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纪录片」的火是如何「烧」起来的?

2021-03-19 10:08:10 传媒1号 微信号 

「全民纪录片」这把火从2020一直燃烧到了2021,如果说在2020是时势造英雄,那么2021的「全民纪录片」则有了几分主动出击的意味。从《温暖的一餐》《余生一日》到《比V中国》《温暖的声音》,「全民纪录片」正越来越靠近视听中心,你认为#全民纪录片在改变些什么?#

"

作者|子夜

作为守候在行业身边的人,总乐见行业有新的蜕变、新的迈步,在继往开来中寻找新的发力点。

2020年的纪录片行业出现了新的蝶变,而关于2021年纪录片行业的预见,笔者曾在《传媒1号×纪录中国|预见2021纪录片:暖春将至?》一文中有所阐述。

在过去一年,受疫情风波影响,各行各业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变化。而「全民纪录片」正是在这起风波中横空出世。

《温暖的一餐》《余生一日》《战「疫」24小时》……这些颇为新奇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奔涌的「纪录」力量。

全民观看到全民纪录,「全民纪录片」的春天或许正蓄势待发。

「全民纪录」的火是如何「烧」起来的?

何谓「全民纪录片」?

在笔者看来,全民纪录片强调通过多元用户协作完成纪录片创作。简言之,它的内容来自网民提供,它的拍摄对象也是网民自身。

全民纪录片的概念并非由我们首创,在国外,早已开启了关于全民纪录片的探索。

2010年,为庆祝YouTube 五周年,英国著名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在2010年7月24日向全世界号召190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拍摄下自己一天的生活琐事。

邀请发出之后,制作方收到了来自YouTube上的八万多人进行投稿,一共获得了将近45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经过导演遴选、剪辑与配乐,成为了我们看到的首部「全民纪录片」——《浮生一日》

这种新奇的纪录片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思路,通过聚合互联网上的UGC内容,再经由PGC的汇总、合成与加工,不仅打破了地理的、物理的藩篱,压缩了成片时间、制作成本,更是实现了不同时空受众在同一界面的情感交织,引起大众的心灵共鸣。

时隔十年,凯文·麦克唐纳再次执导的《浮生一日2020》将于2021年在YouTube上映。YouTube表示,在这次征集计划中一共收到了来自191个国家65种语言的30多万份提交,时长数千小时的视频片段。

而在我国,「全民纪录片」的气焰却是由疫情催生而来。

疫情之下,能量释放——

2020年疫情席卷而来,彼时的许多时间节点成为了值得记录的时刻。但囿于疫情防控与感染风险,专业的纪录片摄制受到阻碍。于是,在疫情的助燃下,全民合拍的纪录片由此催生。

2020年2月9日,由优酷和大象记录联合发起的「余生一日」纪录计划,邀请疫情中的普通人拿起手边的设备,拍摄自己在「任何时刻」或独处,或与家人、恋人、同事在一起的生活片段。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人加入改拍摄计划,这些普通人的纪录素材经过专业人员处理,构成了一部全民纪录片《余生一日》。

无独有偶,SMG纪录片中心与新浪微博联合发起#武汉日记#与#真实记录真情守护#双话题征集活动。活动期间,共征集到优质视频素材量超3000条,经过挑选与编辑,制作成了首部全民合拍抗「疫」题材长纪录片《温暖的一餐》。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秧纪录智能大屏、中国纪录片网联合发起了《战「疫」24小时》活动,也征集到大量由网民投稿的抗疫微纪录作品。

主办方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并根据不同主题、内容、地域以及表现形式等,进行合成制作及统一包装,整合后的节目每期时长10分钟左右的全民微纪录片《战「疫」24小时》。

疫情之后,火花继续——

在疫情逐渐降温之后,UGC模式点燃的火花并未随之湮灭,而是有了新动向,「全民纪录片」的序幕似乎刚刚拉开。

2020年10月,新华社联合快手发起「梦想V计划」全民主题影像征集活动,力邀全民参与、全民记录、全民定义、全民见证梦想实现的喜悦瞬间、胜利时刻,来自快手的8539名用户进行了视频投稿。

在去年年末,这部全民合作的纪录片《比V中国》正式上映。纪录片中既有传统工艺的手艺人、带着国徽去开庭的法官,也有直播带货的牧民、渔民等。与其说是纪录片,更像是全民画卷。

而在2021年开年,新华社与网易云音乐、快手联合发起面向全平台的「声音」征集计划,以打造首部全民声音纪录片《温暖的声音》。

放眼未来,或许更多的全民纪录片将会登上舞台。

长视频的UGC时代已来?

「全民纪录片」的兴起,不仅意味着是纪录片行业的新蝶变,对整个长视频行业来说,也是一种蕴含生命力的新可能。

一直以来,长视频在UGC方面的实践并不算顺利。

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用户生成内容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诸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长视频平台,它们所倚重的却是专业制作内容。

这种区格,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之一,在视听体验上:

长视频的内容时长更长,叙事也较短视频更为复杂,与观看短视频时的游离式体验不同,长视频需要观众花费较长时间与较多精力进行沉浸式体验。

而这种体验产生的前提是长视频内容必须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表现在主角、画面、剧情、服化道等多个方面,同时吸引力的构建往往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甚至多个机构通力合作。

但UGC创作者往往是个人单打独斗,或是小型团队,因此在长视频的观看体验营造上UGC内容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UGC内容制作较为粗糙,因而当UGC内容在长视频平台面对观众时,往往无法给观众提供舒适的视听体验,导致点击量较低。故而,对于长视频而言,发展UGC内容既非擅长,亦非优选。

之二,在制作模式上:

长视频的时长、画面、构思、剧本等制作元素,对制作者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技巧成本、经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正是UGC模式的软肋所在,对比短至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短视频体量,长视频无疑相当于是鸿篇巨制,专业技能的短板限制了UGC创作者进行长视频的创作。

此外,目前长视频平台对用户创作内容的扶持力度并不高,相较于短视频的即时回报,长视频的商业回报周期要更加漫长。在低投入高回报的短视频与高投入低回报的长视频面前,UGC创作者选择前者的理由也可窥见一斑。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短视频平台海量的UGC内容,长视频平台只能望而生叹。

不过「全民纪录」这种模式的兴起为长视频的UGC模式打开了一个缺口,通过拆解目前市面上的「全民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制作逻辑:平台聚合多元用户生产内容,再经专业创作者把关、合成、编辑,最后再由平台进行商业化包装与推广。

在这种模式下,长视频被拆卸为无数UGC创作者可胜任的短视频内容。并且,专业创作者并不仅仅是素材的整合者,对于这些用户生成的内容,专业创作者是「可控」的身份:

经由专业创作者的把关,避免了涉及红线的内容出现;经由专业创作者的合成与编辑,确保了内容的视听体验;经由专业创作者的包装,确保了成片的热度和曝光度。

因此,这种模式也可以说是平台、专业创作者以及UGC创作者三方的共谋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从更大的层面讲,全民纪录片的这种新玩法、新模式或许会带来影视行业的新蝶变。

那便是「全民+X」模式的新景观——

全民纪录片变传统的观众为积极互动的创作者,而这正与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消费升级不谋而言。

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输入,也热爱主动输出。全民纪录片正是为受众的积极参与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渠道,为影视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全民+X」模式。

除了「全民+纪录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全民+综艺」「全民+影视剧」「全民+电影」等「全民+X」内容会陆续出现。

而这种「全民」也与我们之前通俗意义上的「全民」不同,这里的「全民」强调的不仅仅是全民观看,更是全民参与

是下个「风口」or是一阵「风」?

回归到纪录片行业,全民纪录片这种新兴模式究竟是昙花一现的一阵风还是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值得一究。

在机遇一维——

其一,「全民纪录」正成为主流与商业合谋的新模式。从《比V中国》《温暖的声音》看,两部全民纪录片的背后都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合作的身影。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全民纪录片因为民众的参与性,正成为聚合民众共识、书写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对于商业平台来说,有了主流媒体的背书,全民纪录片既能为其引流,也能增其美誉度。

主流力量与商业力量的强强合作,势必会为「全民纪录片」带来更多的热度。

其二,「全民纪录片」存在很大的内容挖掘空间。全民纪录片强调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因而需要考虑到民众文化水平和媒介素养的高低,这必然导致短时间内其在制作上是「低准入」而非「高准入」。

而「低准入」的内容正与目前「低准入」的视听消费习惯相契合,在美食、美妆、健身、运动等国民度较高且民众接触度较高的领域,仍有大片的空间等待「全民纪录片」的探索。

其三,「高卷入」带来「高收视」的可能性。这一点仍是源自全民纪录片的本质,从发起内容征集到内容制作再到成片上映,用户都在深度参与其中。对比影视作品的单向投入,全民纪录片则是双向投入:制作方与网民共同注入心血。

这种双向的投入注定了全民纪录片对于网民来说是一种「高卷入」的作品,它不仅是供观众观看,也需要观众投入成本、构思制作。等到成片上映,这样一部通力协作的作品甫一开始就拥有了一批忠实「自来水」。

通过网民的自发分享、造势,在不断的交际关系裂变中,全民纪录片的高收视率、高点击量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存在诸多机遇的全民纪录片,未来之路也并非毫无风险。

在隐忧一维——

之一,在投资方面。

传统纪录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前端的视频平台的商业投资、广告商的投资,以及后端的IP运营、票房分账。

但对于全民纪录片来说,商业变现之路并不明朗。作为一个文艺新物种,它缺乏可供参考的商业变现经验,对于投资方来说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而后端的IP 运营、票房分账方面则取决于该纪录片能否出圈。

之二,在内容方面。

全民纪录片的内容仰赖互联网网民协作式参与,但目前我国网民的水平参差不齐,并非所有网民提供的内容都能作为全民纪录片的素材。

并且,形色各异的网民在提供的内容中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而这些都会影响到后期纪录片的整合以及纪录片整体的观感。

之三,在人才方面。

对于传统的纪录片从业者来说,全民纪录片的模式意味着他们要与观众的角色发生互换。他们需要对收集的UGC内容进行把关,并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这些带有不同个人特征的素材进行整合、编辑,以符合观众期待。

这种角色的互换意味着纪录片从业者需要工作内容的打破以及固有思路的打破,能否胜任这种角色,对于一直以来习惯了扮演导演一角的纪录片从业者来说并非易事。

新物种、新模式、新玩法总是会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期待。因为,「新」代表的可能性不止局限于未知,也在于突破边界、取得进步。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正需要这种新的血液来焕发生机、激发活力。

因此,笔者由衷希望这种「全民纪录」,或者说是「全民+X」模式能在2021有一番照样让人眼前一亮赞不绝口的新作为。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浮生一日》:众筹式纪录片的成功之作

https://mp.weixin.qq.com/s/_npOwUEfrcoEB5Fix6LF1w

我们一定会胜利 ——《战“疫”24小时》为您呈现从抗疫到复工复产的全民记录

https://mp.weixin.qq.com/s/TrIBxnaYKB5Q57U-fBJ5oQ

张赉,金嘉楠,吴喆.首部全民合拍抗疫纪录片是如何诞生的——从《温暖的一餐》看平民题材纪录片的创新[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0(02).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