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任务逐条解读!工信部:明年将坚决压缩粗钢产量,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

2020-12-29 21:48:50 21世纪经济报道 

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

12月29日晚,据工信部官微“工信微报”介绍,12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就明年工作部署了八大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编制实施网络强国建设行动计划,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及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不同,本次会议将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放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一方面,疫情以来,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一些政要或企业家力推“去中国化”。

另一方面,中国在很多基层关键领域还存在诸多“卡脖子”的短板,比如,不少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等方面存在着基础不牢的问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必须把工业基础和产业链安全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图: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图源:工信部 下同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经过5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2016-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由20.95万亿元增至26.92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到28.1%;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6.6%,由22.6万亿元增至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提前两年完成钢铁去产能1.5亿吨目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4G网络,5G产业整体实力跻身全球高端。

会议指出,工信系统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任务,一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三是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四是培育壮大优质企业。五是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及应用生态。

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黄群慧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概在27%左右,但中国近年来却出现了快速的下滑趋势:2010年工业占GDP的比重是40%,2017年降到33.9%,如今已降到30%以下。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一味强调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视其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表现,很多地区“去制造业”很明显,必须对此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围绕2021年的工作,会议要求要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聚焦基础技术和关键领域,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精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生态。

解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此前介绍,中国工业规模已经很大,但“大而不强”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工业“四基”依旧薄弱,所谓工业“四基”第一是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第二个是先进基础工艺,第三个是关键基础材料,第四个是工业技术基础。

李毅中认为,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他介绍,目前,中国在关键零部件材料上的自给率只有1/3,比如,2018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用了3200亿美金,而进口原油才花了2400亿美元。

他指出,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二是着力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聚焦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开展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

解读: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近日指出,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加速重构,不确定性已成为中国产业链最大的挑战。当前中国亟需抓住率先控制疫情和实现经济恢复增长宝贵的时间窗口,扎实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互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一项重要任务。会议要求,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在近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造车新势力发力,市场竞争加剧,集中度出现下降。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20H1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第1名、前3名、前5名、前10名占比分别为19.0%、40.5%、52.6%、74.3%;相比2016年31.6%、57.3%、70.1%、95.6%,分别下降12.6、16.8、17.5、21.3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002594,股吧)、上汽、北汽三家老牌车企市场地位稳固;其余厂商排名波动明显,如江淮、知豆曾一度占据市场第3,如今市场份额不到1%;而造车新势力则表现亮眼,2020年上半年特斯拉、蔚来、理想、威马、合众、小鹏销量排名分别为第2、7、13、14、19、20。

12月21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钢铁需求预测成果》预计,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有望达到10.50亿吨,同比增长5.4%,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是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

三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夯实制造业数字化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软件支撑能力。

解读:埃森哲《2020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指出,疫情下,大部分受访中国企业开始利用远程办公、提供线上服务等数字化方式进行业务调整;39%已经充分应用了云服务,22%的企业利用实时数据调整和优化生产。有11%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投入已转化为经营绩效,其竞争优势包括更快复产、2020预期更乐观。74%的领军企业预计2020年能够实现营收正增长。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疫情期间,受劳动力资源和供应链等限制,不少企业面临着生产、交付等困难,但疫情也促使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免接触的方式、通过云上的数据连接来解决触达终端用户所面临的挑战,疫情之后,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基建”正掀起一轮发展高潮,数字经济、云经济正加速向工业产业界延伸。

四是大力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编制实施网络强国建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应用、网络安全和治理等各项任务,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及应用,推动网络优化升级,加强信息通信行业监管,强化网络安全综合保障,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

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近日介绍,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累计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推动共建共享5G基站33万个。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社会上出现了“5G技术很不成熟、运营成本极高、不易消化成本”等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5G技术的成熟度符合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规律,不过不同于此前几代移动通信确定标准和商用之间至少有一年的间隔,5G商用几乎与国际标准同步推进,在这个意义上讲,5G的不够成熟是显然的,国外也如此。

邬贺铨认为,5G要达到4G同样的用户规模,估计要8年甚至会更长一些。将5G商用一年的基站价格与已经商用7年的4G基站价格直接相比是不合理的,在5G建设周期内,基站成本会有望快速下降。

五是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重点工作,实现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目标。

解读:我国1.2亿户市场主体中,有3000多万中小企业、8000多万个体工商户。“六保”任务中“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保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统计监测难度大、缺少抵押物和信用建设不健全导致融资困难等问题。今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明年有望在这一领域出台更多措施。

六是坚定落实改革开放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产业政策转型,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近日发表演讲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推动工信领域的改革开放,为此将有序开放增值电信业务,包括数据中心、云服务等业务,首先在上海、海南等自贸区进行试点。

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新增或修改了工信领域的多个条目,其中包括集成电路封装及测试设备制造、激光投影设备、超高清电视、呼吸机、ECMO、L3/L4/L5自动驾驶硬件、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区块链技术开发、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诸多领域,中国将鼓励外商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七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支撑。抓好重点防疫物资保障,做好新冠疫苗生产准备,加大“通信行程卡”推广应用与信息共享。

解读:中国是防疫物资的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今年3月7日-8月1日,中国防疫物资出口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总价值3311.1亿元人民币。

7月27日,工信部在京召开的202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要做好疫苗规模化生产准备工作。截至7月23日,中国已有13家企业陆续开展了新冠疫苗产能建设,其中9家企业已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八是科学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规划。

解读: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今年的服贸会上介绍,中国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期间大数据、软件、信息通信等产业规划,明确新形势下发展目标和任务,培育软件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聚集,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5G大规模的商用部署。

此外,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冯伟透露,工信部正在研究编制“十四五”时期两化融合与软件产业规划,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信息安全、供应链管理、生产设备数字化等领域,持续完善两化融合发展的标准体系。

(作者:夏旭田 编辑:周上祺)

(责任编辑:邱利 HN15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