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同时,也应该激励企业家精神,推动所有传统产业投入创新活动,提升经济整体发展效率。
当前,为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正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但是,创新应该是属于所有企业的内在需求与动力,国家组织科技力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而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经济整体上的创新驱动与效率提升。当前,我们不仅是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产业升级受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产业革命的堵截,还有来自东南亚、印度等低成本地区的追赶。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一枝独秀仍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2003年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公布并执行了“2010议程”,其内容是:改革劳动力市场、压缩社会福利、降低税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确,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培训强化了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如果进一步研究会发现,德国的竞争优势并非仅仅来自大企业高密度的研发投入,传统的低技术、非研发密集型企业所产生的产值占到德国总工业产值的42%。这些传统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而且他们的经济绩效并不比高研发投入的大企业差,甚至更优。这说明传统企业创新能力也是整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而不仅仅只有高科技企业。
同样在美国滞胀时代,曾以规模经济为驱动力的美国受制于经济增长停滞压力而开始寻求创新突破,根据当时流行的康德拉蒂耶夫的长波理论,只有实现科技革命才能带来新的增长。但是,在美国的停滞期创造出的4000多万新工作岗位中,高科技企业提供只有500万左右,绝大部分由传统产业创造,而创造性的力量来自于美国以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企业家精神,使得美国从“管理型”经济走向“企业家”经济。
根据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这一时期美国转型过程的研究,他认为美国开始从“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使得企业重现生机。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创新是改变资源的产出。企业家会尝试将“一种物质”转换成一种“资源”,创造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或者将已有资源组成新颖、生产力更大的结构。
我们在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同时,也应该激励企业家精神,推动所有传统产业投入创新活动,提升经济整体发展效率。这首先需要为企业家和市场提供一个基于法治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中国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与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了企业强调速度与规模,重视价格竞争,淡化了创新意识。
十九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首先要建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并有效实施;其次,要落实公平竞争原则,打击不正当竞争,为创新活动与企业家精神护航。
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改变中国企业家的生意思维与实用主义,摆脱过于依赖成本管理的价格竞争模式,进行管理创新,实现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在国内市场环境中发展的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需要更多新思维、新创意等重组现有资源。比如某些网红奶茶,不仅产品创新,还包括产品包装设计、店面装潢、营销服务等系统化创新。中国企业能研发出最好的制鞋技术,但缺乏设计与营销能力。这些创意需要文化作为基础,但中国一些企业长期忽略知识和文化的价值,而过度注重如何削减成本。
创新不只是科技概念,也不只是经济的社会的管理的术语,它也不只是一个“好主意”,或者几页ppt,而是如何创造性地调动资源去“真抓实干”。它需要政府努力提供法治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创新活动;它需要企业家更具开放性,需要从长期形成的成本思维中走出来,需要给包括研发、设计、营销、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更高的价值定位。中国只有传统企业也实现普遍的创新型发展,才能保持整体制造业的竞争力,作为一个人口与制造业大国,这非常重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