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冷链环境引发新冠病例,使得疫情防控不仅要防人,还要防物,特别是防冷链产品。但由于缺乏低温消毒剂,冷链产品上的新冠病毒无法完全被清除干净,导致时而有进入流通环节的冷链产品出现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为此,找到有效的低温消毒剂,才能真正消毒已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产品。
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研发了两种含氯低温消毒剂配方,这两款消毒剂均可运用在-18°和-40°的环境中,对低温环境的物品和冷链产品进行消毒。
“研发的低温消毒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成本较低,在低温下消毒效果可靠,可有效解决北方高寒地区低温环境和冷冻物品外包装的消毒难题。”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现有消毒低温下或导致消毒失败
在2020年11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由于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的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所以要继续坚持“人”“物”同防,强化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和应急处置。
2020年10月16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的通知,部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货物源头管控、生产经营过程防控和从业人员防护等。
但是,现有消毒剂和消毒技术,对于冷链产品的消毒却存在消毒不足。
在2020年11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张流波曾表示,低温下的消毒问题,是因为低温影响消毒效果。低温有时候会导致消毒剂还有一些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显著下降,有时甚至会让常见的消毒方法完全失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在低温下能够进行消毒,且能够对食品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消毒的方法。
“以前的消毒剂和消毒技术,都是常温或者高温条件下进行消毒处理。对于低温消毒剂,不止国内,包括世界上,以前就没有低温消毒,这是一个新问题。现在的消毒剂在低温下很可能是无效的,所以,面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我们急需低温消毒剂和低温消毒技术。”张流波表示。
据张流波介绍,我们需要寻找安全有效的消毒剂,最为关键的有效,需要经过实验证明,在-18°、-40°、-50°的条件下所使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能够杀死新冠病毒杀。而当前,即便是相比物理方法更有效的化学方法,在低温下消毒也存在了挑战。
据了解,目前使用的化学消毒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消毒剂来进行熏蒸,在一个密闭环境里堆放的冷链食品,用消毒剂气雾或气体状态下进行消毒——这种消毒方式比较难,原因在于消毒时气体消毒剂不应该凝固成水,而现有常规消毒剂的沸点和消毒时的温度相比会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些消毒剂一接触到冰冷的食品就变成了液体,这时候消毒气体就进不去,会导致消毒失败;第二种是喷雾方式,对冷冻食品包装表面进行消毒处理,这块的消毒,消毒剂的冰点和作用的温度相比稍微低一点,需要不结冰,再证明它有效,这样比较容易一些。这时候应该保证喷雾消毒剂能够与包装的每一面、每个位置都充分的接触,而且有一定的接触时间,这样才能达到消毒效果。所以低温冷冻的消毒和常规消毒相比要困难很多。
成功研发低温消毒剂
为进一步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解决我国低温消毒难题,中国疾控中心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家卫健委党组部署和要求,自2020年6月17日启动了低温消毒新技术研究。基于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应用便捷、成本经济等方面考虑,历经5个多月的反复探索和研究,从几十种配方中筛选出两种低温消毒剂配方,并完成了实验室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2021年1月在黑龙江绥芬河市和山东青岛市紧急开展了应用试点,结果表明:研发的低温消毒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成本较低,在低温下消毒效果可靠,可有效解决北方高寒地区低温环境和冷冻物品外包装的消毒难题。
“这是两种含氯低温消毒剂,可以在-18°和-40°以上的低温环境对物品外包装表面消毒。而且,这两款消毒剂,考虑是用到消毒面积大、使用量多的场景,所选材料也考虑了低成本,此外,还需要考虑食品消毒的安全性。”张流波表示。
据了解,这两款产品也即将上市,通过备案形式,在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研究成果之后的两周内,即可有产品上市,用到冷冻物品的消毒环节。
由此,冷冻物品彻底消毒的时代即将全面开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