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指出,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目标,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就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解读十大经济民生议题。专家表示,今年的财税政策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为中小企业减负。在市场秩序方面,管理层更加关注反垄断和引导资本有序运作,并从体制机制方面集中资源攻关关键与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要扩大内需,还需要继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加收入。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方面,教育公平改革、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等工作还待发力,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解读:平稳衔接是关键!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称,报告在提到“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如果要实现2035年的翻番目标,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今年实现6%以上的目标压力不大,但更重要的考量是与今后目标的平稳衔接,以及引导各方关注高质量增长。
2.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解读:大规模财政刺激必要性下降!
王静文分析称,报告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今年下调赤字规模和赤字率,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下调0.4个百分点,但是突破了之前数年3%的天花板。之所以较上年下调,主要是随着疫情和经济好转,财政增收有基础,大规模财政刺激的必要性下降,同时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此外,2020年政府负债率上升7.5个百分点至45.8%,风险总体可控,但赤字大幅扩张不是常态。
之所以仍保持在3%以上,一方面为应对疫情反复等不确定性留有余地,另一方面也为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不急转弯。如果按名义GDP增长10%,今年名义GDP将上升至110万亿元左右,绝对赤字规模大约为3.52万亿元,较上年的3.76万亿元下降不多。
3.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解读:公平竞争才能扩大经济张力!
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称,这份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与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要求是一致的。这反映了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平台发展壮大中出现的国内资本无序化,对国民经济,特别是金融体系的严重冲击,意识到了平台在资本不断扩大后为攫取更大的垄断利益而限制或损害自由竞争的现实和可能,核心是反映了管理层在当前国际和经济形势下,从过去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向重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转变。
管理层将更加关注通过反垄断和引导资本有序运作,更加重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经济发展的动力,激发科技和市场创新的活力,以扩大经济张力。未来,我国将在反垄断领域不断加强与世界的接轨,无论是反垄断法律、细则及政策等制度建设层面,还是反垄断执法及司法创新举措及投入力度方面,都将获得根本性的完善和提高。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
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解读:集中资源攻关卡脖子问题!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不重视基础性研究、科技创新管理行政化、科技创新脱离市场和产业需求以及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国民经济运行与产业安全中出现了关键技术卡脖子泛化等现象。
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说明了政府已经从整体和宏观层面充分发现了问题所在和形成原因,并希望从体制机制方面既集中资源攻关关键与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又能发掘和赋予科技创新的内在活力,并辅之以持续性加大科技投入来开创“十四五”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为国民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增添创新动力(310328)。
5.坚持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解读:促消费将在两方面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分析称,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未来应在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继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加收入,从而促进消费。同时制定企业的赋税减免政策,便于企业更好地保障就业,充实百姓的“钱袋子”。另一方面,从需求侧的维度来讲,要引导构建更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心态,坚决遏制虚假商品以及恶性市场竞争。同时孵化和规范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本着鼓励支持的态度,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之下提供更好的消费服务。
6.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解读:粮食红线等一定要牢牢把守住!
王鹏称,中国种业发展更多与科研技术相关,包括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栽培,但目前我国依旧采用国外粮商,我国在相关领域自主创新性及可控性仍存在短板,相关科研攻关,尤其是育种方面仍需继续补齐。
其次,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充斥以及疫情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仍将持续之下,未来在气候、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要更多考量粮食安全。比如粮食红线、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民生保障方面,此次报告也提到了生猪、家禽等肉食产品价格,这也与我们的民生保障息息相关。在“大周期”之下,在未来一年时间里,我们仍需加强跟踪监测市场“晴雨表”,通过多元形式来稳定生猪养殖和供给。
下一步,农业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仍需提升。虽然“互联网+农业”的概念提了很久,但真正实现智能化转型还需过程。由于农业智能化设备投入后周期长且见效慢,做好转型,需要政府投入,农户和农业企业也需要长效的市场化机制,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市场有了内生动力,才能更好调动各方面资源进行长效发展。
7.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外商扩大在华投资,分享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和发展机遇。”
解读:稳外资决心很大!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称,外资方面,又一次说到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可见稳外资的决心是很大的。从目前缩减的程度来看,未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细节上的缩减。比如某一领域虽然不能全减,但在局部缩减,能开放的开放。另外特别提出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创新,要建设高水平、升级版的自贸试验区,不仅有基础功能,也并不只是集聚各种要素,而是还释放出各种机会,体现出溢出效应。要与其他保税区结合,探索与其他园区的建设融合,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课题。
8.碳达峰、碳中和 市场化脱碳之路仍待拾级而上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解读:“3060目标”带动上万亿投资!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提到,历史原因造成中国计划经济的基因太过深厚,使得中国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结构失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传统产业发展不缺资金、不缺信心,欠缺的是真正市场化的思维和机制。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带动的是上万亿的投资,如果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实现在一个稳定的脱碳的发展路径上,无论是技术上、政府的政策上,还是行业管理上以及传统能源市场的转型升级能力上,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减排、增效、提质的过程,来夯实民族工业的基础。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目标清晰、目前落实到个体考核指标尚不清晰的事情。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的中国,理应担当起更多的责任。
9.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解读:持续加大投入与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并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称,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把公平和质量作为发展教育的两大关键点。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解决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农村教育、学前教育,就是我国当前教育的短板。因此,报告提出要加快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以及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这需要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要明确扶持的标准,以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也影响到教育公平的扩大,我国教育已经全面进入普及化时代,但地方政府发展教育还有很强的精英情结,教育政绩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这种思维会影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以及高中的多样化办学。
10.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解读:保障性租赁住房及共有产权住房将成重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称,此次政策明确,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从这里可以看出,后续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将成为大城市重点铺开的产品,此类产品将承担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角色。这也是后续房地产企业在地产开发等方面所需要注意的。
大城市一定要扭转“已进入存量房时代”的误区,在供地方面应该更为务实,尤其是要增加土地的开发强度和容积率,这样才能够又好又快地解决住房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宗泳杉 吕银玲 刘瀚琳 王晨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