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话的词汇来源

2021-02-13 17:16:26 乐活小道 微信号 

崇州方言词汇系统,可以从来源和所反映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词汇来源

1、基本词汇不同。

基本词汇是语言的本质特点之一,在方言的词汇系统中,其重要核心是基本词汇。汉语方言之间的最重要的词汇差异正式表现在基本词汇,特别是那些常用的、派生能力的单音词上面。例:月儿光、雾子、手杆、腰杆、脚杆等。

2、古词沿用。这些古词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崇州所在的川西文明有着2300年的历史,延续了古汉语的发音又保留了先秦古蜀语的发音。这也是我们崇州语言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

例如: 

(1):-子/-- 《广韵》:“蜀人谓平川为-”

(2)吃宽面:讽刺人脸皮厚。宽面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不放碱。俗语有“不要碱(脸),吃宽面”。克非《春潮急》:“大家厌恨他,他可只当吃了碗不要碱(脸)的宽面。”

(3)矐麻(也作藿麻):一种多年生藤本阔叶植物,叶上有毛。《蜀语》谓之“芒刺蛰人,痛不可忍”。“矐”字见《史记》“矐其(高渐离)目”。

(4)(音chī):-嘴/-脚/-手《广韵》:“雌氏切,又阻买切。蹈也。”《蜀语》:“足蹂曰跐。跐。音此,平声。”关汉卿《西蜀梦》第一折:“紧跐葵花镫。”

(5)胡豆:即蚕豆。《太平御览》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本草纲目》云:“此豆种亦自胡域来,┈┈今蜀人呼此为胡豆”。 

(6)(音zhuò):-猫儿(崇州乡间或山区一种砍木头的斧头,一面平,一面斜角形成的刀刃。)《书·泰誓下》:“斫 朝涉之胫”

(7)(音jié):此动词是崇州人天天都说的,不必多解释。上街-/-吃饭/-读书。《吕氏春秋·士容》:“富贵弗就,贫贱弗竭。”

(8):-谷子/-麦子。嵇康《管蔡论》:“戮挞所施,比加有罪。”

(9)马起脸:《说文》云:“马,怒也;武也。”,谚语云:“马脸老婆红壳蒜,青水脸婆娘骂团转。”

(10)zī:-边/-儿。古义“这里,此”《诗·大雅·绵》:“筑室于兹”。

(11):-边/-干子。指示代词“那”。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尔夜风恬月朗。”

(12)篾条:竹子剖成的长薄竹片。三国李登《声类》:“篾,今蜀土人谓竹片篾也,音弥”。民国21年《汉源县志》:“话说三道稳,篾箍三道紧”。

(13)竿蔗: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竿蔗,音干,下之夜反。《广志》作竿蔗,今蜀人谓之竿蔗┈┈甘蔗通语耳。”

(14)使气:借物出气。《汉书·季布传》“使酒难近”,颜师古注曰:“使者,使气也。”

(15):磨。《广雅》云:“错,磨也”。常见的说法为“错牙子”。

(16)上灶:进厨房做饭。宋《清平山堂话本》有“三日媳妇要上灶”之说。

(17)撇托:洒脱,干净利落。《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要之,持敬颇似费力,不如无欲撇托。”

(18)花、花花,泛指小孩。《金瓶梅词话》七回目:“这婆子守寡了三四十年,男花女花都无。”本地常见说法为:我那么早就来了,连一个人花花都没有看到。

(19)打挣(四声):打扫,整理,收拾。元郑廷玉《钗头凤》:“我道你不是爱贫的人,我还打挣头间房你安下。”

(20)不好:指生病。元吴昌龄《张天师》二折:“[净云]你那病人不好几日了?”

(21):浅度睡眠。《老残游记》五回:“我困在大门旁边南屋里,你老有事,来招呼我罢。”

(22)打眼:醒目,惹人注意。汤显祖《牡丹亭·骇变》:“他有多少金珠葬在打眼来!”

(23):过滤。《说文·水部》:“沥,浚也”。今保留在崇州等地方言中,如沥米,把豆浆沥干。

(24):晚、迟。见《吕氏春秋》“二子侍君日晏,公不来至。”

(25)溲话:指不顶用的废话。《西游记》九十回:“只以求扇为名,莫认往时之溲话。”今崇州当地常用为“这个人宝筛筛的,尽说溲话”。

(26)挺尸:睡觉的戏称。《西游记》九十四回:“吃了饭不挺尸,肚里没板脂。”

(27)痨人:《蜀语》:“毒药药人曰痨”。克非《春潮急》:“痨人的药莫吃”。

(28)打假叉:打叉本是川剧武生的特技,这里指做假,王顾左右而言他。川剧《目莲救母》段:“龟儿子曹黑娃又打假叉!”

(29)打翻天印:本为《封神演义》中广成子的法宝,后引申为翻脸无情。

(30)(dāo):指添头。《说文》:“戴,分物得增益曰戴”。后指买肉所添者。今崇州当地常用为“话说得好,牛肉都做的戴(刀音)头”。

(31)姡毒:姡(guǎ),指心狠手辣。李劼人《大波》二部:“你们看,这天杀的赵寡妇多姡毒呀!”

(32)奓(zhā):-开/-嘴《广韵》:“张也,开也”

(33)魌头:捡魌头,即捡便宜。本指古人出丧时,用米粉或麦粉做成鬼头模样,边走边撒于道上避邪。此魌头也有故意让人捡食之意。《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汉代郑玄注:“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敺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

(34)

:古字,上下结构,zhu。指因为感冒而鼻塞。《广韵·屋韵》:“zhu,塞也。”此字此义在川话中保留了下来,崇州话:“我凉倒(感冒)了,鼻子zhu得好凶哦。”

(35):打击。《说文·仙韵》:“揙,击。”如“你个老几不落教,谨防老子揙你两耳光”。

(36)声气:说话的声音或语气。王充《论衡·骨相》:“或在形体,或在声气”。《红楼梦》三十三回:“只听得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

(37)点水:揭发,告发。艾芜《 还乡记》:“是有一次,翻过一个垭口,有坏人点水,拿给国民党兵士看见了。”

(38)馆子:餐馆。《 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请他上馆子吃饭。”

(39)陪奁:指嫁妆。川剧《柳荫记》第一场:“去与奴才传话,她若谨守闺阃,异日出阁,挑选高门大户,与她多办陪奁。” 巴金《春》七:“我看你们读书也是白读,你们姑娘家读英文有什么用?横竖少不了你们的陪奁。”崇州话里“陪奁”还可以当动词用:尽管当时家里条件窄憋(即经济条件不好),在她结婚时,父母还给她陪奁了老楠木的金龙盘柱雕花八步大床。

(40)口业:本指身佛教用语中“三业”之一,即行为、语言、思想,分别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包括善恶两面,一般专指恶面。如:你这人口没遮拦,要遭口业,遭报应。

……

总之,还有浪么多!

3、外来借词。

指移民的外来语,崇州话中有四川官话通用的外来词,如:胡椒、胡瓜(南瓜)、海椒。同时,由于历史上民族杂居以及外来移民,很自然的会出现一些相关词汇。如:老陕(对陕西移民的贬称)、广货,广广(指外地人)。自清朝中叶以来,外国货来华,经广东入川,四川人谓之“广货”、“港货”。再如 “苏姨子” 称谓:据《宣和书谱》及《鉴诫录》载,本指苏杭的女子,后指苏杭扬的妓女,川人通称苏姨子。苏姨子随移民来川后,其前卫装扮对当时提高本土娼妓行业档次、提升行业形象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故崇州话里保留了其骂人花里胡哨的意思。

(二)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活  

1、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特点。

崇州地处川西平原之邛崃山脉接壤部。山水草木很自然出现在口语中。例如:下淩条子(结冰)、雪米子、白头霜、起雾子(下雾)、山垮喽(山崩)、房子坐喽(地陷)、垭口(山口)、堰埂(河堤)、壕沟(沟渠)、慈竹、斑竹、金竹、南竹等。

2、反映日常生活特点。反映了民间农民的日常生活,这些词汇在城市中不常见。以下词汇采集地为崇州乡下的隆兴镇:

赶场(上街)、 桴炭儿(木炭)、连盖(连枷)、晒坝(晒场)、背篼、夹背(篼)子、操田(用犁翻田)、碾沟(有磨坊的沟渠)、挖田、挂田(用耙将田泥弄细)、擀田(平田)、擀面汤(做搭搭面)、挞谷子(收割水稻)、赶水栽秧、芊担(约两倍于扁担长度,用于肩挑草捆的简单生产工具,常用竹制或木制)。

3、反映了风俗习惯的特点。每年除夕(有个别地方为正月十五),有个世俗公认的习惯,要去别人的田里摸(偷)带青色的菜,以示青气(青气,也是崇州话用语,表示平安之意),吉祥平安,俗称“摸青”。在崇州话读音中把“端阳节(端午节)”读成“单阳节”。灰猫儿(豆腐),避讳腐(虎)、旺子(猪血)、招财(猪舌),避舌(蚀),蚀本、甩不累,避尾(萎)。

注:图片来源于《崇州民俗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乐活小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