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巴导弹危机”,人类与死神的一次擦肩而过

2021-03-26 10:02:45 小炒说 微信号 

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有人说,当今世界的和平,其实是大国竞争带来的“核平”,也就是核威慑使得各个大国必须保持克制,从而间接维持了全球和平。

1

危机悄然降临

50年代末,美苏的核武器总量/战略核弹头)对比为(27000/5000):(3600/300)。美苏可从本土打到对方的洲际导弹对比为200:50。美国另有刚成军的5艘“华盛顿”级核潜艇,每艘可携带16枚射程1850公里的“北极星”(Polaris A-1)中程导弹,可藏匿北冰洋、日本海海底对苏联构成潜在核威慑,而苏联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

基于以上极具优势的核力量,1959年美国又在意大利土耳其布署了45枚“朱庇特”中程弹道导弹,距离莫斯科仅约2000公里,进阶形成对苏联公开的强大核威慑。这令苏联极为恼火,也为日后的古巴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在欧洲部署导弹时,不曾想到,自己的后花园出现了重大变故。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党推翻巴蒂斯塔政权,成立了古巴共和国;1961年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终于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1962年7月,卡斯特罗访问苏联,苏联开始秘密向古巴运送导弹。

直到10月14日,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确认了古巴的导弹装置,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这下美国就不干了。

10月15日至16日期间,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得知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核武器的消息时,都大吃一惊,16日召开会议时,肯尼迪说:“我们肯定已经错判了他们的意图,这对我来说是个该死的谜。”

事实上,早在9月,苏联向古巴运送武器和部队的事实就已经被美国情报部门侦查到,也同样是在九月,苏联通过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和公开申明表示苏联只是提供了防御性武器,不包括核武器。由CIA事后披露的《古巴境内军事实力增长》(1962.9.19)的报告,苏联在古巴的军事基地更可能是导弹潜艇基地,而不具备核威胁,因为这不符合苏联一贯的行为模式,并且需要很大的冒险意志。

国务卿帮办乔治·鲍尔10月3日在众议院委员会上作证时说:“苏联运送给古巴的武器是基本的防御装备,并不会使古巴具有进攻美国或北半球其他国家的能力。”

所以,“古巴导弹危机”的焦点并不是导弹,而是导弹核武器

再来看看“社会主义阵营”的早期决策过程。

美国在加勒比海的军演早在4月就引起了苏联决策层的关注,认为美国有入侵古巴的明确企图,这时的古巴刚刚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当赫鲁晓夫在听了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苏联可打击美国的中远程弹道导弹进展的令人沮丧的报告后,说:“为什么不扔只刺猬到山姆大叔的裤裆里呢?”(俄语里“裤裆”和“state”同音)。

我们不想挑起战争,我们只想吓唬他们,用古巴来钳制美国。”赫鲁晓夫的这句话在后来得到了验证。

赫鲁晓夫还给古巴高层开了个玩笑:“你不需要担心,美国那边不会有大动作。要是发生什么情况,我们会出动波罗的海舰队。”

但此时的卡斯特罗并不认为美国有入侵的明确企图,他甚至连苏联的常规导弹都不想部署(不想加大美国干预的风险),更别说核武器了,而且请求赫鲁晓夫签署正式的共同防卫协议,像美土协议一样。

赫鲁晓夫的“莽撞”是比较明显的:苏联参谋部认为赫鲁晓夫的计划如晴天霹雳,因为参谋部只做过常规战准备,没想过部署核武器。但赫鲁晓夫并非一味冲动,实际上,就保护古巴而言,苏联确实没必要部署核武器,但赫鲁晓夫的脑海里显然不只有小小的古巴,他还算计着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

他讲过一个山羊的故事,大体上是虽然讨厌山羊的气味,但还是得努力习惯。“希腊、土耳其这样的北约国家,就是山羊,苏联忍受够多了,现在应该让美国也尝尝这样的滋味。我对毁灭世界没有兴趣,但如果你们想地狱见,悉听尊便。”

于是,当古巴赢得社会主义革命时,赫鲁晓夫就迫不及待地运送导弹和核武器。

但是,与常规武器的对峙不同,核威慑太恐怖了,在生存与毁灭之间,它没有任何中间选项。所以,它经不起一点点错误,或者说,一个极微小的失误也可能造成核战争。

正因如此,赫鲁晓夫认定美国不会也不敢有过激反应。

真的会这样吗?

2

鹰派美国的再现

在16日的美国内阁会议讨论中,每个人都没有心理准备。高级官员回忆说:“我们在光着屁股的时候被逮个正着。”肯尼迪总统与其说是惊讶的,不如说他是震怒的:“他们不能对我们这么做。”他还收到了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司法部长)偷偷递过来的一个条子:“我体会到东条英机在策划珍珠港偷袭时的感受了。”

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空袭古巴导弹基地是唯一的办法

比如性格暴躁而非常高傲的空军总司令李梅,曾经轰炸过东京,在会上直接说说:“把它烧了。”,“如果世界上只剩两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时,美国就赢了。”

只有少数人认为没有必要作出反应。

比如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打赢核战争是一个伪命题,要三思而后行。

肯尼迪总统没有表示明确意见。

会议每天都在紧张进行中。

虽然鹰派占大多数,但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他们在打击方式上出现了分歧,打击目标是仅限于导弹发射场、还是包括苏联军事人员、还是直接大规模军事打击,打击方式是先军事封锁,还是直接进行空中打击。

李梅主张先下手为强,?说:“封锁和政治上的行动只能导致战争,我看不到任何其它的解决办法,结果只能是战争,趁还有军事优势时应当快速打击,不能像慕尼黑绥靖政策一样邪恶。”

几番开放讨论后,那些大多数因为愤怒而主张进攻导弹基地的决策人,逐渐意识到,突袭也不能摧毁所有的核导弹,美国承担不起一点点风险

罗伯特·肯尼迪在《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提到:“随着交谈的深入,随着总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人们的想法再次发生了变化。有些人的想法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会议开始时赞成空袭,到离开白宫时变成了根本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根据事后披露的录音带,肯尼迪总统在18日和19日就已经逐渐放弃了对导弹突然袭击的主张,于21日做了最后决定,不直接谈判,也不直接军事行动,但必须震慑苏联。那就是,军事封锁。

22日,在内阁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肯尼迪向全世界广播,美国要军事封锁古巴,并做好了一切军事打击的准备。在电视里,肯尼迪直接提出不容回旋的要求:

“除了撤除古巴境内现有的那些导弹力量以及停止导弹发射场的建设外,我们什么也不会接受。”

美国说到做到,动员了防御反击所用的所有军事力量,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盘旋在古巴附近的上空。

这种军事级别完全超出苏联的预计,赫鲁晓夫感到震惊。

赫鲁晓夫感到震惊是有原因的的。

在1961年的柏林问题和猪湾事件的交手中,赫鲁晓夫都以极限施压和强硬的外交手段赢得了对美的胜利,赫鲁晓夫并不对其部下掩饰只要给肯尼迪施压肯尼迪就会退让的想法。赫鲁晓夫曾经向夸口,苏联能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洲际导弹,他的工程师儿子谢尔盖听了之后大为诧异,因为知道这不现实。“我们只有两三枚,你怎么这样吹嘘?”“要让美国人信以为真,”赫鲁晓夫回答,“这样的话,他们就老实了。”

赫鲁晓夫这次是打算故技重施,用强硬手段迫使美国退让。在肯尼迪开会的5天中,苏联就表现得非常平静,延续既有的节奏,继续准备将大量中程导弹运往古巴。

在这期间,原本定于18日的肯尼迪总统接见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会面并没有取消,肯尼迪愿意作出美国政府不入侵古巴的保证,但苏联并不承认自己已经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事实:“苏联的唯一目的是向古巴提供粮食,防止饥馑,并提供了一些防卫武器。”他在当天给克里姆林宫发回的报告声称:

美国人对苏联援助古巴的勇气感到震惊,美国几乎不可能对古巴采取军事冒险行动。”

赫鲁晓夫认为自己吃定了美国。

所以,当他在22日看到美国高强度的军事部署和强硬的回应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美英这样的盎格鲁国家,在国际外交上的表现总是给人一种印象,他们喜欢磋商,不喜欢舞刀弄枪的。这其实是错觉,一旦自己的本土利益受到威胁,他们比谁都敏感,比谁都强硬。一艘游轮被击沉,美国就从一战的旁观者迅速变成参与者;失去一个珍珠港,美国就要以举国之力参加二战;为了远在天边的马岛,落日黄昏的英国,也要豁出去与阿根廷干一仗。

赫鲁晓夫显然不了解美国,不了解历史。

3

美国逼退苏联

赫鲁晓夫本想让华盛顿大吃一惊,但最后自己却是吃了一惊的人。

苏联的决策层由赫鲁晓夫一人领导,重要决策都来自苏共中央主席团、外长葛罗米柯、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鹰派)。对于赫鲁晓夫的吃惊反应,由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和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的回忆可知,赫鲁晓夫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惊吓,他的工程师儿子谢尔盖则大呼:“完了,列宁的心血要毁于一旦了。

马上从震惊状态恢复的赫鲁晓夫,打算再施压一把,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的速度,赌注就是世界核战,当然赫鲁晓夫也无意发动核战,他只是想逼迫美国就范。

23日,肯尼迪在美洲国家组织开会,写信给赫鲁晓夫,表明美国不愿向苏联船只开火,请对方遵守有法律效力的隔离措施,并将于24日上午十点实施军事隔离,所有进入古巴海域的船只,都要接受检查,否则就击沉。

针对美国越来越升级的军事威胁,赫鲁晓夫会怎么选择呢?这个时候20多艘装有导弹的苏联舰艇和一艘装运非军用物资的货船“布加勒斯号”正在前往古巴,同时大西洋中还有四艘狐步级潜艇,距离古巴只有三天行程。

接下来两国领导人的赌博:美国完成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之后,苏联舰船会不会进入封锁线?美国会不会开火?

整个世界屏住了呼吸,苏联外交官那天在私底下开玩笑,说已经想好了墓志铭:“苏联外交官葬身于自己国家的炸弹,并长眠于此。”

24日上午,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全面封锁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

但苏联舰队依然在前进。

十点二十分,苏联舰队最前面的“加加林号”和“科迈斯号”两艘船出现在隔离线几海里之外,已经肉眼可见,中间还有一艘苏联潜艇。

接下来,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不安:美国航母艾塞克斯号将要在十点半截停一艘苏联舰船

剑拔弩张!核战争一触即发!!

《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如此记载美国内阁的极度紧张:

“总统抬起了手,捂住嘴巴,他的双手展开又窜成拳头。他的脸拉长了两眼露出痛苦的神色,几乎显得失魂落魄。我们互相瞪着会议桌对面的人。有片刻功夫,我感觉好像周围一个人都没有,连总统也不在场了。”激烈的讨论后,十点二十五分,海军情报官送来情报,苏联舰艇返航了。“每个人又看起来焕然一新,仿佛地球停转了片刻,此时重新转了起来。”

一直到十点二十五分,白宫才收到报告:“加加林号”和“科迈斯号”两艘舰艇停止了前进。七分钟后,另外20多艘苏联舰艇也停止前进或者返航,6艘F级攻击型潜艇浮出水面。

箭在弦上的美国海军终于松了一口气,全世界也松了一口气。肯尼迪在白宫告诉记者:“告诉你们个好消息,那些船已经安全了。”

美国媒体宣称,赫鲁晓夫在最后一刻被吓到了,因为他在对视游戏中眨了眼。后来还有一种解读,苏联舰队在10月23日就已经掉头了,只不过60年代的技术需要分析一夜,24日上午才将结果汇报给白宫。拦截命令下达的时候,两艘船离航母已相距500英里,根本没有办法拦截。

无论是23日掉头还是24日掉头,在美国毫不退让的军事威胁下,赫鲁晓夫率先“认怂”了。认怂的直接原因是,苏联没有给力的航母,不具备远洋打击能力,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情况下,核威慑是苏联获胜的唯一法宝。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4

苏联以退为进

在赫鲁晓夫看来,美国在希腊和土耳其部署了导弹,苏联当然也可以在古巴部署。古巴导弹危机除了帮助古巴,也是为了报复美国在希腊、土耳其对苏联的军事威胁。现在苏联舰艇掉头了,但赫鲁晓夫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能这么白折腾一场。

所以,赫鲁晓夫不愿就此放弃。

美国也不会就此放弃,因为苏联舰艇调头了,只是让古巴导弹不再继续增加,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苏联导弹还没有撤走

10月25日,赫鲁晓夫做出决定:用装运非军用物资的货船“布加勒斯号”去考验美国的封锁。

赫鲁晓夫自信地开起了玩笑:“美国人吓破胆了,肯尼迪八成要带木刀子睡觉了,”他不得不解释自己的笑话,“人们说,第一次去捕猎狗熊的时候,会带一把木刀子,这样比较容易清理裤裆。”(俄语里“裤裆”和“state”同音)

“布加勒斯号”在25日当天就越过了封锁线。

对这次决策行动,苏联的想法是,并不想直接进行武装冲突,赫鲁晓夫早已撤回了装载导弹的船舰,但是“不挑战美国的海上封锁,会给苏联带来国耻,”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在1989年的采访中说,“父亲命令一艘船驶向古巴并完全预期美军向它开火。”

这艘船就是运送非军用物资的“布加勒斯号”。

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对此表示忧心:“人们感觉到这场危机不会消除,两个核大国的直接军事对抗已经不可避免,鹰派和鸽派都感觉到,我们有限的军事努力和外交努力未能取得成功,加入苏联继续采取顽固立场,继续加强其导弹力量,采取军事行动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25日晚上,美国内阁在激烈的讨论之之后,肯尼迪总统力排众议,作出最后决定,允许‘布加勒斯号’通过隔离线

对于美国的这种选择,赫鲁晓夫再次显得非常惊讶。从之前的毫不退让到这次的忍耐顺从,美国的这两次行为都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足可见,赫鲁晓夫并不了解美国人。

美国放行‘布加勒斯号’,让苏联高层产生一种错觉:美国的海上封锁实际上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罢了。赫鲁晓夫起先是非常担心美国动用武力解决问题的,现在则是怀疑肯尼迪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于是他想通过军事施压捞取一部分利益。

苏联外交果然遗传了某些沙皇政治的因素:没有套路,机会主义

但是26日克格勃的情报显示,美军已处于二级军事戒备状态,并在预估伤亡人数。

这是赫鲁晓夫一开始就非常但心的事情,如果美方以武力威胁,或者率先发动攻击,而他还没与肯尼迪达成协议,苏联将陷入被动而一无所获。

因为苏联的远洋作战能力远不如美国,而且古巴在美国的家门口,作战时苏联完全是劣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决策层作出的反应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即一方面加紧古巴的导弹部署,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在26日给肯尼迪发送渴望和平的私信。

这封私信在五角大楼看来是十二页废纸,因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建设性意见,都是含糊不定的外交辞令,只是态度比较温和。信的部分内容如下:

“这个结总会紧到连打结的人都无法解开的一天,那时候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剪开了,这意味怎样的结果,无需我赘述,我们双方手头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大家心知肚明。若双方都不想继续拉紧绳结,不想让世界陷入热核战争的深渊,双方都应该松开拉绳的手,一起想办法解开绳结。”

俾斯麦所说,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这句话被希魔在“第二本书”里吹得一塌糊涂。可能性在数学上是一个测度概念,必需规定上下界限测度才有意义,这个界限在外交上就是底线。有了底线双方才能预估对方意图的可能性,从而讨价还价。但是意图不能直接说出来,那样外交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外交很多时候都有“形式上的”和“实际上的”两种,也可以说是用姿态掩盖行动。

苏联继续武装导弹的目的是保护古巴不被美国演变,并作为美国从土耳其撤除导弹的筹码,所以形式上必须作出极限施压的姿态;美方则是在形式上封锁隔离,实质上非常在乎自家后花园的安全,只求把古巴导弹撤走。

实际上美方和苏方都多次把对方的态度估计错了,因为底线不明确,形式和实质被多次混淆,这是赫鲁晓夫多次感到惊讶和美国保持高强度军事威慑的根源,双方都不了解彼此的底线。

于是,危机很快来到高潮。

5

黑色星期六

27日,周六,是古巴导弹危机最戏剧性最危险的一天,一系列偶然突发事件,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险象环生,差一点触发全面核大战。

这天,古巴导弹摆出作战态势。根据CIA当天的报告,古巴6处中程导弹基地有5处可以“全面运作”,美国东南地区处于20枚百万吨级核弹头的攻击范围,华盛顿、纽约在导弹发射十分钟后就将毁灭殆尽。

双方都将军事准备演足了戏,这时候一点点决策上的意外,都可能使事态严重恶化。恶化也是有原因的,即双方都没有摆明自己的底线

但是,在27日,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这对“革命兄弟”对美国反应得出了完全相反判

卡斯特罗认为美国肯定会攻击古巴,27日清晨,他给赫鲁晓夫起草一封绝密信,“苏联的介入不可避免,必须在24-72小时内执行。”,“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会是一场核战争,古巴人民已经准备好慷慨赴死。”也正是因为做足了准备,卡斯特罗才会在当天上午同意对美国U-2侦察机开火。

卡斯特罗真的是个疯子。

27日中午,以当时的通讯技术,赫鲁晓夫还没有收到卡斯特罗已准备慷慨赴死的消息,他又召集了一次苏联领导人会议。赫鲁晓夫开始怀疑美国人是否真的有勇气,他直接告诉中央委员会,美国人不会入侵,毕竟自从美国封锁以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布加勒斯号”不是放行了吗?既然最危险的时刻都已经过去了,为什么不再赌一把?”,“再增加一个要求——从土耳其撤走导弹,那我们就赢定了!”

于是,27日下午,肯尼迪还没来得及回复26日的来信,又收到了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不再像第一封信的空洞无物,这封信直截了当:

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条件是美国不入侵古巴,并撤走土耳其的对苏武器。

对赫鲁晓夫来说,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迫使美国人就范。

当时西方已经出现反对肯尼迪的舆论,英国唐宁街充满了这样的口号:“放过古巴”,“肯尼迪去死,菲德尔掌权”。赫鲁晓夫肯定也知道,大众民主外交是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弱点,既然是弱点,就要好好利用。于是他公开声明了土耳其导弹和古巴导弹,摆出了善意

欧洲舆论果然很欢迎这个交易,相比于可恶的、置全球于核威胁的肯尼迪,苏联只是想要一个平等交易啊,你这都不愿意吗?你肯尼迪要为了美国的一己之私牺牲全人类的利益吗?想必,赫鲁晓夫也为自己的聪明才智窃喜过。

但,白宫并不这么看

白宫立即拒绝了这种“捆绑式”交换,公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干

土耳其是北约国家,这下需要牵涉整个北约,如果美国处理不好,则会影响全球的盟友体系。这似乎有点像赫鲁晓夫的那个著名比喻,“柏林是西方人的睾丸,每次有求于他们时,我就捏一下这个东西。”美国盟友体系中的任何一方受到威胁,整个盟友体系就会“疼痛”,这是个很恰当的比喻。

于是,白宫认为,不能再拖延了,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直接军事措施,只会让苏联提更多的条件。

空军总司令李梅就不打算给赫鲁晓夫一点面子,他提议立即对古巴所有军事目标进行全面打击,并在七天后出动地面部队。他还引用了孙子兵法的几句:”辞卑而备者,进也;卑而骄之;故为兵之事,在顺祥敌之意。“

就在这个较劲的节骨眼上,又同时发生了两个戏剧性的事件——一架U-2侦察机被古巴人击落,另一架在苏联上空失踪。

27日上午,U-2侦察机在古巴坠落,原本苏联高层还不清楚是意外还是袭击,情报部门截获的古巴通讯消息显示,确实是被击落的。苏联的升级行动使肯尼迪大吃一惊,确切的说是古巴的升级行动(前文提到“革命兄弟”二人截然相反的判断)。

卡斯特罗确实先命令向古巴空域的美国飞机开火,但此消息由阿列克谢耶夫上报给了赫鲁晓夫,这项攻击的命令就被撤销了。不过撤销为时已晚,苏联干部看见侦察机后,来不及请示驻古巴军事首长普利耶夫,就帮助兴奋的古巴同志发射了萨姆导弹。

但肯尼迪并不知道这些详情,在他看来,赫鲁晓夫先是私信要共同努力,解开绳结,然后又是恬不知耻的公开信,现在又向美军侦察机开火,似乎一切的一切又只能说明参谋部鹰派军官的判断一开始就是对的,而且再不采取武力措施,一切真的都晚了

于是,美国内阁越来越偏向鹰派,一开始就是鸽派、反对空袭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现在也赞成空袭了,总不能看着人家蹬鼻子上脸吧,“我们黎明时分就采取行动,然后摧毁所有导弹基地。”

罗伯特·肯尼迪在《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记载当时的白宫反应:“我们感到绑在会议室里每个人、所有美国人,以及全人类脖子上的绞绳突然收紧,用来逃命的桥梁正在倒塌。”

与此同时,一架U2侦察机在白令海峡迷了路,误入苏联领空200公里。苏军6架米格-21战斗机当即升空拦截,美国随后出动两架携带核弹头的F-102战斗机前去回应。一场危机近在眼前,幸运的是,马上就要被米格机追上之时,迷航的U-2侦察机找回了正确的航向。

无法知道,U2侦察机是真迷路还是假迷路?

在27日下午,赫鲁晓夫几乎同时收到三则惊天大消息:美国U2侦察机一架被击落、一架被赶出苏联领空、还有卡斯特罗“慷慨赴死”的请战信

赫鲁晓夫的情绪立马发生重大转折,不再像中午开会时的自信满满,而是对核战争感到恐惧。他急切地想知道美国会不会为了一架侦察机“忍气吞声”。

美国内阁会议弥漫着鹰派氛围,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要在第二天黎明就发动空袭,麦康和保罗·尼采已经写好了最后通牒:必须立即拆除古巴导弹,否则会摧毁古巴的全部军事基地。

看来美国不打算“忍气吞声”了,赫鲁晓夫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

但肯尼迪再次力排众议,作出了完全意外的决定——几乎没有人料到肯尼迪会表现出这种谨慎,肯尼迪将发动空袭的时间从第二天黎明拖到10月30日,并开始郑重考虑苏联的“捆绑式”条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斯韦尔·泰勒回忆说:

“总统简直被用土耳其导弹和古巴导弹做交易的想法迷住了眼,他好像是唯一赞成这个交易的人。他觉得所剩的时间不多了。”

足可见,尽管双方的对峙十分惊险,夹杂了很多“恐惧”的赌注和非理性的情绪,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还都有一个心理锚点,即无论如何都不能引发热核战争。

这次危机到目前为止,才真正变成眨眼游戏,不过并不是以某人先眨眼作为认怂来结束,而是最后大家都明白,再不眨眼认怂就要打核战争了

赫鲁晓夫在23日命令军舰掉头是如此,肯尼迪在27日拖延空袭时间并考虑苏联的谈判条件也是如此。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27日的惊险并没有结束。

10月27日晚,美军“兰道夫号”航母战斗群,为了逼苏联潜艇浮出海面,向隐藏在古巴附近海底的B-59号潜艇投掷了五颗训练用深水炸弹,杀伤力很小,但爆炸声响如雷鸣。在深水炸弹的震荡下,艇长瓦连京·萨维茨基中校误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下令准备发射核鱼雷。万幸的是,潜艇大副瓦西里·阿尔希波夫中校执意不同意发射核鱼雷,建议上浮后与总部取得联系,终于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核冲突。

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馆长托马斯·布兰顿于2002年感慨说:“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拯救了世界!”

6

握手言和

15-27日,连续12天的高强度紧张和各自一无所获,让双方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更让双方的核恐惧得以呈现。

肯尼迪在心底已经同意了赫鲁晓夫的“捆绑式”条件,但因为涉及土耳其的利益,美国不愿意给盟友留下出卖盟国的印象。

28日,肯尼迪没有回复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选择了回复第一封信:

回复公函明确说明了,只要苏联撤走武器,美国可以保证立即撤销封锁不入侵古巴。就土耳其问题,公函模糊地说了“其他军备问题会在以后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赫鲁晓夫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此时他已通过情报部门获悉,肯尼迪顶着巨大的国内压力,如果第二天不给美国答复,美军就会在30日轰炸苏联的在古巴的军事目标。再拖延下去,就意味着死亡。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公布了赫鲁晓夫的回信。信中说:“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15-28日,历时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

11月11日,苏联撤走古巴的全部导弹;1963年,美国悄悄地撤出了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导弹。

加勒比海恢复平静,世界长舒一口气。

7

几家欢喜几家愁

美苏两国的领导人都对结局感到满意。

赫鲁晓夫向苏联人解释这场危机的解决时,提到自己遵循列宁主义的伟大传统,以前列宁为了保卫苏联的力量而而签署了割让土地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现在自己为了保卫世界,苏联必须撤退。

赫鲁晓夫还在10月30日又向肯尼迪写了一封信,信中他不是催促土耳其导弹的事,而是以友好的语气说:

“你在那些渴望战争的力量面前,坚持了克制的立场,我们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妥协方式,很明显,你在其中发挥了克制性的作用。”

肯尼迪则在事后对同僚说,“这帮军方高官在谈判中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他们可以确保谁也不能活着指出他们错了。”

世界赢了,但还是有不理性的人认为自己输了

28日拆除炸弹,已经做好了热核战争准备的卡斯特罗当天在家中得知消息后,大动肝火地骂了很多脏话,据说是他发火时间最长的一次。“苏联人和美国人做了交易,竟然连通知都懒得通知我们。”古巴人把原先的海报撕了,并呼喊“苏联人滚回家!赫鲁晓夫懦夫!”

而古巴的苏联军人比古巴人还困惑,很多士兵开始酗酒,导弹部队的指挥官向总部发去抱怨,“你们昨天还催我建导弹基地,晚一分钟都不行,现在又嫌我拆得太慢而批评我。”

美国空军总司令李梅认为这是苏联不诚恳的提议,“只是为了争取时间”,“我们曾经上过当,这将是我们历史上最大的一场败仗,总统先生,我们今天就得入侵古巴。”

李梅后来在电影《奇爱博士》中被丑化成一个疯狂的将军,因为担心苏联向自来水中添加氯气而给空军下命令核平苏联。李梅在1968年的总统大选中担任种族隔离主义者乔治·华莱士的副总统候选人,理所当然地败选。

这些人都是疯子。

这场危机,又何尝不是疯子与人性的PK?

小结

虽然危机只持续了13天,但美苏两国在核战争边缘徘徊,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被认为是事关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时代遥远,多数人只将之理解为两国互相极限施压,忘记了热核战争的威胁曾经竟然离大众如此之近。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世界各大国意识到核威慑的重要性,美苏是靠不住的。不愿成为牺牲品的他们,抓紧了核武器的研发。英国扩充核武库,法国研制出氢弹,同时与美苏为敌的另一个大国,相继试爆原子弹和氢弹。

60年代的“五常”,一下子全部都拥有了原子弹和氢弹。

—END—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本文是本号的第一篇投稿文章,作者,小杨,天津大学大四学生。

出于业余爱好,小杨主动联系我,想尝试发表自媒体文章,还让我出题目。我当然没有限制题目,让他根据兴趣自由发挥。

上周六收到他的文章时,我是惊讶的,一方面没想到他真的来投稿了,因为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另一方面居然写了1.5万字。我花了两个晚上删删减减和润色,才形成了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

作为看书写文的支持者和受益者,小炒一直是独自创作,但也不拒绝粉丝读者的投稿要求。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小炒不会走投稿发文的路子,独立原创才是真英雄。

本文的打赏会全部打给作者小杨,希望大家多多鼓励小年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炒说。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