13万亿元,增长3.7%;进口12.91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3.22万亿元,增加24.6%。

  如此抢眼的出口数据,与大量外贸企业迎来历史性旺季互相映衬。

  从年初的“产能起不来”和“订单取消”,到5月开始订单明显增加,再到7~8月的彻底爆发,经历了“过山车”的外贸企业,迎来了生意最好做的时节。

  浙江安吉万宝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公司办公椅的出口订单预计增加110%,“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增幅”。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工厂今年的面积扩张了一倍。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原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赵忠秀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整个外贸行业可以说是普涨的。由于防疫得当,我国吸取了年初疫情冲击带来的经验,迅速增强了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当前全球最强供应链,“让外部需求指向中国的需求比往年都要强烈,从而激活了中国的产能”。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根据持续跟踪的国别数据提出,今年以来,尤其是3月以来,几乎所有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占比都在提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5%和50.9%,比上月分别提高0.5和0.1个百分点,这说明内外需求均有所改善。

  从贸易品类来看,普通服装、鞋靴和箱包等必需品的需求相对稳定,出口波动较小甚至有所下降,而防疫物品以及与宅经济相关的产品增长显著。

  海关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达8.45万亿元,增长3.8%,占出口总值的5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1.17万亿元,增长10.5%。同期,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9084.1亿元,增长34.8%;塑料制品4660亿元,增长18%;家具30993.3亿元,增长7.9%。

  四大动力

  魏建国把今年外贸好于预期归结为四大动力,首先即“宅经济”当道,其次则是海外市场对防疫相关物资的强劲需求。

  一方面,疫情造成了国外大批防疫物品供应链断裂,比如呼吸机、防护服、医用辅料、原料药品,以及担架、床铺,甚至洗手液、消毒液等产品所需要的塑料瓶,在其他国家没有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大量订单向中国寻求供应支持。

  世贸组织(WTO)发布的数据称,全球个人防护设备(PPE)贸易今年三季度同比增长了63%,其中口罩(主要是织物口罩)的贸易增长了102%,而在前9个月,将近60%的口罩由中国供应。

  另一方面,在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中,市场对疫情中所必需的用品需求大增,让居家隔离所需要的电子产品(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小家电、家具、日用品、自行车、健身器械等宅经济相关产品,迎来了出口暴涨。

  位于江苏昆山的纬创智能(下称“昆山纬创”)全球制造总经理周泓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疫情刚开始时,大家对于今年的订单是不乐观的,没想到会出现后来的V形反弹——从5月开始,年初掉落的出货量就已全部追回,公司的销售额增速开始转负为正。在前7个月,昆山纬创的出口额就已同比增长33%,已扩增生产线的工厂,则在加班加点地满负荷运转。

  作为全国“椅业之乡”,浙江安吉县的办公椅订单也在成倍激增。安吉县商务局总经济师吴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的企业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6月,目前还看不到旺季结束的迹象。

  与“宅经济”紧密关联的另一个关键词——跨境电商,则为外贸强劲提供了第三大动力。

  “我国的外贸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据了半壁江山。随着科研力度的加大,加工贸易近年来的比重不断降低,已从原来的46%下降到了23%左右,并且还会继续下降。剩下的就是跨境电商了。”魏建国分析称,跨境电商的比例已超30%。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同比增长52.8%,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提出,跨境电商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区别于其他贸易方式的优势,自身的成长动力足,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

  今年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雄安新区等46个城市和地区新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至此已有105个,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6月底,稳外贸座谈会提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鼓励多元投入建设海外仓;7月,海关新增跨境电商B2B监管方式开启试点。

  和线下为主的传统出口商相比,较早开始布局线上的出口企业也更早、更明显地享受到了跨境电商渗透提速的红利。

  吴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有的企业正好做的就是线上生意,今年的增幅就特别大,普遍都上涨了70%以上,“有几家主要做跨境电商的家具企业,增幅甚至达到了1221%,疫情基本上都没有对业务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大动力即外部订单的回流。魏建国提出,今年纺织品、IT产品、家具以及汽车零配件等,收获了大量由其他国家“流过来”的订单,使得中国这些产品出口逆势上扬,这也是最意外的。

  “中国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方面,可以说是一招领先、招招领先,虽然是几个月的差距,但其他国家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魏建国说。

  不过,在“宅经济”相关的出口持续火爆和外贸行业看起来普涨的另一面,也有品类和区域的不平衡现状。

  “公司已经提前准备年底的‘务虚’活动了,算是提前结束了往年的出货旺季。”和上述出口火爆相比,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孟卓所说的则是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另一种状态。

  在运费高企、原材料涨价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多重压力下,这是孟卓所在企业做出的保守应对,也是这个对部分行业而言并不那么旺的旺季里颇为典型的观望状态。

  海关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出口服装7768.7亿元,同比下降6.9%;出口鞋靴1971.6亿元,下降22%;出口箱包1136.1亿元,下降25%;出口钢材4442.5万顿,减少19.3%。

  除了不同品类的出口不平衡,区域之间的外贸也仍存不平衡的现象。不过,在跨境电商的带动下,国内区域布局正在趋向均衡。

  增势将持续多久

  根据海关的统计,自6月进出口增速双双转正以来,7月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0.4%,8月增长11.6%,9月增长9.9%,10月增长7.6%,11月增长14.9%,已连续6个月呈现出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

  这种高速增长可以持续多久?

  魏建国对此相当乐观,也说得很肯定:“外贸增速还会在明年和后年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甚至可能贯穿整个‘十四五’时期。”

  赵忠秀也认为,这种增势会在今年12月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继续保持强劲。从产业规律来说,有些供应链一旦断掉,要想完全恢复是比较难的。这也意味着,疫情带来的短期转移效应有可能会改变长期的结构——把我国形成的产能激发出来并且用足后,其他国家被限制或中断的供应链可能会就此退出全球的供应链。

  魏建国的乐观不仅基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而且也出于“中国出口当下的强势并不只是暂时的”判断。

  “市场一旦培育起来了,就会不断扩大,要想让中国商品退出来是很罕见的。中国商品在国外市场已经有了很深的根基,而且中国的产品正在不断升级。外贸出口将出现品牌增多、高新技术产品增多,以及整体服务质量提升的趋势。” 魏建国认为。

  在12月8日的吹风会上,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也提出,中国外贸产业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其中,中国出口产品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9.3%,集成电路、计算机、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强筋,增速分别达14.8%、10.7%和44.5%。

  外贸增势的可持续,还在于我国陆续签署和推进的贸易协定。比如,已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实施后,将会让区域内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数量整体上达到90%以上。

  “中国出口坯布或棉花等到越南加工,每一道的关税都会降低,从而让中国的产品更好地出口到欧美市场,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会提升中国出口的竞争力。”魏建国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BIT)也有望在今年达成,还有中方将积极考虑加入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明年开始,还会有更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想要与我国签订多边或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些都将推动更大的开放,从而带动我国的进出口。”

  除此之外,魏建国提出,我国还将在明年持续加速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加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并在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上出台更多政策,再加上国内不断提速的新基建发展等等,都将进一步为外贸进出口的增势注入持久的动力。

  贸易顺差还会扩大吗

  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顺差3.22万亿元,增加24.6%。其中,按美元计价,1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增幅更是高达21.1%,贸易顺差则增加了102.9%。

  出口的强势意味着贸易顺差还会进一步扩大吗?这个问题,无疑还要结合进口的现状与走势来看。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认为,我国进口整体上增速没有转正,主要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少国家再次封锁而影响了当地的复工复产。也就是说,即使我国有意加大进口,也不一定有贸易伙伴能接单。

  白明表示,进口相对弱势,除了与国际贸易伙伴的供货能力受限有关,还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关,让我国企业在进口方面的替代性越来越强。

  在魏建国看来,这种大幅激增的顺差趋势历年来少有,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我国在进口方面的发力,贸易顺差增幅将会在接下来有所下降。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我们签订了700多亿美元的意向成交订单,这些订单会在今后的几个月里陆续交付,因此今年或明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增幅就会缩小。” 魏建国表示。

  另外,对于出口不利的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口是一大利好,因此也将对我国的进口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缩小贸易顺差。

  赵忠秀的看法略有不同。他预计,顺差接下来可能会继续“温和地增加”。一方面,现在的贸易顺差变化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而全球经济的形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常态,短期内不会转向;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疲软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也成为我国进口下降的一大因素,“事实上进口数量是增加的,我们相当于花了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多的东西,效益有所提升”。

  魏建国强调,我国历年来并不追求贸易顺差,而是希望进出口贸易始终平衡,略有顺差。在双循环新格局的加速构建中,进出口“冷热不均”有望转向“冷热相宜”。

  “外贸不能松口气”

  外贸订单的火热,为原本担忧的企业提供了喘息和转型的时间。但在接单忙的历史性旺季,不少企业只能把精力放在交货生产上,而无暇顾上转型。整个外贸行业,也容易在普涨中出现放松的心态。

  魏建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外贸不能松口气。”外贸在火热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外贸自身的重复建设以及转型升级。越是在外贸兴旺和回流的时候,越要提出供给侧改革,把低效无效的流水线取消,让高效的企业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未雨绸缪抓紧改革,而不能掩盖部分产能仍然较低的现实。

  吴叶说得很明确,加快“内销外销”以及“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脚步,是在这波红利结束后,企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想“留住”回流的订单,从而转化为长远的发展空间,同样考验着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动性和竞争力。

  白明在《如何将“流入”的出口订单“留住”》一文中提出,虽然出口贸易形势因其他国家的出口订单“流入”而改善,但“稳外贸”措施力度却不应因此减弱,而且为了将订单“留住”还可专门出台支持政策,以强化中国制造业对出口订单的黏性。

  其次,借助订单流入中国的契机也吸引相关先进产能流入,为防止流入中国的出口订单再流出中国而切断“回头路”。

  第三,主动出击,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增加制造业对流入订单的承接能力。对于一些在我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我们不仅要“留住”订单,更要争取借机延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国段”。

  最后,出口企业固然要争取留住订单,但也要做好两手准备,对承接某些做起来很苦且成长空间不大的出口订单要量力,一旦出口订单流入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也不必“强留”,防止订单转化为“鸡肋”产能。

  “目前有的企业出口很好,但盈利不够好,有的还只是持平。但能把企业维持住,度过寒冬,春天就会来。”魏建国提出,人民币升值和利润受挤压之外,外贸行业还担心,疫情过后,相关的优惠政策能否继续。对此,他建议进一步巩固减费降税、提升通关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等措施,为外贸企业乃至行业的改革提供助力。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