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秀中
经过一年的酝酿研究和规划编制,作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路线图已经出炉。
12月9日,四川发布了《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四川规划”)。此前一周,重庆规划发布。
两个规划为四川、重庆未来5年重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了布局。
继续做强成渝双核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特点十分鲜明的经济区域,突出成渝两个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从川渝两个规划建议对双城经济圈的城市体系布局来看,首先都重点发展双核城市。
重庆规划提出,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编制实施重庆都市圈规划,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四川规划提出,强化成都主干带动和极核引领,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都是东部沿海相对发达成熟的城市群,成渝地区属于西部,在发展阶段上有所差异。东部这三个城市群规划重点体现在更高质量的一体化上,而成渝两个城市能级差一点,需要提升整体能级,对发挥其引领西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成渝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10月1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作“规划”的说明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我们新的重要使命,有必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更大空间尺度进一步审视全省区域经济布局,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对第一财经称,成都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有过长期的争论,但是在2018年四川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时已经回答清楚了。做强成都,目的不是与地市州竞争,而是参与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吸聚全球要素资源。
在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要求,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四川规划”提出,加快推动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市,建设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
打造世界级机场和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一极两中心两地”,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600405,股吧)。
围绕这一定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这实际上是要求从七个方面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其中,现代产业体系是双城经济圈的支柱,现代城镇体系是其载体,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是其支撑。
“重庆规划”提出,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内联外通水平。共建世界级机场群,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科学规划干线、城际、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成都双流和重庆江北都是全国前十大机场。2019年,成都和重庆的旅客吞吐量分别为5586万人次和4479万人次,分别排名全国机场的第四和第九位。目前,新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明年即将投入运营。而重庆正在规划建设第二机场,
预计到2025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亿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190万吨;预计到2035年,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50万吨。根据规划,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到2025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7500万人次,到2035年重庆主城区都市圈机场体系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亿人次。
戴宾表示,城市群发展与机场群有重要关系,世界级城市群都有相应的机场群,这是一个规律,因此,要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就需要提升机场群的规模和能级。
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戴宾表示,成渝两地的产业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各有重点。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也就是说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政府更加开放,共同把区域内产业做大,参与全国全球范围的竞争。
“四川规划”提出,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打造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口腔医疗、核技术应用等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集群。
“重庆规划”提出,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
目前,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有了世界影响力,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10部手机,就有一个来自重庆;全球70%的iPad平板电脑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成都日报》报道称,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目前达到全球规模的1/3。
而在汽车产业方面,重庆汽车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后起者成都也发展迅速,进入全国前十大汽车生产基地。
成都市经信局汽车产业处处长文彬12月9日在“第八届开发区对话500强”上表示,目前成都市汽车产能已达到200余万辆,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已有整车企业28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18家,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今年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年实现整车产量仍将保持百万量级。
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大唐集团原副总经理邹嘉华也在同一活动上称,成渝地区手机、电脑等电子信息产业链完整,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汽车制造、航空设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是两地的重点支柱产业,具备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群条件。
不过,邹嘉华也表示,成都重庆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96,要深度研究产业的分工协作方式,对内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区域内恶性竞争,对外打造成渝经济圈规模优势、比较优势,提升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重庆市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进在此次活动上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重庆汽车产能做到全国第一,成都规模也就很大,具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条件,双方联手在全球经济格局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实产业同质化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共同把产业做大,形成产业互补,双方也在加强合作,下一步还有提升的空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