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新冠疫苗前,先弄清这几个问题

2021-01-07 20:35:59 和讯名家 

撰文| 新经济沸点  郭娟

2021年初始,全球新冠疫情还在继续,回顾过去一年,人类的这场抗疫路线图,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最初,病毒来势凶猛,疫苗和药物研发滞后,这时的防控重点为非药物干预措施,它实质是公共卫生手段。这个阶段,我国的防疫工作在世界上可圈可点,做到了“三板斧”: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最早发现病原和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人群。

与此同时,新冠疫苗的研发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据我国防疫专家杨晓明介绍,全球一共有200多支团队参与到疫苗研发中来,分为五种技术路线:灭活疫苗、基因工程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核酸疫苗、减毒活疫苗。

到2020年年底,我国已有五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三期。2020年12月31日,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两件重要的事:

一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

二是,疫苗接种全民免费。

如果疫苗接种为传染病防治的主动免疫手段,有效药物的面世也值得期待,它实质是一种被动免疫,能更完善新冠的免疫机制。

然而近期,在未来科学大会上,我国医疗专家张文宏表示,目前为止,新冠的治疗药物并不乐观,他透露,《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了最新研究,证明“基本上所有的现有药物效果都不明显”。

可喜的是,在有效药品的研制还在进行中时,疫苗接种已提上日程,它标志着我们的新冠疫情防控已由非药物措施,初步迈入“药物干预”的阶段。

1

疫苗98天研制成功,效用如何?

杨晓明是我国著名的免疫专家,从事免疫医学35年之久,著有《当代疫苗学》一书,同时,他也是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首批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的灭活疫苗,便出自杨晓明的团队。

一般一种疫苗的研发耗时8到10年,而中生物的新冠灭活疫苗在98天左右便完成,“可以说是举国之力”。

与其他四种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来看,灭活疫苗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因为现有的世界上的疫苗,有三分之二都是走这个路线。

杨晓明介绍,灭活疫苗有它的优势,生产工艺相对成熟,质量可控,效果可靠,有成熟的工艺平台可以借鉴,且有很多已经上市的灭活疫苗作为广泛应用的经验,“对与新冠兄弟相称的SARS灭活病毒疫苗,我们也进行了应急研发之后,有一定的经验可借鉴。”

疫苗不是一种直接和病毒做斗争的手段,它有独特的工作机制:先将注射到人体中,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者细胞免疫,引起针对病毒的保护性的抗体和细胞免疫,最后才能做到保护身体免受侵袭。

据了解,中生物的新冠灭活疫苗在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中,就进行小中高三个剂量、4000名志愿者参与的实验,结果为“抗体转阳率为100%”。

杨晓明透露,三期临床实验发生在2020年6月,当时国内疫情已经转向防输入,防反弹阶段,所以这次临床在国外完成,“大约有10个国家、志愿者5万多人参与,没有收到一例严重的不良反应”。

到了2020年7月,国内开始批准紧急使用疫苗,以便我国在国外有紧急项目的员工先接种使用。

杨晓明介绍,这波紧急接种疫苗的人有约65万人,出国大概5万多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感染的病例,当时有6-7个国家同样在工地上发生疫情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接种者有感染现象。”

据新华社报道,批准“该疫苗附条件上市”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时飞介绍,经过一系列依法依程序的严格审查、审评、核查、检验和数据分析认为,该疫苗已知和潜在的获益,大于已知和潜在的风险,达到预设的附条件上市标准要求,已有数据显示,上述疫苗保护效力为79.34%。

2

疫苗先行的群体免疫何时出现?

在未来科学大会上,张文宏向杨晓明提了一个问题,大意为,群体免疫何时才能在我国发生?

张文宏在问这个问题时强调,目前我国的新冠疫情防疫状态,还处在“某地一有新病例,立马上热搜”,事实上,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的紧张,根源在于疫苗还未普及化以及未出现有效药物面世。

他举例,每年的流感感染,全球范围内也有6000万到7000万的水平,而人们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恐慌,是因为,对于流感的防控,前有疫苗可防,后有药物可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截至到1月7日最新数据,全球新冠疫情确诊超过8703万例,死亡破187万例。

杨晓明认为,目前,要在新冠疫情发生时,社会保持常态,疫苗的作用不可小觑。

他举了天花的例子,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传染病,致死率在30%,在与天花三千余年的斗争中,终结者正是到了现代,天花疫苗的研发成功,“这是人类主动利用疫苗免疫,形成免疫屏障,达到群体免疫,最终消灭了传染病,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另外,人类历史上,还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麻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脑炎等传染病,都是依靠有效疫苗大量接种而控制疾病。

所以,“有了疫苗,还应大规模进行覆盖,形成免疫屏障,这个免疫屏障就是原来所说的群体免疫。”

而“此群体免疫”非“彼群体免疫”,如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宣称的群体免疫是靠自然感染形成,杨晓明认为,这种方式也能形成免疫,然而代价非常大,大量的人因此而丧生,而借助疫苗方式形成的群体免疫,“普通情况下,疫苗最少达到一半到三分之二人群的覆盖,才算形成。”

2020年1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人崔钢介绍,中国疫苗接种将分“两步走”:

首先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

第二步,随着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或者疫苗产量的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

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将在春节前,完成第一部分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杨晓明解释,“通过接种,先对高风险人群有效防控,才会进一步阻断传播的可能性。”

3

病毒发生变异,疫苗还管用吗?

从疫苗的运作机制来看,是让人体对新冠病毒产生记忆,出现抗体,然而,众所周知,在2020年年底,欧洲地区的新冠病毒已出现变异,这时,再利用现有的疫苗来获得免疫能力,是否行得通?

杨晓明认为,虽然疫苗的研制有不同的工艺路线:基因蛋白重组疫苗,是选择高发的、非常有用的表位去做的疫苗;病毒灭活疫苗,全病毒灭活后作为抗原……

然而,疫苗具有广谱性,“从广谱的覆盖来讲,变异有从基因型上变异,有从表型上变异,到现在,我们发现的在国内分析到的病毒,大概不同地区十几株不同的病毒株都可以中和,也发现一点儿变异,但都可以中和,这说明,目前的变异不足以导致现在做出来的疫苗无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严景华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新冠病毒也是RNA病毒,为血清型,也就是,现在通过灭活病毒免疫出来的抗体,对于不管是最早的病毒,还是现在在欧洲、美洲流行的病毒,他们都是可以中和的,至少现在是这样,至于说,几年以后有没有突变的更多,可能要等到几年以后才有结论。”

因为冠状病毒是一个RNA病毒,RNA病毒在基因组复制的时候,有一个RNA聚合酶,这个聚合酶没有校错的能力,所以它会产生很多的“错误”,使得病毒存在多样性。

“就目前来看,病毒在全球流行,在各个地区呈现出一些差异的毒株,而且有的变异和致病性一定关联性,比如S蛋白第614位的氨基酸从D到G的突变。目前的研究认为,这种突变,使得S蛋白在病毒颗粒的稳定性更强,传染性也更强,这是在动物实验上的一些结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建伟补充。

针对这个问题,张文宏也总结,病毒的变异每天都在发生,没有选择压力就没有漂移。

“我个人认为,在疫苗出来之前,血清型出现漂移的概率是比较低的,血清型的漂移之后,也未必导致疫苗接种无效,一定是在疫苗接种以后,造成疫苗相关的群体免疫,才会出现一个选择性的压力,所以我的意思是,疫苗还没有出来,我们老是谈变异对疫苗的逃避,我觉得毫无意义。”

张文宏认为,现阶段,新冠疫苗最关键的应该是二次接种问题,这背后实质是在问,是否需要重复接种。

“良好的疫苗、最理想的疫苗,就是打一针管一辈子,天花和麻疹疫苗都属于这种,乙肝疫苗需要打三针”,杨晓明分析,这一系列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免疫学的免疫记忆,人类细胞有非常好的免疫记忆,免疫记忆细胞一旦唤醒,马上就能进行防疫,这是最好的。

由于新冠疫苗为人类第一次见到,疫苗的研制过程,也需要去考核打了以后有多久能起保护作用,要不要重复打?

从临床实验结果来看,病毒灭活疫苗,二期的临床观察是打两针,“打1针,差异很大,有高、有低,打2针以后,非常好,100%阳转,抗体血清在一定的标准下百分之百阳转。”杨晓明总结。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经济沸点。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