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涉及长江上中下游不同流域的统筹协调、一二三产不同领域的转型发展,亟需围绕农业、工业、城镇化等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深入分析流域发展面临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是我国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辐射区域最广的流域经济带。在长期开发建设过程中,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出现了森林退化、湿地萎缩、物种濒危现象。农业、工业、城镇化等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面临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制约“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村及农业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治污水平相对低下,导致农村成为绿色转型短板。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及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当前长江流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沿岸农村治污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相对薄弱,导致城乡生态环境差距日渐拉大。
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大量工业“三废”随意排放,导致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频发。长江经济带分布着众多重化工园区和企业,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破坏了河湖湿地的生态以及沿岸环境,其对长江岸线的不合理占用,还导致重大环境突发事件不时发生,威胁着所在地及其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城镇化造成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林地的同时,部分城市复合型大气污染突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耕地、林地及草地被大量侵占,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下游地区侵占类型以耕地及农村建设用地为主;中游地区及成渝地区以侵占耕地和林地为主;中下游环湖沿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侵占现象突出。此外,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区域连片城市复合型大气污染态势突出。近年来,各省市首要污染物以PM2.5居多。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工作总基调。“共抓”的内涵在于加强上游、中游、下游不同地区重点产业统筹发展,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绿色转型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长江流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以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根本,加强区域绿色协调发展顶层设计,结合区位特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工业结构调整及空间布局管控,积极探索新时期绿色城镇化发展道路。遵循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各类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协调推动流域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二是优化农业生态治理与创新体系,构建流域农业发展新格局。结合流域特点深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生态治理体系,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大力培育特色农业的同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农业发展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引导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长江下游地区应以农业资源的精细开发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精准高效农业;长江中游地区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综合优势,加快推进规模化农业;长江上游地区应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三是推动工业生态治理模式创新,拓展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按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则,设定高于国家重点产业的水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区域性指标,以此引领长江经济带相关省市强化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促进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规划思路,凭借长江流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引导上、中、下游地区以培育全球竞争力为导向,进一步明确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其中,长江上游地区应以提升资源环境效率为导向,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此外,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绿色经济示范带。
四是强化城市群发展分类指导,创新城市(300778,股吧)规划与土地利用新理念。遵循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格局,引领上、中、下游地区对城镇化的模式和路径进行分类探索。长三角城市应立足于“优化发展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确立“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强化城市生态建设力度;长江中游城市应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综合优势,确立“田园城市”发展思路,划定严格的绿地及基本农田范围;长江上游城市应树立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规划理念,积极探索“紧凑型城市”实践路径,结合地形条件实现立体空间利用。此外,应进一步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方式及产城布局,着重挖掘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潜力,适当提升长江中游地区区域空间效率,重点控制成渝地区大城市边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光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