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信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定价:68.00元。
盖茨说:“20年前,我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公开谈论气候变化问题,更别提写这么一本书了”。
的确,他通过微软的一系列软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借由《未来之路》《未来时速》两本书,向人们展示了数字化、信息流全面到来的时代样貌。不过,这一切要么正发生着,要么都已成过去式,尤其那两部作品,写作时间可追溯至20多年前了。今天,我们对他本人动向或贡献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盖茨基金和书单推荐——无论是哪一种,他都代表着这个时代全球商业领袖的风范期许,关心下一代贫穷、疾病问题或关注当前世代的智识状况。
如今,他关切的议题更为宏大,关乎着全人类而非部分群体的命运。如何避免气候灾难,如何实现零排放,如何找到更清洁与安全的新能源,这便是盖茨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要探讨的。
盖茨新书呼吁
尽快实现“0”排放目标
这本书中有个非常醒目的提法:“从510亿吨到零排放”。盖茨希望公众知道这两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他估算出我们每年需要排放510亿吨温室气体,而照此情势,它带来的气候恶化会造成比本次新冠疫情夺去的150万人生命更为严重的死亡数量。所以,他倡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该是逐年逐步递减,而应当是尽快实现“0”的目标。在书中,他打了一个形象的类比,“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即便我们把水调到涓涓细流的程度,浴缸早晚也会被注满,而浴缸水满之后,水自然会流到地面上。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阻止的灾难。”
盖茨是科技业者,是软件工程师,他以此角色思维的身份自觉为争创“从510亿到0”拟定了一份行动方案。他说“我的思维更像是一名工程师,而不是政治学家”。从个体行为来讲,他号召人们低碳出行,他本人甚至还撤出了对可能加重碳排放的产业的投资(他声称“多年没有投资煤炭公司”了);对整体而言,他呼吁国际各界形成共识,积极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能源及新技术,当然,他及本书的论点重心仍在技术上的突破,这种突破应该是“颠覆式的创新”,它就好比环境治理领域的火星计划。
盖茨对于这一问题严重性、紧迫性以及附带建设性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让“全球变暖”从一个在媒体上被提及频繁的名词变成事故频发的景象。前者是认知,后者是感受。“变暖”可没有令人舒适、惬意的意味,像风暴、飓风、洪水和严重干旱,种种极端天气反映着我们的地球正快速走向数百万年来未曾有过的高温。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美国孤星之州得州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寒潮,电网全线崩溃,该州老百姓(603883,股吧)在数日的大停电中饱受着天寒地冻与无可奈何。
盖茨勾勒的美好未来能实现吗?
正如盖茨的这本书所揭示的那样,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的大是大非上,各国政府间的自有盘算和客观上的外部市场失灵、集体行动失效同在。
盖茨清楚地意识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仅仅靠一些口号教化或政府规定是远不够的,它需要各政治、经济体的通力配合。但这点远超盖茨能施加影响的范畴,他曾表示“对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但他理应知道,他献策的技术方案离不开政治,甚至与其密不可分。这里面有太多是科学领域无法触及也着实撼动不了的地方。那些看似有前景、无可辩驳的科学判断可能会被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给污名或破坏,会被一些官僚组织给耽误或不以为然,或者,有些国家或地区基于发展阶段的不同明知超标排放的恶果,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先后次序上,最终还是选择付出部分代价为了经济持续增长……
所以,在阅读盖茨的这本书时,我们忍不住会问:对一些显而易见、需要快速启动去做的议题大家都难以达成广泛的共识——想想美国无法兑现其在2009年《哥本哈根协定》中所承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并进一步退出了《巴黎协定》——我们还能期待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就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协定坦诚相对、团结起来吗?现在,盖茨给出的一套方案则更为“激进”,它要求不是渐进减排,而是一步到位的零排放。在时间设定上,盖茨大胆构想在2050年,即不到30年后实现“0”的目标。所以由终及始,这也就预示着策略和节奏完全要改变。举例来说,假设一辆家用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在10年,那么要达到2050年零排放,需要全球车厂在2040年就不再生产和销售汽油车。这一目标现实吗?尤其再掺和进前面提及的那些地缘政治、商业利益等因素,盖茨勾勒的美好未来仍显得遥不可及。
“写这本书是为了说服各国政府(特别是华府)和民众”
尽管如此,这不是说盖茨本次就宏伟目标的书写是一场徒劳。这本《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有阅读价值的。首先,盖茨花了五个章节,近乎占据全书一半的篇幅来详细拆解、介绍平均每年510亿吨的碳排放是怎么来的及各自占比。按照盖茨的调研、测算,工业生产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比最大,尤其是钢铁和水泥的生产,占全球碳排放的31%;其次是电力生产与存储,占27%;第三是种植和养殖,占19%;第四是交通出行,占16%;最后是空调制冷与取暖,占7%。盖茨深入相关各行业实证考察与细致说理的工作可圈可点,不过另一方面,也给那些以为使用新能源、倡导低碳出行的人们敲响一记警钟——比起工业生产,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电动车或骑脚踏车,真的是杯水车薪、无足轻重。
与此同时,盖茨也给出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其中,他提了“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的概念。该词是指使用绿色清洁能源要付出的更多成本。盖茨提出,在主要产生碳排放的领域,首要工作应是如何降低新技术的绿色溢价,并想办法缩短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周期,早日实现技术迭代。这不难理解。只有当新的绿色科技比传统技术成本高不了多少之际,才是大量投入商用、民用之时。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政府予以一定补贴才是合理可行的。从绿色溢价出发,盖茨还给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出三点倡议,希望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让技术和市场在有效的公共政策引领下发挥较大作用,它们是:1.致力于减少绿色溢价,让绿色金融的成本更便宜,更普惠,让更多绿色领域内的创业者能够拿到融资;2.增加政府和企业对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3.在企业采购端增加环保产品的采购,鼓励越来越多企业能够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形成市场的合力。
盖茨坦言写作这本书是为了极力说服各国政府(特别是华府)和民众: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事关后世子孙生存之计,其甚至比眼下这场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更为严重。就此目的来看,仅凭盖茨自身非凡的影响力就已经做到了;图书的出版是加重砝码,让话题持续发酵,并在世界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引发关注、展开讨论。
对照之前的两本未来系列作品,本书也是关于未来的。同样,字里行间既充满着真知灼见,也饱含着乐观憧憬和理想主义。书中丰富的素材与翔实的数据会给关心环保的人士带来更为坚定的行动信心或底气,也多少会触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工商界,尤其是一些建设性思路更具有启发意义。可问题仍回到原点,究竟有多大力度能推动反对势力或因循守旧、官僚懈怠、不负责任的组织团体积极采取改变措施,这才是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也就是说,比尔·盖茨的拯救世界方案能否行之有效、力挽狂澜,这其实不是这本书所能委以的重任。
作者:杨吉(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