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一带悄然兴起的两头婚近日登上的热搜,这种新的婚姻形式不属于男娶女嫁和女招男入赘范畴,双方婚后依旧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的婚姻形式陆续出现,这根源于当代年轻人婚恋观念和择偶标准的变化。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社会大众的情感认知和社交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疫情过后,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和择偶标准会有哪些变化呢?新鲜出炉的有缘网《后疫情时代大众婚恋观报告》向公众揭示了时下年轻大众新的情感剖面。
年轻人更向往婚姻,老乡成最大加分项
随着各口径的统计数据中适婚人群结婚率持续走低,当代年轻人不爱结婚的论调甚嚣尘上,而今年5月,有缘网发布的《“后浪”婚恋观报告》显示,年轻人从主观上并不抗拒婚姻,且超过70%的受访对象认为30岁时进入婚姻的最佳年龄。但同时,超八成的受访人群拒绝为了结婚而结婚,这也可能是出现目前年轻人不爱结婚表象的原因。
据有缘网《后疫情时代大众婚恋观报告》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人群表示向往婚姻,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婚姻焦虑,其中有约20%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婚姻焦虑较大程度受到疫情的影响。有缘网两性情感研究院资深情感导师李宏超表示,在疫情这种大灾大难前,以情感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具有更大的抗风险能力,能够为家庭的个体提供更多安全感,而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而言,婚姻关系仍然是最紧密的家庭关系。
在择偶观念方面,有缘网此前婚恋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崇尚“新门当户对”,三观、经济条件、兴趣爱好成为择偶最重要的三个标准,其中包括消费观、性爱观、生活习惯观念在内的新三观成为两性关系协调的关键因素。而基本超过两成的年轻人认为经济条件也是婚姻缔结的重要因素。但在后疫情时代的此次调研中,虽然新三观以45.3%的占比持续领跑择偶标准,但经济条件已从此前的两成占比提升到近四成,约37.6%的受访者认为物质条件影响择偶。
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也是受到了疫情影响。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中,“有情饮水饱”一度是婚姻关系的主流论调,而在遭受过大的环境变动后,爱情和面包的论调也重新被审视,更高的经济条件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同时,认同婚姻也是经济契约的受访者比例超过7成。
对于是否异地恋的接受程度来看,超过7成的人表示完全拒绝,仅有6.8%的受访者能够完全接受异地恋,异地来带来的脆弱和无助感在经历疫情后被进一步放大,对于异地恋的接受程度在整个社会层面也发生了大幅的回缩,整体择偶观念趋向于保守。此外,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老乡”成为择偶中的重要加分项,“同乡”这种老套的地缘关系也在疫情后成为择偶热门。
线上云相亲成首选,直播相亲首青睐但未满足需求
在当前的社会婚恋环境中,线上婚恋早已成为主流解决方案之一,但此前,不论是置信度还是期望值,亲朋介绍/线下相亲机构均高于线上婚恋,但在疫情中,整个社会的社交行为大幅度线上迁移,这一习惯变化并为随着疫情过去而发生改变,有缘网《后疫情时代大众婚恋观报告》调研显示,疫情后,线上婚恋成为了大众人群认为最重要的婚恋解决方案,且随着线上婚恋形态的个性,对于线上婚恋的置信度也有了极大提升。
有缘网调研结果显示,线上婚恋超过亲朋介绍(33.4%)、线下相亲机构(12.3%)成为43.7%受访者首选的婚恋解决方案,而对于为什么选择线上婚恋,45.3%的受访者认为线上婚恋效率更高,33.2%受访者认为线上婚恋社交压力小。而反观年轻人对线下相亲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不反感到谨慎选择,其中主要原因为功利性太强(33.4%)、压力大(30.1%)、效率低(22.7%)。
有缘网两性情感研究院资深情感导师李宏超表示,疫情期间,线下社交的停滞使得大众完全向线上迁移,而随着疫情消失受限于各种客观环境或大众心理的限制,对于社交尤其是婚恋社交,人们仍更倾向于线上达成。此外,当前泛娱乐化的婚恋社交平台能够为用户带来多维护的情感满足,线上婚恋的婚恋逻辑是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压力感较于线下相亲大大降低,而用户在寻找社交对象的同时能够获取不同程度的情感陪伴,找对象不再是任务,而变成了一种满足和享受。
此外,直播相亲等新兴的线上婚恋模式,极大地提供了线上婚恋的置信度,也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线上婚恋的发展趋势,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受访用户的认同,超过54.3%的受访者认为直播相亲将成为未来线上婚恋的主要模式。但同时,有超过65.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直播相亲模式未满足其需求,主要问题在于当前直播相亲以一对一为主,上麦机会少且单个嘉宾所占时长较长,如果上麦嘉宾不符合自己择偶要求,需要进行长时间等待,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过高,效率有限。
近年来,作为国内领先的移动大众婚恋交友平台,有缘网一直在研究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变化和婚姻情感关系变迁,希望通过大众婚恋观报告的数据调研和逻辑反推,能够帮助更多的单身大众青年男女树立正向的婚恋观念,让社会和婚恋企业能够更懂年轻人的婚恋需求,以便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迈向婚姻、享受婚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