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眼观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郑秉文:建议向“资产型”养老金体系过度,尽快引入多缴多得制度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6日电 (孙庆阳)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交了一份《关于向“资产型”养老金制度过渡的提案》,提出建立资产型的养老金体系是应对老龄化这个“百年之虑”的“百年大计”。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及,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中新社 崔楠摄。
面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收不抵支”或成趋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
郑秉文指出,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各个方面将产生深刻、重大影响,养老金制度将首当其冲。中国养老金体系总体看是现收现付制占主导地位,下一代人要承受很大压力,因为老龄化导致劳动就业人口越来越少,而退休人口越来越多。
郑秉文称,“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20年劳动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66.7%,到2050年快速下降到51.2%,而老年人数量将从2019年18.1%快速提高到34.6%,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
郑秉文引用其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缺口将逐年扩大,例如,2040年是3.8万亿元,2050年将高达11.3万亿元,2035至2050年各年收支缺口当期值简单加总竟高达87万亿元,即使使用OECD规定的2%贴现率贴现到2019年也高达52万亿元。“换言之,2019年中国养老金支出占GDP的5%,到2050年将高达8.9%,届时将高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必将为财政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拖累。”他强调,2020年底出版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学习辅导百问》首次给出预测:2029年养老金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2036年累计结余将耗尽,此后每年出现缺口。
夯实养老金资产,从负债型向“资产型”过渡
郑秉文指出,老龄化是中国本世纪的“百年之虑”,而夯实养老金制度是百年大计。中央高度重视养老金改革,近年来密集发布文件。例如,2019年底中央颁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等。“归纳起来,我理解,这些文件和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夯实养老金资产,即从负债型向‘资产型’养老金过渡。”他表示。
“根据‘艾伦条件’,社会平均工资与人口增长率之和(即生物收益率)大于利率时,养老金采取现收现付制更有效率,反之则应采取基金积累制。1979-2011年生物收益率高达14.6%,2012-2020年降至10.5%,但仍远远高于利率。同时,根据我中心预测,从‘十四五’开始,生物收益率逐渐下降,2021-2035年为5.6%,2035-2050年3.6%,建立资产型养老金体系的条件将逐渐成熟。”郑秉文指出,中央在这个历史节点提出夯实养老金,说明养老金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应由资本红利予以递补。
郑秉文建议,“十四五”期间向“资产型”养老金制度过渡的具体工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养老金要尽快引入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建议将企业缴费划出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以增强缴费激励性,这是做大第一支柱的根本所在。二是加快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建议适时实施资本利得税,否则,水位低的90万亿元居民储蓄不可能流向水位高的、个税递延的养老金账户。三是壮大基金规模。建议在窗口关闭之前建立外汇型主权养老基金予以充实,并考虑扩大国资划转规模。总之,建立资产型的养老金体系是应对老龄化这个“百年之虑”的“百年大计”。(中新经纬APP)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