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引爆,“风光”起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12月21日,国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未来十年,风电、光电投资将迎来大发展。在此带动下,当天资本市场上的“风光”投资迎来狂欢浪潮,光伏巨头隆基股份(601012,股吧)高位处再破新高,狂欢背后,关于产业发展的思考则在延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
中国对外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000591,股吧),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并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发布会上表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20年底的15.8%,提高到2030年的25%左右,这个压力比较大,意味着接下来能源增量70%以上为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总装机从2020年底的4.6亿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12亿千瓦以上,以后每年的增量都很大。
未来十年,风电、光电投资将迎来大发展。但是,当前风电光电的“窝电”现象依然不少,风光电能占比的提升对电网系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还要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纳入地方考核体系等。
非化石能源将贡献投资增量的70%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也在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变。2012年至2019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2019年煤炭、清洁能源(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为57.7%、23.4%,相较2012年分别降低10.8个百分点、提高8.9个百分点。
单位能耗的降低、清洁能源占比的提高,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从2013年-201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24.4%,折算下来节约能源超过1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亿吨。
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外释放明确信号,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章建华表示,这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未来要加大煤炭的清洁化开发利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还要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不过,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很高,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高需要付出努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计算发现,从2012年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2020年预计达到15.8%。这意味着2012到2020年8年间,年均提高了0.76个百分点。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提高到25%左右,需要未来10年年均提高0.92个百分点。
章建华直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的提高,压力很大,意味着接下来能源增量70%以上为非化石能源。“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还不足以推动非化石能源占比到25%。当前,风光总装机不到5亿千瓦,占总体能源消费比例大概是4%左右,假定能源消耗总量维持现有水平不变,增加到12亿千瓦,占比也只是10%。实际来看,到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会有所增长,最后增长多少存在不确定性,这跟经济增长速度、节能减排力度等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高到25%,也需要水电、核电、生物质能的继续扩张。
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电力紧张的问题,部分地区却存在窝电的问题。像近期,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采取了拉闸限电的举措,来平衡社会各方用电需求。
电力监测数据显示,12月上旬,湖南发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9.8%,江西发用电量增长了18.4%,浙江增长了9.2%。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发布会上表示,受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以及低温寒流叠加的影响,部分地区电力需求出现高速增长,超出预期。湖南、江西为电力行业的“两湖一江”地区,因为煤炭运输距离较远,外受电能力受到一些限制,历年来都是冬季保障的重点地区。浙江不存在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但个别地方为了促进节能减排,采取了限制电力消费的措施。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在指导各地电力能源企业,做好冬季能源保障工作。比如,指导山西、陕西、内蒙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安全组织生产,并协调解决电煤运力问题。针对确实存在短期电力供应缺口的地区,将通过电力调度来保证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
章建华表示,我国总体电力供应能力是有保障的,现在的限电现象是个别地方,有一定偶然性。整体来说,我国能源供应包括电力供应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针对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朱明直言,“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消纳的问题,“十四五”是消纳和接入两个问题并存。
朱明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是新一代电力系统。
具体而言,加快构建智能化的电力调度交易和运行的机制,推动柔性直流输电、局域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等技术的应用,加快跨省、跨区的电力通道的建设,发挥大电网综合平衡的能力;还要大力推动传统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调风气电等灵活的电源建设,以及各类储能规模化的示范,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释放需求响应潜力,提高用户侧的智能化水平和高载能负荷灵活性,促进源荷双向的智能互动。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保障机制,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朱明表示,要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推动将消纳保障机制纳入到相关法律,并上升为法定义务。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评价考核,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从增强调节能力、健全市场机制、创新消纳模式、加强消纳监管等方面推动形成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
“前几年,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成本比较高。为了鼓励发展,国家给予一定补贴。经过多方努力,新能源技术发展很快,成本不断降低,到今年为止这个问题已经可以解决。今后,新能源的发展基本上不需要国家补贴,主要由市场决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消纳,就是把新能源电力消纳好,这里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预计2020年底能够达到4.6亿千瓦,以后每年的增量还是很大”,章建华表示。
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高,对电力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部分地区拉闸限电,可能也跟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电网运行不够稳定有关。因为风能有明显的季节性,太阳能只能白天发电,这些稳定性不够,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增加储能系统,这个工程量不小。当前,新能源发电侧的成本不需要国家补贴,部分甚至还能低于火电厂,但电网升级的成本,可能还需要政府加以支持。
(作者:周潇枭 编辑:周上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