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 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等。
李克强表示,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在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宏观政策安排方面,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具体而言,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数据显示,2020年地方专项债为3.75万亿元,略有下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6%以上的增长目标,是低于市场预期的。机构预判来看,基本在8%左右,我们预测能到9%。在去年低基数,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6%以上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政府之所以定这个目标,结合5.5%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和1100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2020年疫情影响下,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来看,主要是求稳,未来五年可能都是以就业为主要调控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对于“十四五”期间经济运行的要求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的确对于就业目标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未来经济运行仍然有不确定性,全球疫情控制有不确定性。随着全球产能的恢复,出口是否能延续去年态势,也存在不确定因素。6%以上经济目标的设定,并不意味着政策要着急退出,政府是充分考虑了不确定因素,以求稳的心态来制定这个目标”,花长春表示。
花长春还指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由于基数较低,今年经济增速比较高,但也需要与未来四年目标相衔接。如果2022年经济增速定得比较低,会导致市场预期的下调。6%以上目标的设定,也在对外释放信号,不用那么在意经济增速,要以改革为核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从未来1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角度来看,需要年均增长4.73%。我们过去一般是10年翻一番,现在速度降一下,15年翻一番的条件和潜力是存在的。
花长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不考虑汇率变动的情况下,未来15年要实现GDP总量翻番,年均经济增速大概在4.2%-4.3%的水平。当然,我们计算经济总量,一般按照美元来计算,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会有所升值,所以未来15年年均经济增速不用那么高。
本期编辑 陈思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