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减贫经验(国际人士见证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12-15 10:12:47 和讯  人民日报

国际人士认为,中国让数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减贫经验

把中国扶贫模式带回家乡

摩洛哥)纳赛尔·布希巴

1995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利用在中国留学的机会,我走访了很多城市和乡村。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从事推动摩中交往的工作,多次到访中国,见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动能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让占全球总人口1/5的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的减贫经验。

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提供了丰富案例和有益经验。中国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我看到中国政府为很多贫困山区修建了道路。道路畅通后,村民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销路也广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我也看到许多中国企业在扶贫行动中发挥作用,如一些本土大型超市为贫困地区的优质果蔬、肉类等产品提供市场渠道和扶持。在广东从化,我看到当地通过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的方式走上致富道路。这些做法令我颇受启发,我也尝试着把中国扶贫模式带回摩洛哥,建议村民在养蜂、药草产业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拓展业务范围,已经收到不错的效果。

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是立体且全方位的。从低保、医疗保障到教育、住房、创业等各方面,政府都提供大力支持和投入;从深入实地调研、制定针对性政策到落实具体任务,每个环节都有可行的制度和明确的负责人;从补贴钱粮与生活用品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扶植产业、培养农民技能,相关政策越来越细致,针对性也越来越强,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降低了返贫的发生。

中国的扶贫成就和经验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人民的希望,特别是对很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经验具有借鉴价值。近期,我所在的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正在编写一本关于中国扶贫的书,为此,我研读了大量有关中国扶贫政策、扶贫经验的资料和书籍。我希望将中国扶贫案例和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根据非洲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人士、公益人士以及国际关注减贫问题的专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实施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前不久,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部署。中国将继续带领人民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断探索努力,这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各国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也将为发展中国家继续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作者为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本报驻埃及记者周輖采访整理)

从十八洞村到深圳

(乌干达)纳苏尔·卡扎菲

我曾到访过中国许多地方,各地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去湖南十八洞村和深圳参观的经历。

十八洞村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地方。2016年我第一次去中国,有幸到访十八洞村。当地村民的盛情款待、物美价廉的手工艺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让我感受到脱贫攻坚给中国百姓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十八洞村虽然位置偏僻,但在我参观的时候,这里已经有良好的公路与外界连接。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道路网络将全国各个村庄都纳入其中。正是因为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像十八洞村这样的乡村,才得以因地制宜,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000061,股吧)产业,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让小村庄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旅行目的地。产业和旅游发展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持续的收入来源,当地村民为美好幸福生活打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令人鼓舞。

深圳是另一个观察中国举世瞩目成就的样本。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科技创新给这座城市带来巨大进步,也为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另一个视角。2019年,我走访了位于深圳的多个科技创新项目,了解到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发展,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对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勤劳基因,也是成就深圳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八洞村和深圳发生的变化正是中国发展的生动缩影。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和毅力、改革开放建立起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联系、中国持续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因素和条件不断推动着中国的发展进步。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困难,中国展现出十足的信心和底气。政府迅速行动、人民团结努力,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上正轨。中国还积极为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持续提供抗疫援助,承诺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担当。

中国和非洲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中国的减贫经验也值得包括乌干达在内的非洲国家借鉴。乌干达可以学习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实现农产品增值。中国企业在乌干达帮助兴建了多个工业园,乌干达可以依托工业园创造更多就业。乌干达因风景优美被称为“非洲明珠”,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创造外汇收入。我们需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中国朋友学习辛勤工作的精神,坚定带领人民脱贫致富。我也希望未来有更多非洲人能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把更多中国经验介绍到非洲国家,让非中友谊代代传承,造福非中人民。

(作者为乌干达执政党全国抵抗运动中央委员、青年团主席,本报驻南非记者吕强采访整理)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哥伦比亚)恩里克·波萨达·卡诺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我曾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近20年,很多人称我为“最熟悉中国的哥伦比亚人”。

我作为外国专家,携家人前往中国。最初,我为将赴拉美国家和西班牙工作的中国外交官编写教材,妻子则教授西班牙语。1983年至1986年,我在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工作,先后任领事、公使衔参赞和代办等职。这期间,哥中签署协议,成立了第一家在华加工哥伦比亚咖啡的合资公司。之后,我曾在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工作。

今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仍有不少群众生活在贫困中。当时中央编译局曾发起给社区贫困家庭捐助物资的活动,外国专家也纷纷参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决了数亿人口的脱贫问题。完成这一壮举,这根本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到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国在农业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增进了农村人口福祉。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中国还注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后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国区域协调和整体发展稳步推进。今天,中国对医疗、教育等领域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促进了社会各领域发展,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推动国家发展过程中,中国注重制定规划和目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国家发展做出合理的中长期规划,有助于保持政策的可预期性和连续性。

世界惊叹于中国的发展奇迹,也对中国成功的经验充满兴趣。我在中国长期工作生活,还在哥伦比亚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参与创建了孔子学院,担任外方院长长达7年。和我一样对中国有过深入接触和了解的友好人士,都深感有责任向世界阐释中国制度的优势。毫无疑问,人们会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者为哥伦比亚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亚太观察中心负责人、孔子学院资深顾问,本报驻巴西记者朱东君采访整理)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英国)何丽莎

1986年,29岁的我受聘于世界健康基金会,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一开始,我的工作专注于新生儿重病特殊护理,传授关于危重新生儿急救、早产儿呼吸窘迫、新生儿肺炎等方面的应对经验,同时着手建立中国第一家规范化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还记得1988年的一天,杭州第一例四胞胎在儿童医院诞生。作为当时这4个孩子的监护医生,看着小小的生命健康成长,内心的欣喜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走访了浙江省很多地方,发现农村新生儿死亡率较高,乡镇医院在新生儿看护救治方面能力较为薄弱。我决定去乡镇做公共医疗健康方面的研究,并向更多医生普及儿童护理、新生儿急救等方面知识。此后,我和我的同事携手中国多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新生儿基础护理规范”,推进开展免疫接种、疟疾控制、安全孕产等卫生项目。

30多年过去了,我想以“激动人心”来形容我对中国发展面貌与社会变化的感受。我特别关注到,中国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基本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特别是落后地区的贫困人口同样享有基本医保、大病医疗等保障;5G、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开化县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县。我曾前后20多次前往该县。过去, 从杭州到开化,将近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如今,沿着笔直的高速公路,穿过一个个隧道与桥梁,车程已经缩短到3个多小时。随着交通改善,开化县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走上了致富道路。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际层面,中国第一时间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尽己所能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合作。在对患者的救治中,中国不放弃任何一个病患,通过大规模核酸检测、流调追踪、隔离治疗等手段,保障疫情防控富有成效。中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状态,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我来到浙江大学任教。中国的科研环境非常好,在项目设置、经费支配、资源调动方面,都给予专家学者充分自由,让他们可以专注于课题研究。近来,我们着重加强关于人口迁移与健康、儿童保护、抗生素耐药性、医疗制度改革等领域研究,并积极探索中外医学交流,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学术交流。其间,我曾与中国医疗专家一同前往马里,了解到中国援非医疗队长期坚守当地、治病救人的故事。我希望发挥自己所长,将中国和英国的先进医疗经验介绍到非洲,助力中国医疗队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为英国公共卫生局顾问,浙江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中心副主任、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本报记者陈尚文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冉笑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