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翻身仗路线图明确 15年内确保种源自主可控

2021-04-29 07:18:55 第一财经日报  邵海鹏

  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启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4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表示,要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保护知识产权事关打好种业翻身仗。针对第一财经关于《畜牧法》修法方面的提问,孙好勤称,今年将积极推进《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努力为种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种业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畜牧业育种大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研政策、考核机制、创新主体分工以及种业交流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才能最终破局。

  为何是15年?

  相较于前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跨度12年,之所以新一轮计划时间设定为15年,孙好勤解释称,一方面是由于畜禽育种培育需要8~10年,家畜要15~30年,应用新技术可以缩短育种时间,但至少也要15年。因此,着眼15年有利于强化工作部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有利于引导企业长期稳定地投入。另一方面这也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种业翻身仗要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要求。

  制定实施中长期的畜禽育种战略规划,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比如,丹麦政府主导组织实施国家生猪育种计划已长达百年之久。美国通过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50年时间将产奶量提高了近2倍。

  中国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现了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然而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还有不小差距。

  在发布会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提出四个方面差距: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育种基础有待夯实、育种体系有待完善、企业主体有待强化。

  以自主创新为例,白羽肉鸡还没有突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水平也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

  “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的高速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时建忠说。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品种在性能和品质上的双突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摆在首位,加快畜禽种业向数量质量并重、资源节约高效方向发展。

  孙好勤表示,以生猪为例,据测算,如果性能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话,可节约的饲料能够达到630亿斤,相当于节约耕地5500万亩。

  他说,在性能测定的指标方面,由原来的以生长发育性状为主增加了肉质、健康等性状,育种数据获取由核心育种场拓展到全产业链。

  同时,在技术应用上,要加快育种基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推动饲料转化率、肉品质等性状的智能化测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升级,大幅度提升遗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强化种源净化和疫病防控,整体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此次发布会也提到,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套牌侵权、“仿种子”以及同质化等问题业界反映比较集中。

  所谓“套牌”,即种子的整套审定文件等证照类手续都是自己的,但是袋子里面装的,却是其他品种的种子。此前第一财经就在“种业乱象调查:翻身仗怎么打”专题报道中提到种子套牌乱象:有一个品种,同时有143家公司贴着自己的标签在市场售卖;整个玉米界,至少有一半都在套牌“郑单958”。

  数据显示,自从品种审定制度推出以后,全国已经审定通过3万多个种子品种,但真正经过市场检验并在市场可以流通的品种,却为数甚少。批量涌现的审定证书以及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检疫证明等相关手续证照,有的沦为套牌种子的工具。

  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曾在一份《北京大北农(002385,股吧)科技集团信用跟踪评级报告》中称,中国持证种子企业超过7000家,90%的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初步测算,国内玉米和水稻疑似“套牌”品种能占到90%左右。

  孙好勤表示,农业农村部已经将其作为净化种业市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点任务。今年将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严格绿色通道和联合体实验,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启动品种审定登记已退出机制;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以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清理整治。

  而在畜禽育种领域,孙好勤表示,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对育种人发明创造的测定方法、遗传评估算法、基因芯片等进行保护,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专利法》来实施。

  此外,国家也支持企业将自己独有的、不便公开的技术成果形成商业秘密,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果出现侵权现象,支持权利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积极推进畜牧法修订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丰富,发现地方品种545个,约占世界总量的1/6,但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濒危和濒临灭绝品种约占18%。

  背后主要原因,在于保障支撑体系不健全。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副所长张莉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国家实施简政放权,相继废止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但《畜牧法》未能及时修改到位,这给各地出台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种畜禽管理相关配套文件造成很大困难。《畜牧法》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

  地方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不足。张莉称,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生长周期短的畜禽品种无法满足人们对营养和风味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由地方资源品种作为补充,但由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长期投入不足,设施与手段落后,缺乏对种质资源特性深入的基础性研究,对地方品种优良特性的发掘不够;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缺乏创新机制等,地方品种资源精准鉴定不足、开发不够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日前,第一财经到安徽省凤阳县采访发现,民营企业为了保护“皖东牛”这一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品种,前后投资超过1亿元,而且每年还花费150万~200万元。然而,由于法律不明确,导致其无法合法开发利用,影响保种积极性。

  在发布会上,孙好勤称,畜禽遗传资源需要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农业农村部始终鼓励支持企业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推动开发利用。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应用的主体等。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加快推进各方面工作的落实。

  去年以来,全国人大已经在组织开展《畜牧法》修订的相关工作,农业农村部也在积极参与和配合。

  对于《畜牧法》的修订,张莉建议,要进一步厘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各方责任,明确管理职责。比如构建政府享有种质资源国家主权,鼓励社会和生产经营者共同参与的畜禽资源保障体系;鼓励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遗传资源技术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