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药模式”保供国内超三成短缺药 26家企业组团,下一步将全球寻源

2021-04-23 06:10:51 第一财经日报 

 

  保障小品种药(短缺药)的生产与供给,是关乎患者生存的头等大事。

  “我们已将小品种药(短缺药)保障工作提升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上海医药(601607,股吧)集团(下称“上海医药”)副总裁、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此,上海医药共投资2亿元对短缺药保障生产基地进行建设,承诺保供品种共32个。”

  顾浩亮表示,做好小品种药的保供有两个要素:一是不能有太大随机性,需要有稳定的生产基地;二是要注重产业链,以此来保障整体供应。

  顶层设计下,一些具备综合实力的药企开始承担起小品种药保供的职能,其中,“上海医药”模式颇具代表性,也更具借鉴意义。

  生产基地、“药联体”先行

  小品种药是指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易出现临床短缺的药品。近年来,用于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片”、心脏外科手术中必需的“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肝豆状核变性的“青霉胺片”等屡屡断货,也引发业内普遍关注。

  造成药品供应短缺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原料药供应不足、原材料配套供应短缺等,建立药品保供的长效机制就尤为重要。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针对小品种药生产分散、生产企业条件差造成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工信部计划遴选若干综合实力强、基本药物小品种比较集中的企业,支持其引入其他企业的生产文号,建设小品种集中生产基地,提高生产集中度,保障一批小品种药的稳定供应。

  为此,工信部于2018年底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同时,国家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下称“药联体”)的模式也应时而生。

  “我们找到了江西东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其签订了十年协议,由江西东风投资1000万元新建原料药独立车间。”顾浩亮告诉第一财经。

  这一独立车间的投建,最终解决了“青霉胺片”的市场供给。记者在沪上一家三甲医院了解到,目前“青霉胺片”的供给稳定,且价格维持在80元/瓶(0.125g×100片/瓶)左右。

  而上述提到的“药联体”如何运营呢?

  顾浩亮告诉记者,上海医药联合了上药信谊联动浙江海正、常州亚邦、湖州展望药业等26家企业共同成立的“药联体”,成员单位覆盖贸易、原料、辅料、包材、制剂、研发等领域。

  “这一联合体,意在通过不同要素的整合,所有成员单位达成共识,构建长期、稳定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原料制剂产业链一体化。”顾浩亮补充道。

  保供产业链延伸海外

  在我国药物一致性评价下,降本成为了药企的重要任务。因此,寻求成本最低的原料药,为国内药企做好配套,是小品种药保供的重要一关。

  “我们需要从全球视角来看小品种药保供的问题。”顾浩亮举例,“比如,针对一些原料药如氨基己酸、氨基磺酸等国内供应量不足的情况,我们成立了国际业务部。未来,我们也将逐步在海外成立原料药事业部基地,来进行原料药引进等工作。”

  在顾浩亮看来,寻求原料药的国际来源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目前,全国有6家重点企业开展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包括中国医药(600056,股吧)、成都倍特药业、远大医药、东北制药(000597,股吧)、华北制药(600812,股吧)等,小品种药供应也从“救火式”迈向常态化、系统化。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了解到,截至2020年,上述6家企业已完成超过100种小品种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仅上海医药一家所保供的小品种药就超过了总体目标量的30%。

  除此之外,具有重大民生意义的小品种药保障供应,还将保供范围延伸至罕见病领域。

  “上海医药是国内拥有罕见病药品最多的企业,目前,现有产品中被用于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共有17个品种,涉及18个适应证。”顾浩亮告诉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