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联手打造智造合作区 如何引领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2021-03-03 01:46:55 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后,合作区将加强与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检测等领域合作,聚集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牛年伊始,粤港澳大湾区在融合发展方面动作频频。日前,广东省印发《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发挥广州开发区与香港产业合作底蕴深厚优势,加快推动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

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合作区与香港及国际规则体系将全面接轨,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完善,有望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协作日益密切。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香港“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前店后厂”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专家看来,广州香港联手打造智造合作区,可以看成是 “前店后厂”模式的升级版。

受访专家分析称,新形势下,广州与香港共同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有望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而要实现《方案》提出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除了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外,还需要推进规则的对接,逐步消除要素流动的障碍。

剑指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范围包括广州开发区西区、云埔工业区及相邻的城市社区,北至广园东路—开源大道、南至珠江、西至广州绕城高速、东至黄埔区界,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

《方案》指出,该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穗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并将借此打造国家级经开区转型新标杆。这意味着,广州与香港的深入合作平台再添新军,且双方的合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任务。

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合作区与香港及国际规则体系全面接轨,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现代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全球先进行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要实现上述目标,《方案》也提出了主要任务和具体的行动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方案》提出的建设合作区主要任务中,加快在穗港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强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合作、强化穗港标准对接等工作成为重点。

今后,合作区将加强与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检测等领域合作,聚集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同时,支持港澳资传统制造型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同时,支持穗港城示范项目建设,打造集国际商务、服务、博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服务香港上游科研产业化。

对于穗港联手打造智造合作区,广州一家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在智能制造领域,香港拥有技术创新和工业设计优势,珠三角地区拥有制造优势,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协作,有利于打通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链,未来将释放巨大的产业能量。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毛艳华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要想实现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穗港智造合作区应该聚焦科技创新,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攻克智能制造领域“卡脖子”技术。

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前店后厂”模式成为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紧密合作的纽带,这种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促进了两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制造业占香港总产出的比重曾高达30%,直到1980年代中期仍高于20%,但是到新世纪初已下降到5%,2010年已不足1.7%。制造业的长期持续衰退,成为香港经济增长能力下滑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近年来正加快探索“再工业化”。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香港籍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至颖一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他认为,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加速,“前店后厂”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穗港智造合作区的推出,显然是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的一个举措,可以说是“前店后厂”模式的升级版。

对于广州和香港联手打造智造合作区,《方案》特别提到,强化与香港产业链接和规则衔接,搭建穗港产业上下游合作联盟,助推香港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与合作区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支持合作区内港澳投资企业就地智能化转型,推动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

《方案》还提到,聚焦香港现有工业创新及科技升级转型需求,支持香港等境外机构、企业、资本参与合作区及其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在项目准入、投融资、服务便利化等方面赋予合作区更大发展自主权。

林至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香港人多地少,但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工业设计、科教资源、金融、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优势。香港要推进“再工业化”进程,核心优势就在于科技创新,应该借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东风,依托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优势,探索离岸“再工业化”新模式。

此前,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香港和大湾区各市就好像一同参加接力赛。香港的基础科研做得好,可以跑第一棒,接着在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就交棒予大湾区其他城市,到了市场推广、专业服务和上市融资等香港较有优势的领域,便可由香港重新接棒。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需无缝合作,才能在科创领域取得好成绩。

毛艳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规则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珠三角创新创业,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作者:于长洹 编辑:李艳霞)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