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一直在关注央行正在修订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当地绿色金融项目准入标准与国家相关标准紧密挂钩,从而推进区域绿色金融认定标准统一。”一家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已决定将传统石化能源的生产、消费类项目移出绿色项目金融扶持范畴,进一步增加对气候友好的新能源范畴的项目。
与此同时,他所在的当地金融监管部门还打算试水海外投资机构通过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渠道参与当地绿色金融项目投融资,从而带动地方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与国际“接轨”。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实现碳中和目标,无论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还是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加大对绿色金融政策架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探索。
“现在我们遇到的一大挑战,是在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时,如何保障绿色项目在实现其他环保目标的同时,又不会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上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指出。此外,地方政府部门在提升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管理能力方面相对薄弱,造成环境气候相关信息不对称,反而影响绿色项目无法高效获取金融资源。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央行副行长刘桂平此前表示,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对照研究工作即将完成,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部分绿色金融标准草案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既指导了试验区的绿色金融工作,也切实提高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质量。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有助于改变当前中国绿色金融所存在的区域化、碎片化状况,驱动各地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实现“统一”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碳中和愿景。
破解地方标准不一的匹配难题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在六省九个市(州、区)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试验区在绿色金融政策架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
“目前,这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管理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比如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一度占据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信贷余额的约60%;此外,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各类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总额领跑其他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然而,无论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还是地方政府部门都存在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一致状况,导致金融支持实际操作效率参差不齐。
一位国内大型清洁能源运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尽管他申请的绿色项目符合多地的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但在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获取绿色贷款方面,各地的操作成本不一。比如他们在某些地方申报绿色金融融资项目时,资料相对复杂,导致贷款审核与资金发放效率偏低,令整个绿色项目的盈利周期被拉长。
此外,他还发现有些地方简单地按照“绿”与“不绿”作为判断绿色项目的标准,将一些增加碳减排措施的传统石化项目也列入绿色项目范畴,但这些项目在生产环节依然加大当地的碳排放量,对当地环境也构成一定冲击。
“对此我们正根据国家最新的碳中和监管政策,对绿色项目认定标准进行修订。”上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管理部门人士指出。目前,他们正尝试全方位评估各个行业的投入产出与相关能源消耗系数,由此计算绿色项目融资的碳排放强度是否在合理区间内,进一步优化绿色项目认定标准。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持续优化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同时,不少地方政府部门还在尝试构建更完善的绿色项目金融扶持激励约束机制,包括针对盈利周期偏长,但符合碳中和、碳达峰的项目,考虑下调银行的绿色融资风险权重;此外若绿色项目遭遇经营风波面临破产清算时,地方政府允许绿色融资债权获得优先受偿权等。
“毕竟,要实现国家的碳中和愿景,中国至少需要逾100万亿元的绿色低碳投资资金。”一位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部门业务主管向记者坦言。在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如何驱动绿色项目资产实现更高效的变换与流通,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参与绿色项目投融资。
他表示,目前他们正计划试水绿色项目搭建资产证券化,以此解决绿色项目投融资期限匹配问题。因为他们在业务实践中发现,不少符合碳中和的绿色项目的融资期限长达10-20年,当地不少银行却只能最多给予10年期限,导致贷款期限匹配矛盾凸显;且这些绿色项目运营方资质不足以达到发债融资的要求。
“考虑到部分绿色金融标准草案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我们正尝试在这些地区先落实绿色项目资产证券化,再择机推广到全国。”这位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部门业务主管告诉记者。
如何完善环境信息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日益广泛,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正尝试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
在浙江湖州,当地政府已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减少环境气候相关信息不对称,帮助绿色项目与金融机构实现快速对接。
此外,由央行组织研发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在湖州上线运行后,数据采集频率时效由原来每季后20天变为每工作日后1天,统计人力成本预估削减逾20%,数据精确度则提高约10%。
目前,这套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已汇聚绿色贷款统计分析、绿色信贷流程监管、绿色金融政策评估等多项功能,实现央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直连。相关部门正计划在长三角地区推广。
记者多方了解到,国内其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不甘落后,先后开发上线了逾16个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智能操作系统,有效解决绿色项目识别问题,降低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扩大绿色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
“目前我们正打算开发新的绿色金融项目认定与绿色金融支持审核系统,进一步提升绿色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效率。”前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管理部门人士表示。按照以往操作规则,企业在申报绿色项目融资申请后,先要通过初步的审核;然后相关银行与政府部门会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再给予金融扶持审批,其申请的财政补贴资金也需要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导致整个操作流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任何一环出现操作流程延后,就会令绿色项目融资效率大幅降低。如今他们希望这套新系统能借助区块链技术,快速实现多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审核与评估,从而大幅提升融资效率。
此外,这套新系统还被赋予进一步扩大环境信息披露范畴的职能,包括要求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信息披露,从而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针对“碳排放”和“碳足迹”的信息披露,以便地方政府对绿色项目实际碳中和效果有着更精准的把控。
(作者:陈植 编辑:李伊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