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归来话旅行——人类为什么喜欢旅行?

2021-05-10 07:40:40 和讯网 

  为什么旅行?

  这不是问题。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事实上,这不是为什么。对于为什么的终极追问,中国人始终差了一步,就像中国男足,临门一脚,总是疲软。

  旅行,为什么?

  文艺系的人回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于是,旅行之路上,满是无病呻吟和如花的浪漫。放眼朋友圈,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艘永远到不了终点的豪华游船。文艺系的少男少女,人人手里紧握着一张沾满汗水的旧船票。

  曾经,一个以旅行为己任的人,信誓旦旦地说:书上得来的知识,都是二手的,都是靠不住的。她要用自己的双脚,去验证。对于这种大无畏的无知,你也只能付之一笑。绝大多数的地方,是双脚走不到的。每个人靠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知识,微乎其微。

  尤其是,要是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头脑和虔诚的心,即使走得再远,也不过是一头转圈拉磨的驴子,重复而已。或者,去日本,买了一个马桶盖和电饭锅。

  比如郑和,七下西洋。在15世纪,没有人比郑和走得更远了,而且,郑和还不是一个人去旅行,而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但是,郑和的大旅行为明朝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张彬村先生指出:“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发现新航路——他的船队所航行的路线和所到达的地方,是宋朝和元朝时代的华人已经熟悉的旧航路和旧港埠,不是新航路和新世界——也没有带来新市场,没有促进生产与消费,没有给人类提升物质方面的福祉。如果郑和下西洋有甚么新意,那大概就是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

  比较而言,玄奘的旅行,成果就丰富得多。不仅从佛教圣地,取回了东土大唐渴求的佛教真经,还加深了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而且,以玄奘取经为原型,诞生了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科幻小说《西游记》,极大地丰富了历代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高僧玄奘,从西域取回了营养中国人心田的精神食量,其价值,和从香港过关,往内地带婴幼儿奶粉的水客,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物质的;一个在古代,一个在当代;一个难度比较大,需要跨过千山万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另一个要容易得多,只需要应付一下海关。

  不过,也许带奶粉,才更符合旅行的本意。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经济动机;在找到社会现象的经济动机之前,所有社会问题的答案,都不能算是终极答案。

  人类的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爱好,从来不是为了“诗和远方”那么浪漫,而是为了寻找下一块水草丰美的宜居之地。早在几万年以前,人类的足迹,就已经遍布欧亚大陆。今年3月,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还宣称:他们在加拿大西部外海一座岛屿上,发现约1万3000年前的人类脚印,成为北美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足迹。

  早期人类的生活,无外乎采集和狩猎。为此,不断迁徙就成为早期先民的常态。某地的树叶和果实,采光了,就要寻找下一个采集点。要是不走,不换地方,就要饿肚子,甚至,生存也成问题。只有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定居和春种秋收,才成为农民的主旋律。可是,毕竟农业社会要晚得多,最多不过一万年的时间,采集、狩猎,包括游牧生产的历史,更长,有十万年之久。于是,在人类的基因中,就深深地刻下了“走为上”的记忆——最好的果实和家园,一定在远方。

  不要因为我们走了很远,就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出发的。还是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的《橄榄树》,写得靠谱: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那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不只是好看,还可以榨油。换言之,旅行绝不止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要是你走了一大圈,发现全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你这边风景独好,那我要好心奉劝你,好好在家呆着,何苦去他人的国度受苦呢!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