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名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哈聪杰
在河北省黄骅市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广场,英雄黄骅的雕像静如山岳,仍深情凝望这片土地,昔日战火硝烟散尽,英雄精神于斯永存。
俯瞰黄骅市区 姜春霖摄/光明图片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1928年,参加阳新县赤卫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第5军第4纵队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出发前改名为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黄骅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 刘艳宇摄/光明图片
1937年9月,黄骅被派往晋西南,为创建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后相继担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组织冀鲁边区抗日活动。1942年初,黄骅率部在宁津县张大庄宿营时被敌包围,他沉着指挥,带领部队成功突出重围。
1943年3月,黄骅调任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同年6月30日,他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杀害,时年32岁。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纪念黄骅,1945年新海县更名为黄骅县。2014年8月,黄骅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历史,定格在时光中,英雄黄骅已与他为之奋斗的这片土地血脉相融,朝夕相伴。进入新时代,黄骅这座英雄之城,也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告慰先烈英灵。
20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黄骅城区一角 资料照片
英雄精神在红色文化中传承。1987年,“黄骅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在大赵村落成。2007年,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开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近年来,黄骅市先后拍摄了电影《英雄黄骅》,创作了长篇革命历史小说《血魂:黄骅将军》……黄骅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在这片以他名字命名的土地上,不断得到传唱、传承和发扬。
英雄之地在红色党旗下生辉。在黄骅市,从“中国好人”到“全国文明家庭”,2100余名道德模范让“好人”旗帜代代传承;400余支志愿者队伍,随处可见的红马甲,彰显着英雄之城崇德向善的城市底色;坚守诚信,以信誉楼商厦为代表的“骅商文化”和商业模式已经走向全国,诠释着“品质黄骅”形象。
在黄骅市湿地公园内,一对情侣正在拍照 沈新生摄/光明图片
城市在变大变美变强。累计绿化1305万平方米,建成省级园林式小区19个、园林式单位21个、园林式街道11条。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北省文明城市”“河北省县城建设示范标杆县(市)”等称号。“通过家庭医生管医保推进基层健康管理”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县域经济蓬勃兴起。汽车装备、精细化工、五金模具等主导产业充满活力。汽车产业年产值50多亿元,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了总投资超百亿元的精细化工、五金模具项目园区、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产业链条逐步向高端迈进。快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的京津装备制造转移园,两年多已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37个……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2日 06版)
[ 责编:董大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