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换技术 TCL科技再添增长新动力

2021-04-10 16:46:17 和讯 

 

  纵观中国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大收购事件,如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并购香港永隆银行、吉利收购沃尔沃等,这些收购案例无不是中国崛起后,在“资本换技术”思路下,用强大资金优势收购、吸收、消化,并形成自身生产力的过程。如今,TCL科技收购三星苏州工厂也加入其中,成为中国智造崛起的最新证明之一。

  “苏州三星”变身“苏州华星”

  “国家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竞争主体是企业。中国从经济大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历程,就是中国企业追赶超越全球产业巨头的过程。”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话音落下不多时,TCL科技便于2021年4月1日晚宣布完成了原苏州三星工厂的交割工作,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国别转移就此树起了里程碑。

  TCL科技公告宣布,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华星技术”),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华星显示”)。自4月1日0时起,苏州华星技术及苏州华星显示的系统交接基本完成,管理已全部接管,各方面工作已平稳过渡。苏州华星技术及苏州华星显示的各项工作和生产经营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起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至此,TCL科技控股子公司TCL华星在大尺寸领域,将拥有3条满产8.5代线(t1、t2和苏州的t10),每月产能合计440K大板;2条11代生产线(t6和t7),1条满产,目前月产能98K大板,另1条正在量产爬坡,计划至今年下半年实现满产。加上中小尺寸领域的1条6代LTPS产线和1条6代柔性AMOLED产线(t3和t4),2021年TCL华星规模增长预计将超过50%。

  “苏州三星”变“苏州华星”,一字之差,背后却力钧万分。TCL科技表示,通过内生增长及合理成本的外延式收购,TCL华星的产能规模和市场份额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此基础上,TCL华星可进一步优化产品组合,充分发挥各产线特点和效率,提升成本竞争力;TCL华星可协同更广泛的行业资源,提高供应链管控弹性,充分释放管理带宽和延长管理半径,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这也意味着TCL华星在产业扩张和全球化发展上又下一城,全球面板双寡头格局基本形成。自此,TCL华星与京东方有可能成为主导全球LCD市场走势的主要力量。

  资本助力 核心技术为我所用

  目前,TCL华星的半导体显示业务是TCL科技的核心主业。2020年,TCL华星营收占比超过TCL科技总营收的60%。年度业绩报告期内,TCL华星实现产品销售面积290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2%,实现营业收入467.7亿元,同比增长37.6%,净利润24.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51.1%。从公司年报来看,通过技改增效、极致管理和产业协同,TCL科技在周期底部表现出业内领先的周期抵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规模、份额及效益均实现逆势增长。而从2020年6月份面板行业掀起涨价潮以来,TCL华星的经营利润也逐月提高。

  或是基于成立四十年来的发展经验与资金积累,近年来,TCL的投资嗅觉似乎越发灵敏,战略布局更是“杀伐果断”,颇具先见之明。自去年3月起,TCL科技就先后通过投资,战略入股日本印刷OLED公司JOLED、受让中环集团100%股权、收购苏州三星工厂等,加速印刷显示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现规模持续扩张。

  去年8月底,TCL科技宣布其控股子公司TCL华星将以10.80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此外,三星显示将以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60%股权的对价款7.39亿美元对TCL华星增资。增资后,TCL科技持有TCL华星80.28%股权,三星显示占TCL华星12.33%股权。随着今年4月交割完成,TCL科技宣布,三星显示将成为TCL华星第二大股东;此前,三星显示已持有TCL华星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5.02%的股权;同时,三星显示一直是TCL华星大、中、小尺寸产品的重要客户,本次交易完成后,双方将开展更加密切的战略合作。

  李东生曾特别提出,三星出售苏州产线“不代表三星放弃显示产业发展,这次交易,三星没有全部收现金,而是换取TCL华星一部分股权,说明液晶产业的需求还是确定的”。群智咨询分析师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缓解TCL短期内的收购资金压力,而且也对三星显示有利。在成为TCL华星第二大股东之后,三星可以优先采购TCL华星8.5代线以及11代线的面板,以此缓解三星显示退出LCD市场之后的采购压力。

  继2004年TCL率先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后,海尔、创维、海信等中国家电企业也纷纷开展国际化收购战略,到了最近几年,中国家电企业的跨国并购逐渐向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部件、核心技术等环节延伸。如TCL科技就在去年6月宣布,投资300亿日元成为日本JOLED重要战略股东,不难看出其主要目的在于合作研发喷墨印刷OLED技术。时至今年4月,TCL科技完成对原苏州三星产线的收购及交割,除了产能,这其中也自然包括该领域核心技术的转移。

  众所周知,三星在显示领域的实力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如今更是凭借量子点与小尺寸OLED屏幕屹立于全球新型显示技术之林。而本次出售给TCL华星的原苏州三星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不论在经营效率,还是技术先进程度方面,都仍处于业界较高水平,收购该产线也意味着同步获得了其效率与技术的赋能。

  智造崛起 “中华之星”持续闪耀

  近十余年来,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CD生产国和出口国,LCD占全球份额已超过50%。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2年中国面板产能占比将达到56%;银河证券预测,在未来三到五年,中国面板产能占比有望提升至70%以上。显然,“少屏”已不再是问题,如何锻造“强屏”才是中国面板行业现阶段的新挑战。

  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在规模、效率和技术等方面的提升,加之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以三星为代表的日韩面板厂开始清退LCD产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量子点、OLED、Mini/Micro LED等更受市场风向青睐的新型显示领域。至于LCD方面的需求,韩厂则转向中国进口,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同于三星 “利润优先”的理念,TCL一贯秉持“降本增效”。虽然液晶显示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达瓶颈,但市场需求依然旺盛。随着收购及交割的完成,新入列的苏州华星产线将为这家中国面板巨头释放新一轮产能。

  去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全球在线教育、娱乐、会议等“宅经济”应用需求火爆,这也同步拉高了相应的显示产品需求。调研机构Omdia今年3月31日发布研究报告称,从2020年到2021年,除了液晶电视面板主要尺寸在过去10个月里价格有100%至250%的增长之外,液晶电视的其他材料成本(ROM)将增加30%至50%,包括背光模组、主板PCB、电源板、包装和配件等,预计2021年第二季度ROM价格将再有10%到20%的环比增长。可想而知,各方面的供需因素将进一步催化面板涨价趋势,而面板厂商则是得产能者得天下。此时完成交割,更是令人对苏州华星能为TCL科技Q2业绩做出多大贡献充满期待。

  目前来看,TCL华星产品已覆盖大、中、小尺寸面板,已建和在建生产线达6条,在多个领域已居业界领先位置:TV面板市场份额升至全球第二,55吋产品份额全球第一,32吋产品份额全球第二,65吋电视面板市占率居全球第二;t3产线LTPS手机面板出货量全球前三,t4柔性AMOLED产线高端、新形态产品技术迅速提升,并持续深化与全球头部品牌客户合作。同期,在商用显示领域,公司交互白板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一,轨道交通、电竞等产品市场份额亦快速提升。

  收割LCD产能的同时,TCL科技对新技术研发和产业趋势也保持高度重视,对柔性印刷显示OLED/Q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路线持续积极推进。除了TCL华星,TCL旗下还有致力于OLED发光材料研发的华睿光电,其具有自主IP的新型OLED关键材料已部分进入量产阶段;同属TCL科技的广东聚华是业内唯一“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近日,由TCL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已获科技部批准落地广州,这是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广东首批获准建设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之一。

  重组两年多来,TCL明确了聚焦于高科技、资本密集、长周期的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剥离终端业务及非核心主业,聚焦产业升级与战略布局。据其2020年年报,TCL科技的研发投入自2019年重组后同口径同比增长41.2%至65.4亿元。围绕印刷OLED、QLED以及Mirc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关键材料和设备领域,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新增PCT专利申请1,536件,累计申请数12,797件,数量排名全国前列。

  TCL科技表示,中长期来看,基于显示界面的交互仍是最主流的技术别,中国显示产业已在TFT-LCD领域实现全球领先,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头部企业的核心目标。TCL华星积极发展下一代显示技术,以合作、自研、并购等方式占据关键战略控制环节和价值节点,将在下一代显示技术领域建立基于完整生态布局的全球领先优势。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