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经11次到同一个地市调研。在他的推动下,“国民小吃”从这里走向全国,多项改革从这里推向全国。这就是三明。今年3月23日,习近平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伴随着他第12次到三明,人们了解到更多当年的故事,对于许多民生大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三明沙县考察调研
△3月23日考察点示意图
三明医改:从“点火”到燎原
3月23日上午,习近平首先来到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在这里了解当地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
△沙县总医院(总台央视记者郑旭佳、赖晓波拍摄)
三明因一场9年前开始的“医改”备受瞩目。2012年2月以来,为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明启动以“三医联动”为主要模式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单说,就是“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医药改革、“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的医疗改革和“理顺医保管理体制”的医保改革。
△这是当地城乡居民(左)和城镇职工(右)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种待遇明细。(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从2016年开始,三明在12个县市区组建总医院,构建紧密型医疗共同体,既向上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又实现医院管理、医疗人才、疾病病种“三下沉”。
总书记当天考察的沙县总医院共辖12个基层分院,延伸村卫生所128个。
△沙县总医院内的医保服务站(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当天,高中教师翁华正在这里的医保服务站咨询一件事:他因为患糖尿病需长期用药,最近却发现个人医保账号多了1万多元的结余。经过咨询,他解开了谜底:多出的钱是因为报销起付线降低、报销比例升高,同时药品价格也降低了。
△翁华(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通过医改,患者成了直接受益者。据了解,2019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173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
在大幅降低药品与耗材价格的同时,三明大幅提高医疗服务费,医生实行年薪制。《时政新闻眼》了解到,医改推行以来,三明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职工平均年薪增长了三倍。
△沙县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当天负责向总书记汇报医改工作。(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医改”这件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习近平始终关心。2016年2月,他在中央全面深改小组第21次会议上,专门听取并肯定了三明医改经验,此后又多次在相关会议上要求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沙县总医院去年完成门急诊59.16万人次,住院1.97万人次。(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重点谈到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就包括“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等举措。这一次,习近平专程来到沙县总医院实地调研,细看三明医改的做法和成效,体现的就是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医院内的自助服务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在沙县总医院,习近平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它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沙县小吃: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民以食为天。沙县小吃在中国家喻户晓。3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以经营沙县小吃闻名的夏茂镇俞邦村考察。
△俞邦村(总台央视记者谢晓光拍摄)
俞邦村地处福银高速沿线附近,穿过一座绿树掩映的木质廊桥“龙凤桥”,就进入了俞邦村。在这个千余人的村落,超过60%的村民先后外出经营沙县小吃。
△木质廊桥“龙凤桥”(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俞邦村有一条沙县小吃街,两排街铺相对而立,可供人们寻根追味。碱面、扁肉、甜烧麦、米冻、糍粑、芋饺,各色招牌非常醒目。总书记造访小吃街时,许多商户正热情地招呼着生意。
△“寻根追味”小吃街(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赵化拍摄)
在俞邦村,习近平考察了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馆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这桌丰盛的寿宴。按照当地习俗,寿宴当天,大公鸡、寿饼、寿酒、寿桃、寿面、寿烛、寿炮都是必备之礼。
△民俗文化馆中摆放的寿宴样品(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有记载的沙县小吃品种共有240多种,以扁肉、拌面、蒸饺、炖罐“四大金刚”最为著名。当天,夏茂镇镇长张卫华为总书记作了讲解。
△张卫华镇长(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凭借深厚的饮食文化积累,勤劳的沙县人不仅开出了美食街,也闯出了致富路。如今,沙县小吃从“国民小吃”变身为“世界小吃”,东京、纽约、巴黎等地都有了沙县小吃的门店。
△俞邦村村民在村庄溪流中洗菜。(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这并非习近平第一次关注沙县小吃。1999年3月,他在沙县考察时就曾为沙县小吃支招:“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这次也并不是习近平首次来夏茂镇。2000年8月,他就曾在夏茂镇与村民座谈。当时他提出,“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正在制作中的夏茂烙粑。当地人做烙粑讲究大而圆,寄托生活圆满之意。(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20多年后,沙县小吃做出了大文章:门店总数达8.8万家,从业者超过30万人,年营业额突破500亿元。
△颇有代表性的几样沙县小吃(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勉励沙县小吃:让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
在俞邦村,总书记重点了解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乡村振兴有“20个字”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书记曾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去年国内考察时强调的小木耳大产业、黄花菜大产业,到此次考察期间赴武夷山调研茶产业,到沙县关注小吃业,都体现了总书记对于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关切。
△当天在小吃街上和总书记见面的俞邦村村民(总台央视记者许达拍摄)
三明林改:生态美 百姓富
1997年4月,习近平在三明市常口村调研时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发源于三明的一场改革,成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这一论断的生动实践。
多山、多绿是三明的显著特点,但一度受制于旧有林业政策僵化、山林产权不清晰,老百姓(603883,股吧)“靠山吃山”受到极大约束。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经过调研,亲自主导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三明市森林覆盖率接近80%,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图/视觉中国)
3月23日下午,习近平考察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重点了解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等情况。
△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台央视记者郑旭佳、赖晓波拍摄)
面对林农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沙县推出免抵押的“福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实施科学采伐。针对“单家独户”带来林业生产管理难题,当地鼓励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2015年,沙县发放的福建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证。(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当天在产权交易中心的林业服务中心,村民魏发松正在办理承包林地上的林木挂牌交易手续。他告诉《时政新闻眼》,自己在2005年林改时曾承包集体林地116亩。他说交易中心让农民省心又省钱。
△魏发松(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林权改革,点绿成金。自2014年以来,沙县林业产业产值提高了92.3亿元,农民涉林人均年收入增长126%。这是沙县向林改要到的红利。
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习近平对沙县这些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表示肯定。他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沙县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红菇、木耳、铁皮石斛等。(总台央视记者石丞拍摄)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考察福建时提出,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透过三明之行,风展红旗如画,清新福建更美。
监制丨申勇龚雪辉
主笔丨郁振一 刘瑞琳
记者丨许永松 杨立峰 许达 赵化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编辑丨杜弘扬 刘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