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戏剧十问

2021-03-23 08:07:20 传媒1号 微信号 

曾经觉得自己不被剧院看重的何冰,如今已经在《茶馆》舞台上来了又去,算得上是中国话剧界台柱级别的人物。关于最近小屏幕上围绕戏剧人群体所抛出的那些命题,生存与名利、舞台与观众……从他照单全收的各路采访问题上看,已过知天命年龄的他,早已建立起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

同时夹杂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虚无主义,很多年轻人都愿意肯定小范围内的话剧和大范围内的戏剧。看着屏幕上的戏剧人卖不出票的挫败,每场戏演出后镜头下寻求观众认同的渴望,很多时候,舞台上的这出戏,筑起的高墙依旧很难打破。有人愿意驻足,却不懂如何欣赏;也有人能够感知到戏剧的魅力,却无从知其所以然。

夹角之下,这是本文选定关注何冰的初衷。多年同事兼好友宋丹丹形容何冰,赞赏他「具备了做演员所有的基础,幽默感、节奏感、爆发力,非常真实」。「他老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非常老谋深算或者懂世故,实际上他是孩子一样的人,是一个天生的好演员。」

很多媒体找何冰聊演技。他也乐于参照他内心的成长坐标,予以那些比自己年轻的后辈平等和耐心,「这都是不付钱的,真是诚心诚意的为孩子」。与此同时,他坚持认为,「表演作为一个专业摆在大家面前时,大家很容易觉得自己懂,但实际上它不是一点门槛没有的。」

为了试图打破人们认知的一些藩篱,围绕戏剧和表演观,我们整理了与何冰有关的十个问题,让人们了解他、接近他,也了解戏剧,接近舞台。

01

何冰是谁?

百度百科的人物词条介绍何冰,1968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学校和单位,作为两个影响职业走向最重要的转折,中学时因成绩不好而「孤注一掷」走上表演这条路的何冰,就这样,与中国话剧表演的两个最重要的代名词,建立起了终生联系。

1987年,何冰考上了中戏和人艺合办的学员班,同班同学星光灿烂。在这个号称无一转行的明星班里,有徐帆、陈小艺、江珊和胡军,教他们的老师是濮存昕的父亲、人艺的老演员苏民。1991年中戏毕业之后,何冰进入到北京人艺工作,跑了四年龙套,人艺的排练场里贴有四个大字——戏比天大,再大的角儿在这里也只是一个演员。这四个字,此后多次出现在何冰的采访回答中。

1999年和2004年,何冰分别凭借《雨过天晴》和《赵氏孤儿》两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2011年,他与陈道明合作《喜剧的忧伤》,全部18场演出卖出16200张票,刷新了北京人艺60年的票房纪录。虽然更多人是因为他出演的《甲方乙方》《大宋提刑官》《白鹿原》等影视作品认识了他,但何冰还是这样告诉媒体,「唯有话剧表演,是留给一个演员最终的那碗饭。」

2018年,何冰首次进行话剧导演创作,在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描述阿茨海默症患者的剧本《陌生人》中自导自演。几乎将自己半辈子献给北京人艺的他,已无需再宣传便已座无虚席。

02

何冰是如何理解表演的?

2017年,北京人艺建院65周年。当时,《艺术人生》以首都剧院为舞台策划了一期特别节目,邀请演员在一个背景板上留下他与戏剧和北京人艺的一个词或一句话。何冰选择的关键词是,真相。

在他的理解中,所谓戏剧,就是真相,是「演员用行为以审美的方式揭示人生真相」。

什么是真相?什么的真相?何冰没有直接给出通俗易懂的标准答案。倒是濮存昕评价何冰在2003年话剧《北街南院》中饰演嘴贫又善良的出租车司机时,似有似无地给出了答案。

在濮存昕看来,演员这个行当,应该追求真实,而实际上真假之间就是演员同角色、生活同舞台、表演同观赏的关系,要找到真真假假的那个点,找到这个点,演员和角色之间便特别水乳交融。「他合适极了,也是他的年龄、他本身的性情和自己生活的积累,正好和这个人物(契合)」。

何冰希望观众有追问和判断,希望演员对待「真相」是「揭示」,而非「告诉」。「现代戏剧至少有两个以上真理才形成,否则单一真理叫什么?叫布道。我们给不出人生的答案,这也不是艺术工作者的天职。」

2015年,何冰在《白鹿原》剧组封闭九个月拍戏,不能回家,心里焦虑。他便用电子书读《与神对话》,书中作者称,上帝借他的手与他自己完成对话,何冰觉得读这套书时,自己也完成了和自己的对话。

「年轻的时候更多的演戏是演个人成功,演我多厉害,每个演员都是这样的。等到岁数大一点了,如果你从书本上能够得来营养的话,你就知道你在演绎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理。」他接受采访时说,「无论我演的那个角色是什么,我是在跟所有人在一起,我们是在奔向真理,我们是在奔向真相。我这个人是不重要的,那个真相才是重要的。」

03

在何冰眼里,好戏是什么?

何冰的表演总有回响。离开北京人艺,放诸于市场上,演完《大宋提刑官》后,一堆人找他演古装剧;演完《空镜子》,又有人让他戴眼镜,演小心眼。「我就希望命运能够再眷顾我一下,给我一个没演过的角色,让我还能蒙着一回。」

他常在应询评价时说,某某不是好戏要表达的东西。「好戏只面对一个东西,就是人,人心和欲望,由此跟外力产生一个冲突,这应该是所有戏剧的驱动力。人无非是有这么几个矛盾:跟社会的矛盾,跟他人的矛盾,最重要的是我们跟自己的矛盾,最谈不妥的就是这个。」何冰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何冰愈发关注同自我的相处。「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导演比较牛,但我恰恰认为做演员是最厉害的。话剧不是导演艺术,决定成败的还是演员,没有演员是成不了戏的。

所以,「寻找剧本就是寻找知音,可选择范围狭隘,这是职业对我们的选择。」「一切都是这个人物,你可以自由从容地去掌握他,想怎么演怎么演。这种自由依赖于你自己,跟团队没有半毛钱关系。」

04

何冰如何判断自己演没演好?

人们印象里,戏剧需要观众,取之于观众,发展于观众,完整于观众,戏剧表演尤其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何冰2017年在参与《圆桌派》讨论时留下的著名金句,是:演员不能去演观众对角色的理解,而是要演那个最终能让观众自己推导出结果的那个公式。

在他的理解中,话剧表演不像魔术,魔术的要点是「看,我做了什么,你不知道吧」,话剧是「来,我做点什么,你感受到了吗」。这算是何冰可以分享给观众评析表演的一个参考。

但放眼回自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依赖于职业自检,自己身体是否舒服,心灵是否舒服。「比如演一段戏,这个过程我是否舒服。」

何冰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走上舞台的感觉,台下黑乎乎的一片,就像一个大黑窟窿,窟窿里一千多个观众都在瞪着眼睛看着自己,全世界只剩下脚下的一块儿地是亮的。

导演林兆华(大导)在后面鼓励他,「孩子,去吧!安全、勇敢地站在那儿。」何冰不放心地回头望,大导指指舞台,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好多年之后,何冰才明白林兆华的意思,台上有什么和没有什么不重要,一切都在演员的心里,心里有就不会害怕了。

05

从什么时候开始,何冰开始享受表演和舞台?

话剧《鸟人》中仅有七分钟戏份的黄毛,对于何冰来说,是一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角色。带着几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宿命感,很多媒体写说,「正是这个角色,让人艺的前辈们发现这孩子会演戏。」

这是林兆华1993年排的戏,讲的是一个海归医生,说北京城里头那些遛鸟的人有病,要办一个「鸟人康复中心」引发的故事。「笑声有了,掌声有了,然后你非常坚定地站在台上不再害怕。要知道这是非常苦和难的一件事,大多数演员这一辈子站在舞台上都是想跑的,不敢站那或者是麻木地站在那,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没有享受这个时间。我从那会儿开始就有幸享受这个。」很多年后,何冰回忆道。

2012年这部戏复排时,何冰接替前辈林连昆承担了第一主角「三爷」。冯远征后来谈起他这段经历,也感慨,「有人往那一站,就是这个人物,那就吸引我;有人往那一站就是一个电线杆子,我就不想看他。是金子一定发光,不是金子,磨多亮都没有用。」

享受不代表不紧张,何冰所奉行的很重要的表演宗旨是,话剧表演里的「陌生」学。对角色「当局者迷」,对观众和演员的互动「有意」保鲜。这样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一个演员的成熟和成长。前两年他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得继续等待我自己」。

等待什么?自身这个「材料」更加地成熟,等待自己对自己更加地满意。他说这是他的人生观:「人生最终就是这样,不过我们同时还在寻找阳光而已。所有的事情都在提醒你,当你经验最丰富、人生进入最好阶段的时候,突然你就老了。」

06

何冰如何应对时代变迁和新人涌入?

何冰形容,林连昆是他的「高山」。「站在台上宠辱不惊,又是角色又是自己,水乳交融,他就像一个指挥家一样指挥着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太灵巧了。」但也正因如此,何冰内心也曾为这些老先生深深惋惜,「在他们最好的时候往往没戏演了,可能是不需要了,可能是你自己身体不行了,可能你不符合现在的审美价值观、年轻观众不要看了。」

有一次和朋友吃饭,谈到「当这个世界已不再是你年富力强时熟悉的那个世界,你该如何应对」,何冰即言简意赅地回答,「要工作,不停地工作」,「只有去做才有意义」,「迎着生活勇敢地上去」。

2018年第24届上海电视节上,何冰凭借《情满四合院》厨子傻柱的角色获得白玉兰最佳男主角奖。发表获奖感想时,他感谢了同他一起入围的张嘉译、雷佳音等人,鼓励彼此,愿所有人都能在表演这条道路上「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愿意以更加坦诚和不设防的状态笑对同行、迎接时代,这本就赋予其更具普世价值观的情感力量。

林兆华指导晚辈,都是「这事儿很难,你要努力」。何冰却不,他永远告诉年轻演员的是「不难」。

早在去年《后浪》演讲前,何冰曾在2017年作为主持人(导师)接过一档旨在进阶式打造偶像的综艺真人秀《超次元偶像》,在节目上,他教年轻人怎么拍偶像剧,如何面对观众和市场去打自己手中的牌。「之前一直特别抵触这个东西(真人秀)。后来我想,我都这岁数了,就经历一下,看看到底他们要干什么。其实他们说的什么综艺感,我坦率说,那套嗑我挺会的,不是就上去开个玩笑,逗个贫?指不定谁更厉害呢。」

一次表演课中,一位学员在不告知表演的前提下突然装晕倒地,引得在场众人失措。对于何冰来说,这触及到他内心尊重表演和真相的那条底线。等到那位学员看情况不对,自己爬起来时,何冰严肃地给到在场四句话:「技巧诚可贵,经验价更高。若为真诚故,万般皆可抛」。

07

何冰为什么拒绝「老戏骨」和「艺术家」的标签?

站到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何冰认为,自己只算得上中生代,恐怕也还没到老戏骨的份儿上。

演艺圈这两年历经IP、流量担当、人设等泡沫化现象,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演员之一,何冰有很多标签。尽管他不希望自己困于其中,但架不住舆论和媒体把他推到了这个标签里。

他说:「你听这三个字,马上的反应是,老戏骨就意味着演得好呗,其实大家谁都知道岁数大的演员里糊涂蛋有的是,对不对?年轻就意味着不好吗?自古英雄出少年,怎么忘了这句话了呢?这个普世价值在其他阵容都是成立,难道在演员阵容里不成立了?一到演员这儿,小鲜肉不好,这不成立。分布状况就不是这样,好演员跟社会其他领域一样,呈现正态分布,不是按年龄分布。」

在何冰看来,自己一直是作品的局外人。他认为自己还没拍出能够配得上「艺术家」称号的作品。他将这条线设得很高,因而觉得自己还离得很远。《南方人物周刊》在一次采访过后形容他,「内心有荣辱,会因表扬而高兴,为批评而生气」,「他说纯种的混蛋才是艺术家,而自己,还是一个内心谦虚到有点自卑的人。」像他小时候被老师压制天性的时候,也像他杵在台上戳大枪、在侧幕出声不露脸的时候。

08

对于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何冰如何来解读?

入行三十多年,何冰几乎涉足了表演的所有行当,2015年还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凭借电影《十二公民》拿了第12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这是他众多荣誉中唯一一个电影奖项。不同形式的评判和解读,成了他常被问到的问题。

他形容拍电影和电视是「训练」,而演话剧是「比赛」,赛场上检验训练成果的裁判,是一位有一位掏票钱进剧场的观众。电影是导演一个人的「梦」,话剧的质量则很大程度上由演员来决定。「导演是完全通过演员的表演在叙述的,所以表演在话剧里是第一位的。」

09

关于「戏剧能赚钱吗」?

这是最近一档关于戏剧人生活真人秀的开篇问。当人们讨论话剧时,觉得它是艺术,不免曲高和寡;当戏剧人讨论生活,那一方类似电影《十二公民》中的一张方桌前,沉默,寂静,无言。

刚进北京人艺时,何冰记忆中总是漫长的冬天,拿着每个月不到100块钱龙套工资的日子,直到1996年参演《甲方乙方》才有所好转。之后,电视剧《空镜子》、《浪漫的事》的热播才算得上把他从贫穷中彻底解脱出来。他开始产生一种新的自我怀疑:「我竟是这样一个视财如命的人?」

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何冰,「之前看其他采访,您说拍电视剧就是想挣点钱,拍话剧才是灵魂释放?」。他回答:「这话肯定是我年轻说的,说得也不太负责任。今天忏悔一下吧,不应该这样说,好像在心里头把这个都分了高低层了。确实当时有过这种想法,现在没有了。任何一碗饭都要用双手捧着,都要非常尊重。」

对于那些仍站在面包与理想十字路口的年轻戏剧人来说,这未见得是一个满意的答案。

何冰承认,人没有能力和资本对抗,「也不能要求别人对物质无欲无求。我们也没有权利要求资本懂戏,所以你不能责怪它,甚至你应该觉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资本终于来了,因为不来更不好。只是我们从业者首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由衷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我相信所有人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在谈小鲜肉的高片酬,而是在谈论他是否有与高片酬匹配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但对那些仍在寻求更加清晰的自我认同的演艺后辈来说,这倒是一句客观实在的忠告。

2019年,《窝头会馆》上演十周年,重新开始售票。戏中饰演苑国钟的何冰认为这是中国话剧发展非常好的十年。「北京人艺的戏如此受欢迎,还是大家需要我们的现实主义表演。现实主义的戏是什么?是主食。就算市面上什么菜系都有,但是米饭馒头肯定不能少。我们就是那个主食。」

10

不论是中戏87级,还是北京人艺,都有着一长串星光熠熠的名字。何冰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在最合适的年龄打好了基础,在最从容的年龄应对变化。不论什么时候,他永远是小跑地登上舞台,恭恭敬敬。在追求真相的这场道路上,他却一直慢慢地走。

躲在他深重的眼袋和熟悉的机敏背后,这或许就是何冰在演戏上的观众缘吧。

*本文采访内容参考自人物、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