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问题,最近又因系列相关新闻上了“热搜”,且由于关乎居民“钱袋子”而讨论颇多。
近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对19家医药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其中2家为A股上市公司,并公布与国家医保局首次联合执法的“战果”:“摸清了药价虚高的成因,震慑了医药企业带金销售、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保障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重大改革的顺利推进。”几乎同一时间,中纪委机关报刊文报道某地加大对医药领域“回扣”“红包”等问题监督力度,严查药品、医疗器械采购腐败等背后的“潜规则”、商业贿赂和不正之风。
所谓带金销售,是指医药企业通过给予处方医生、有进药决策权和影响力的人士回扣,以此谋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的不当行为。药企在制定药品投标价格时,这部分商业贿赂“成本”自然会计算在内。
另一篇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爆料业内部分医生故意引导患者使用高价药物,加重治疗费用,导致患者肿瘤治疗人财两空。
其实这些现象都指向目前国内医院众所周知的药品销售与收入挂钩问题。因为医院销售出去的药品,药企通常都会给予提成,同时也是医院收入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药企,则想方设法让自己生产的药品进入医院、开给患者,所以就有了带金销售。曾几何时,在一些中小城市的医院,药企的医药代表常常是医院院长的座上宾,更有甚者医院特意为医药代表留出专门的车位,可见二者利益捆绑之深。
不难发现,不论是医生收入与药品挂钩,还是药企带金销售,医生和药企都是获利者,而由此推升的高药价,则由国家医保资金和患者个人承担。这一模式下,近年医保资金吃紧、民众对高药价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就不难理解了。
要全面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违规的药企依法惩处外,还需从控药价和改变医生收入与药品挂钩的模式着手。
控药价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带量采购挤水分。2019年7月,第一批集采的25个中标产品全面启动,与上一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药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到96%,足见药品可以挤出的水分之大;最近,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正式启动。未来,对药品的带量采购需要持续进行,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改变医生收入与药品挂钩可以逐步市场化医生的收入来源,比如对手术费、诊查费设档,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让优秀的医生得到好的待遇,阳光化“灰色收入”。如果医生所开药物与收入不挂钩,医生故意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动力就不存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生与患者的供需双方中,需方完全处在被动的弱势地位,而且不得不有求于供方,这时,所有有关市场规律的自然公平和相互制约的规则,都消失殆尽。所以,仅仅期望部分医生良心发现不乱开药或不推销药物,似乎不那么现实,尤其对医术不高收入来源不多的医生而言。不过,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依然十分必要,上述爆料医生就认为,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监督力度缺乏、医生无知或贪婪等几方面原因。国家卫健委亦回应称,立即组织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种种现象表明,目前居民医疗支出多和医保资金吃紧的问题并非不能解决。换句话说,只有打破药企和医院的灰色利益链,通过持续的带量采购和改变医生收入结构现状,才能更好地保护居民的“钱袋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