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指导项目——《王阳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人文纪录片《王阳明》于3月22日21:20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首播,并以优酷作为网络播出平台。
作为一部早已纳入必看清单的纪录片,笔者一直对其期待不已。这不仅是因为其开创性地采用「纪实+剧」模式、拥有比肩电影大片的质感,更因为它是一次全景式展示先贤、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尝试。
一集看下来,笔者发现其不仅好看而且耐看。这样一部有口皆碑的作品,笔者迫不及待同读者分享。
1
一次「纪实+剧」的升维跃迁
纪录片《王阳明》既不耽于纯纪实,也不耽于纯表演,而是以「纪实+剧」的方式突破内容表达,赋予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全新注解。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有期待值」的纪录片。
纪录片《王阳明》总出品单位是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由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文投」)领衔出品,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及优酷、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并获得纪录中国的行业支持。
作为首批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年度重点项目——纪录片《王阳明》注定是一部备受期待的纪录片。重点项目代表的隐喻是有更优秀的制作班底、更高超的制作水准保证成片质量。
这样一部精心打磨、制作精良的重点项目一定会为观众奉上一场无可挑剔的「视听盛宴」。因此,这是一次符合观众「主观期待」的纪录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纪录片《王阳明》全景式揭开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带领观众沉浸式体会阳明心学的脉络。
因此,这也是一次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尝试,是一次符合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客观期待」的纪录片。
那么,《王阳明》满足期待了吗?
答案是:这是一部远远超过期待值、蕴含无数惊喜的纪录片。
原因在于,这是一部「既好看、又耐看」的纪录片。
纪录片《王阳明》一共五集,每集40分钟,依次按「溺」、「困」、「悟」、「功」、「明」五个主题切入。
开篇的第一集「溺」,讲的是王阳明少年至青年期间「五溺」的故事。
通俗而言,便是王阳明早年立下圣人之志,在中国文化海洋中不断遨游、汲取、求索,经历一次次彷徨和怀疑,又不断回归儒学。
此片以「纪实+剧」模式包装内容,突破表达边界。
纪录片《王阳明》采用的是「纪实+剧」模式。一方面,考据史料、尊重历史真实,强调内容的纪实性;另一方面,仿照「剧」的标准还原人物、还原情景、还原服化道,强调内容的沉浸感。
第一集开场便是呈现的这样一幅画面:月光清冷,江水幽蓝,一个明代衣着的男子跃入江水,浅色的长衫在水中轻轻飘动。
浓浓的古风感扑面而来,带领观众穿过岁月长河,回到五百年前王阳明生活的时代。于是,虽然是纪实性内容,但观众却以「看剧」的方式打开了第一集。
在具体细节方面,此片也致力于以演员表演与场景建构带领观众回到五百年前的场景。譬如,少年王阳明在街头与小孩子们玩排兵布阵的情景;少年王阳明身骑白马穿梭在密林中拉弓射箭的情景;青年王阳明身着明代服饰在案头书写、在楼阁吟诵《太白楼赋》的情景。
片中的每一组镜头都极具古韵感和代入感,让观众误以为自己是在「追剧」。「纪实+剧」的新颖设置让纪录片有了从阳春白雪到雅俗共赏的可能,一方面既强调了纪实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视听体验。于行业而言,这种模式无疑是一次升维跃迁。
2
让百年前的「圣人声音」重新回响
纪录片《王阳明》以新颖的艺术创作,穿越百年时空,采用真实再现历史人物的创作手法,以今人视角梳理王阳明的人生历程,阐释心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核心要义,通过人物故事体察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的思想精髓,让五百年前的圣人声音在当代社会重新回响。
首先,高还原的「情景再现」建构沉浸体验;
该片邀请国家一级演员辛柏青饰演王阳明,还邀请了多位演员分别饰演王阳明的孩提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合适的演员选择让观众有了可供联想的记忆基点,在精湛的表演之下,纪录片的沉浸感呼之而来。
王阳明的《象棋诗》曾讲述了他因沉迷象棋而被父亲将棋子扔进河水的童年趣事。该片第一集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生动还原,在演员的表演和服化道的加持下,一个怒气冲冲的父亲,一个闷闷不乐的小孩形象生动地跃然于屏幕之上。
此外,还有他被廷仗、撰写绝命诗、打坐修仙、拜佛禅修、读书赋诗、练习书法、研习兵书等情景再现。高相似度的情景还原让此片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
其次,丰富的「史料古籍」考证历史真实;
纪录片强调真实与客观,特别是对于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来说,由于时间久远,事实模糊不清,许多事实难以考据。在这种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制作一部合格的纪录片,越要主创投入大力气,发掘史料,考证事实。
光在《王阳明》第一集的内容中,制作团队不仅参考了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等辑录的《阳明先生年谱》、弟子黄绾编撰的《阳明先生行状》、明朝通俗作家冯梦龙写的《靖乱录》、清代余姚人俞嶙刊布的《王阳明先生全集》等历史文献,更从《象棋诗》《梦中绝句》《太白楼赋》《忆龙泉山诗》《九华山赋》《告终辞》等阳明先生的作品中寻找历史坐标、求证历史。
再次,多元的「专家视角」深入解读人物经历;
为开阔观众视野,深入剖析阳明先生其人和阳明心学。该片制作团队邀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光、钱明等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对阳明先生进行深层次解读。
在第一集中,董平、张新民等专家对王阳明的成长经历、庭前格竹的典故、王阳明与道教的渊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系列主讲者董平认为王阳明的家庭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自由成长的环境。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王阳明》系列主讲者方志远分析正是因为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喜好,对社会有这么多的关注,所以他后来才能成为我们所知道的王阳明。
在专家视角下,呈现的是阳明先生更为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也便于增进观众了解。?
最后,新颖的「进入视角」搭建对话空间。
除了新颖的「纪实+剧」模式,本片的进入视角也非常新颖:采用的是演员本人为塑造好王阳明这一角色,而去探访、接近、理解这位圣人的过程。
在第一集中,有一个细节:咖啡馆里,坐在窗边的古人王阳明,面对众人沉浸在电子产品中的状态不解地摇了摇头。转瞬间,摇头的幻影幻化回现实的饰演者辛柏青着休闲服装坐在窗边的场景。
在这样一个细节中,写意的便是历史与现实、角色与演员沟通对话的概念。主演辛柏青认识、了解、理解阳明先生的过程,也是观众逐步了解阳明先生的过程。
第一集中有一个小小的戏剧冲突,演员辛柏青在吟诵《九华山赋》时突然中断,换了另一种表演方式重新开始。
在旁白中,主演辛柏青对这个小冲突这样解释:一开始吟诵的时候,我试图借我之前饰演李白的经验演绎王阳明「遗世而独立」的狂傲,但中途,我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忽然,我意识到,王阳明的狂不同于李白的狂,王阳明的仙家风度里,还藏着仁者的内敛和隐忍。
这样的一个转折折射的是在探访过程中,演员对王阳明的理解变化,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跃迁到新高度的理解。
在不断探访的过程中,历史与现实并行剪辑,角色与演员不断进行时空对话。而观众也在这一过程中,看懂了阳明其人和心学思想。
2020年10月15日,在广电总局组织的看片座谈会上,纪录片《王阳明》的内容价值与创作方式获得专家领导充分肯定,契合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和广电总局「传统人物纪录工程」的部署。
全片体现了精湛的艺术水准,画面精美,造型感强,呈现电影大片质感,堪称惊艳;创作手法在国内纪录片领域有新的突破,摆脱了传统纪录片枯燥的「两张皮」式的表达;演员选择得当,无论在演绎还是解说上,都提升了整体气质,是难得的浙产精品力作。
这几年,我们都在谈消费升级,由消费升级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是视听产品的内容升级。对于纪录片而言,内容升级不仅需要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载体。
纪录片《王阳明》以「纪实+剧」模式呈现内容,突破内容表达边界,让百年前的圣人声音重新回响,无疑是一次极具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尝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