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王民”是7年前—即2014年,在市场最低谷期,徐工王民董事长接受CCM采访时,与CCM的对话。当时王民董事长对产业做出的判断,今天全部变成现实。
在产业风高浪急,水深鱼大的环境下,在一轮接一轮的机遇和挑战下,徐工无论低谷还是高峰,不改“坚守产业的初心”,向着全球产业珠峰不断发起冲击。
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上,徐工成为首家成功冲入全球三甲的中国品牌。随着混改的落地,徐工正迈进一条更高、更新的赛道,向着恢弘未来,全力奔跑。
在王民看来,工程机械产业绝对不是资本盛宴,“不是有钱就能够做好的”;这个产业需要深度钻研、深度挖掘、深度耕耘;“这必须依靠专注专业的精神。只有这样,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成为受产业和全球同行尊敬的企业。”
每一次市场低谷都是巩固并拉开优势的绝佳时机。眼下,这轮戏码正在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集团身上上演。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14年,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业绩均遭受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甚至下滑。徐工集团亦遭受行业低谷冲击。但如果从另一个重要维度——“市场表现”,这个直接反映企业地位、竞争力的指标上看,徐工集团却足以继续“顾盼行业”。截至目前:徐工移动式起重机已经攀上全球顶峰;筑路、桩工、高空消防等设备和随车起重机也稳稳领军中国市场;混凝土设备以原有业务和施维英协同发力,拥有了进击全球市场且“三分天下”的底气;装载机、挖掘机同步加紧产业整合聚变,土方设备继续保持本土的数一数二地位;塔式起重机晋身本土前两强;矿山设备在外资重围中撕开一角;新涉足的环卫装备、高空作业车、路面养护机械都有着连续翻番的上佳表现......
做到这一切,对徐工而言并不容易。身处中国最开放、最市场化、最国际化的产业,数年以来,尤其是在行业最高速发展时,徐工曾为久拖不决的改制牵绊,为500万以上投资都动不得的战略困局烦乱,更为对手“僭越规则和事实”的竞争等所困扰。但最终,这些不仅没能禁锢徐工的发展,反而使其锤炼得更为成熟强大。身举重负用力奔跑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首家千亿级企业、“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五强”的名耀加身于徐工。
站在产业高处,跻身舞台中央,徐工以及董事长王民,正变得更为清醒,当然也有着新的理性思考,并重新审视产业竞争趋势,重新定位经营策略和转型战略。
行业内,王民职业经历之丰富,少有人能及。十六岁时他下过矿井,十八岁加入徐工。在徐工,他当过工人,做过技术员,负责过生产,管过销售,当过总经理、党委书记,之后又成为上市公司和集团的董事长、总裁。“他是百工里的匠才,每一个位置都得心应手,每个环节都拿捏得当。”而正是这些几乎覆盖公司整个经营管理角落的职业经历,以及由此而生的商业直觉,得以让王民在闪转腾挪、大开大扬中沉稳抉择,笃定平衡。正是数十年来与产业的交融,让王民对这个产业有着无人能及的热爱与理解。
在王民看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已持续三年多处于需求下滑、产能过剩、资金紧张、应收账款与运营风险过高的境地。这场产业史上空前的低谷,让产业内国有、民营、合资林林总总上千家企业经历着一场调整洗牌,也必将迫使一些企业出局,同时更加突显‘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逆势之中,徐工不改“珠峰登顶,奔向世界级高度”的本衷。在徐工,王民推进着一场强筋健骨、历炼成钢的调整转型。
回顾五年多前中国“四万亿”甫一登场之际,徐工当即以“三放两控一遏制”之放胆、放手、放量的“三放”抢得先机;其作为航母级的企业,在非常之时需要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大开大阖。但当下的骤变,已经不同于之前。中国经济的三期叠加、多重“两难”,及将长期置身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让整个产业在以“临界冷却速度”经历着一场由超高热到超低冷的“淬火”剧变。
宏观层面之外,现实挑战亦在不断涌现。市场下滑中,在中国固守高端领域多时的国外企业,正在主动调整策略,由固守高端到向中端产品、中端市场压进;最明显的是,在其一贯保持矜持的销售策略上,也开始变得灵活甚至激进。
十多年前,中国加入WTO之时,行业充斥着一片“狼来了”的惊慌,但那时狼并没有真的来。反而当下,伴随着国外大佬们理念、行动的陡转,“狼才真的来了”。
坚韧机睿如王民,并未简单将此视为挑战,而是将其看作一场机遇:“整个行业,所有参与者、竞争者,包括徐工,都进入一个寒冷、缺氧的‘高原状态’。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顺利熬过去,一批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会被淘汰;但正是最不好的时候,正是市场的波动,反而会让徐工的竞争力更加坚挺和彰显。”
王民是个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很多事情上都甚为豪爽;对认定的事异常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针对外界对其个人的评判,他一向超脱无谓;但对于徐工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地位、影响力的维护与加持上,他却不允许有半点松脱。
“每一个身在徐工的人,都有对这个老国企铮铮铁骨的担当。个人担风险、遭非议、受委屈都不要紧,徐工的品牌、徐工的地位、企业的荣誉,不能在我们这里被损害,被超越。我们可以不作为,守成也可以履职;但如果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不领着企业往前闯,不坚决大胆地干,而瞻前顾后、不敢担当,就是失职。把徐工打造为国际化品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是干不干的问题,是必须干好的问题。”王民曾这样坦陈。
归核、裂生、上市、变阵、转型、进击,一系列真刀真枪、足见深度的连贯动作下,徐工近年来扎实推进,渐次转型。全球范围内,徐工的研发体系从无到有,从引进吸收到自成一派;产品从小到大,从通用到专用,从中国首创到世界首发;产业链与配套体系从短到长,到对最核心环节——“液电控一体化”的趋于掌控。如今的徐工与世界级水平之间,已经从最初时候的望尘莫及,到现在的望其项背;“未来更会齐头并进。”王民所带领的几乎每个徐工事业部负责人,都正在向此暗自发力。
专注坚守
做工程机械产业的辛苦,最后登顶的艰难,王民早已料到并正在切身体会。就在很多同行者、对手或全身或半身,或主动或被动,或出于战略或基于战术层面考虑,将目标由工程机械产业转投他向时,王民继续坚守于此。“徐工是行业最专一的企业,王民也是行业里最坚守的人。”外界半打趣半认真地如此评价道。
对此,王民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逻辑。在他看来,工程机械产业绝对不是资本盛宴,“不是有钱就能够做好的”;这个产业需要深度钻研、深度挖掘、深度耕耘;“这必须依靠专注专业的精神。只有这样,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成为受产业和全球同行尊敬的企业。”
王民所言,其实正是徐工一直在做的。其几十年深耕于工程机械领域,无论是中国经济处于超高速发展、遍地机遇之时,还是最近几年回归稳健理性之刻,徐工不曾有过分心。即便自2011年4月开始市场陷入空前低谷以来,以往的“快钱和资本盛宴”不再时,这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富产业积淀和历史感、使命感的企业,依然没有任何持望:2012—2015年三年间,徐工更是加注200亿元——相当于数年营业利润的资金,投入到工程机械产品、技术、制造、配套等环节,推动着迈向产业高端的大步逐进。
坚守如徐工,正在调整转型的华丽转身中,力图勾画一个新的工程机械专业化制造商范本,让自身的主业从“大船连变为强大舰队”。全球产业,徐工已经成为工程机械产品线最为齐全深入的企业;在很多连巨头卡特彼勒都没有涉足、或者未能同时兼顾做好的细分领域,这家中国企业都悄然晋级全球三甲,甚至直指第一。
“不谋深入专注者,不足以谋全谋先。”对此,王民这样概括。
技术为先
徐工和王民一直在攀登行业珠峰。在他看来,“目前徐工已经登上8000米开外的高度了;眼下,我们必须一面应对市场处于‘高原期’带来的挑战,一面更要完成企业最后、也是最艰难的登顶。”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是徐工最为看重的筹码和抓手。多年来,无论行业走势如何“变脸”,徐工在此一如既往,并持续加力。
徐工五大主机事业部各自的“全球对标赶超计划”中,核心都是力求技术领先。王民亦一直坚信“只有真正与国外强手在高端领域同台竞技、平分秋色,才能真正彰显徐工的世界高度。”
王民坚定地说:“徐工要在下一个五年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就不能再简单比拼规模,而必须有质量效益上的长足进步,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占据全球行业制高点。”
实际上,自1957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工程机械骨干企业的“奠基者”涉足这个产业,徐工至今已经开始被国外大佬们列为主要对手。
“珠峰登顶”是为徐工全力托举和升腾的产业抱负与梦想,更是王民的情怀和雄心所在。而恰恰是在这些现实、目标以及情怀发酵下,徐工之处徐州,也必将变得如同伊利诺伊·皮奥利亚一样,成为全球产业“双城记”式的存在。
直面坦陈 王民:“淬火”式的转型与坚守
2014年,中国以及全球工程机械市至今仍未止住的下行脚步及疲弱行情,让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陷入巨大的紧张焦虑之中。
但是对于目前的状况,徐工及其董事长王民,却依然保有信心;对行业长期发展亦充满理性并谨慎乐观。
CCM: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并成为全球产业制高点。身处其中并受此拉动,中国企业在规模上亦晋身全球前列。对于过去以及目前的市场,您如何看待?
王民:过去十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总体而言相当火爆。十年间,我们走过了发达国家可能用几十年才走过的路。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巨大的、短期内突然释放的市场需求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在,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与前一阵相比回落明显。很多企业对于市场收缩非常不适应。但是大家必须明白,目前这种发展状态,才是正常的、理性的、合理的。作为中国企业,我们不能够过于留恋过去的增长,这种增长未来几乎没有可能重现。
当下,纵然身处经济中低速增长、产业换档变速与调整阵痛,我们依然要把目光向前看。中国的市场需求至今仍没有完全被激发,没有彻底释放;长期而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势必保持活跃;而这些恰恰会让中国工程机械及其上下游产业依然有拥抱春天的机会。对于未来发展,我们不能丧失信心。而是要保持斗志,保持清醒,直面挑战,迎接未来。
CCM:就眼前挑战和低谷而言,企业应该如何面对?
王民:不论是哪个市场,什么细分领域,都不可能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总要出现调整期、拐点期。工程机械行业也一样。不仅是国内,欧美市场也出现了和中国一样的波动、放缓甚至下滑。这是一场全球性的调整变速。
目前看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出现的变化,尤其是减速,尚在预料和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企业要做的就是夯实产品、技术实力;从过去的高增长中彻底走出来,扭转并创新营销模式,完善产业链体系,稳健持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实目前这场全球性的减速,反而促使我们能够更理性地去挤水份、调结构、抓创新,更理性地去思考未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从战略层面谋划转型、谋划调整、谋划未来。
实际上,徐工已然历经了一轮轮行业峰谷轮回的残酷磨砺,这让徐工练就了御严寒、抗病毒的免疫力;正是这种愈是困难、愈能逆势突破,并在艰难中历炼成钢的实力底气积淀,使徐工以勇气坚韧铸就了独特奋斗精神。
CCM:这段时期的市场波动和低落,会对工程机械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王民:全球以及中国经济产业调整,势必会在行业内引发又一轮洗牌,有的企业难免退出,有的企业会继续提升产业地位。世界工程机械行业格局也会因此发生调整。
尤其当中外企业实力愈来愈趋于接近,国外主要企业则愈来愈将中国一线企业列为其在全球的主要竞争者,如他们在中国的营销策略正变得激进,其本地化的技术路线则与中国企业努力地迈向高端逆向而行,其中端化的本地化产品和中端化的适应性技术正大行其道,这些都是产业竞争最新的变化趋势。过去我们说“狼来了”实际上没有真正来,而当下国外强手这种在中国打“价格战”的高压态势才表明,真的是“狼来了”。
CCM: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以及企业,未来的机遇在哪里?发展的重心又应该是什么?
王民: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我们坐拥巨大的本土市场。在努力开拓海外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更扎实、更脚踏实地地巩固本土优势。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够最终在全球获得成功。
徐工的发展重心则始终是产品技术和纵横一体化的产业深耕,就是创新上的“珠峰登顶”和向着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的坚实进发。行业颓势倒逼企业过紧日子,但决不是让企业去收缩研发;产业调整期正是创新投入的黄金期,今天主攻高端的每一分真金白银,所回报的则是明天乃至激烈角逐之下决战市场、决胜客户的关键。
前不久,徐工在一次公开、公正、公平的起重装备招投标中拿下的国内产业有史以来之最大订单,就是“凭产品实力和技术实力说话”的最佳写照。最近徐工1250吨履带起重机出口印度尼西亚,国产最大吨位12吨装载机、全球最高米数百米级登高平台消防车出口非洲,以及4000吨履带起重机数次出征中国石化(600028,股吧)等领域极限吊装工程,都是至臻至善满足客户高难度施工技术需求的最新案例。
CCM:市场低潮时,企业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徐工会做出什么调整改变?
王民:企业要忍住孤独,耐住寂寞,顶住压力,挺住脚步,做好最基本的产品、技术、制造以及产业链搭建上的调整优化和优势再造。这是徐工一直坚持的最简单、最朴实的原则。
15年前,我和这任班子接手徐工时,我们面临着与今天类似的市场环境,但通过“七项专项治理”重新凝聚了精气神,通过债转股、“三定”和大刀阔斧的改制剥离等等,曾实现了改革脱困的一轮凤凰涅磐;实际最关键只有一条,就是归核化,即坚守、深耕和做强工程机械主业。
实际上,我们今天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徐工决意推进的“淬火”式的战略转型,在聚焦质量效益、效率务实、产品技术“三个更加注重”,在聚焦防控风险、健康指标、队伍建设“三件大事”及企业运营上的“三大扭转”,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常态下的新调整、新思维、新办法;也是希望以高热急转低冷的“淬火”锻造,实现徐工新一轮的凤凰涅磐。
CCM: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上一个十年发展,我们该反思什么?
王民:一些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有时候“快”不一定就好。跑得越快包袱越重,后面的发展反而会受到制约。另外,机遇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要持续经营好企业,必须能够敏锐地识别、捕捉机遇。
值得一提的还有,上个十年,我们的改革改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战略困局,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当下及未来的国企改革一定要看得准,要走得快,不能再走瞻前顾后、贻误时机的弯路。此后徐工直至基本整体上市才打开战略困局。我们也希望这一轮的国企改革能为徐工的“淬火”转型和“珠峰登顶”提供新的持续性动力。
CCM:对于企业发展,您提出要“专注工程机械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会不会让徐工失去某些机会?对此,您怎么看?
王民:徐工未来会长期围绕工程机械板块“打转”;在这个看似有限的行业里面进行无限发掘拓展。在这里,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做的产品太多了,做100年都做不完。看看国外主要企业,就算已经做到全球工程机械数一数二,它们依然在一直深入拓展,在不断进入新的细分领域,开发新的业务模式,在产品、制造、管理上进行新的尝试。
CCM:您怎样看待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徐工未来整合、收购的落点是哪里?
王民:徐工是个开放的企业,我们希望和所有参与者一起竞争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我们的业务板块虽然众多,但是还有很大的补全空间,比如推土机产品和一些专用设备等。
徐工在德国、巴西、美国等进行并购整合、绿地建厂及研发布局,改变了我们的海外市场半径、细分产业实力和全球研发协同能力。今后徐工的全球化布局还将提速,徐工研发的海外当地化产品也会加快推进到国际各区域市场。徐工还在与国内外、产业上下游的战略伙伴拓展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希望不断整合全球顶级的产业资源,在开拓全球市场进程中,真正让全球产业资源“为我所用、补我所短、扬我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