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提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居民消费乃经济全面复苏、步入增长轨道的重要方向,已成为共识。
为加快促进消费回升和潜力释放,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今年“五一”期间启动了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包括上海“五五购物节”、第三届全国“双品网购节”、“中华美食荟”、“老字号嘉年华”、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同时,各地还结合本地消费特点和节庆等特色资源,组织开展贯通线上线下、涵盖商品服务、面向城市乡村、融合商业旅游文化的各类消费促进活动。
从假日期间相关数据来看,居民消费提振较为明显。统计显示,5月1日和2日,银联网络交易金额为7543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5.5%,较2019年同期增长6.9%;网联平台共处理网络支付交易35.24亿笔,金额2.06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16%和45.11%;旅游方面,机票、门票、酒店等预订量则显著超过2019年同期。
实际上,随着疫情影响在国内基本消散,今年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回暖态势。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万亿元,同比增长33.9%,比2019年同期增长8.5%。但居民消费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部分业态、品类、地区恢复还比较慢。民众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正是消费促进月举办的背景之一,目的是释放消费潜力、加速市场回暖、促进消费稳中提质。
然而,仅仅依靠补贴、促销等刺激手段,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不振问题。唯有针对居民消费的痛点一一击破,补齐短板,才是提振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经济全面复苏增长。
消费群体的分化是近年重要特征,在疫情之后表现更为明显。统计显示,在社零总额同比下滑的2020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几乎未受影响,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则呈较大幅度负增长。其中汽车、白酒表现最为明显,在整体市场规模稳中略降的背景下,豪华品牌汽车销量逆势增长、高端白酒供不应求。住房方面,一线城市优质住宅上涨明显高于普通住宅,也表明高净值、高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在疫情后有所增强。
这背后是收入的分化和资产价格的上涨。疫情之下,中低收入人群影响较大,部分从事餐饮、文旅服务的人群甚至失业;而高净值、高收入人群则受益于疫情后流动性宽松,不但收入普遍增长,且资产价格上涨令身家倍增。
因此,通过税收、就业政策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对于刺激消费提振经济而言至关重要。近年提出“六保”中的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作用之一即做大消费的基础人群。未来,为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为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救助,应成为常态化制度。
另一个老生常谈的方向是通过保障民生解决消费的“后顾之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三项支出合计占人均消费支出超过40%,明显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对此,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住房、教育与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换取居民在这些领域减少支出,将节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比如,可以通过增加多层次住房供应,稳定商品房的房价(房租),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加大药品集采力度降低药价,等等。
内需对经济影响举足轻重,当下经济要全面复苏、持续增长,务必要让居民消费回到疫情前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既需要短期的刺激,更需要解决痛点的长久治本之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