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安庆江豚巡护队的队员们驾船在长江上巡视。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新华社合肥1月3日电(记者汪海月 杭泽波)如今,55岁的渔民王根德不再驾着渔船在长江上捕鱼,而是开着一艘30多米长的工程船提供港口服务,不时能看到船尾有鱼儿跃出水面。
“看来我们‘洗脚上岸’后,鱼儿也慢慢回来了。”来自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袁江村的王根德说。
绵延6300公里的长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但长期以来,因为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长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
2020年11月11日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长江江豚。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王根德家世代打鱼,经历了长江渔业资源的衰竭。“20世纪80年代,我们每天能捕100多斤鱼,很多是大鱼,但是2000年以后,每天不到20斤鱼,鲥鱼、河豚这些种类再也没捕到过。”他说。
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仅占中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
为了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央总体部署,2020年1月1日,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按期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在数十万渔民退捕转产的浪潮中,2019年,王根德和村里的500多位渔民告别了赖以为生的渔船和渔具。“我的两条渔船被拆解了,政府提供了各类补贴共计约17万元,还为我们办理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王根德说。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近日表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经过逐船逐户建档立卡,沿江10省市共核定退捕渔船11.1万艘、渔民23.1万人,渔船渔民退捕基本完成。
“现在江上看不到渔船了,有时候我还能看到有人在长江里放养鱼苗,这是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好迹象。”王根德说。
为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农业农村部会同沿江各省市发布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持续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长江流域放流各种鱼类超过50亿尾。
在上岸的同时,一些渔民转而成了长江的“守护者”。54岁的张贤敏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打鱼为生,2019年上岸后,他成了安庆江豚巡护队的一员。
长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2500万年。“我每天和其他队员一起在长江上巡视,观测江豚,查看是否有非法捕鱼、采砂这些威胁江豚生存的非法行为。”张贤敏说,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经常见到江豚,但过去几年很少看到。
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
“过度捕捞减少了食物,航运、水污染、非法采砂影响生存环境,这些都是导致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57岁的安庆江豚巡护队队长胡师斌说。
2017年,致力于长江保护十多年的胡师斌和6位上岸渔民一起成立了安庆江豚巡护队。“成立至今,巡护队成员从最初的6人增加至21人,巡护范围涵盖了长江安庆段180公里。”胡师斌说,除安徽外,江西、湖南、湖北等沿江省市也纷纷建立了江豚巡护队。
10月,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正式揭牌启用,这是江苏省首个以长江江豚保护为主的江豚监测站。12月,安徽省出台长江江豚保护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2020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安庆市,王根德在自己的工程船上整理工具。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江西省也出台实施意见,明确通过加强江豚重要栖息地保护,开展江豚科学研究、救护技能培训,完善江豚遇险救护应急工作机制和巡护制度等手段,全面加强长江江豚保护。
在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非法捕鱼等现象逐渐减少,江豚的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出现的频次和数量都在增加。
“长江安庆段2017年科考结果显示有130-150头江豚,2019年科考显示数量达到180-200头,这说明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安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姜奎堂说。
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长江保护法。这部法律将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形成保护母亲河的硬约束机制。
“保护长江水生生物、修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重大工程,必须多地多部门联合发力、久久为功,方能取得最终胜利。”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近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