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学术书店,它有“天堂”的模样

2021-05-14 07:35:26 北京开卷 微信号 

我很喜欢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第一次听到这话时,我就在心里暗自琢磨:为什么天堂是图书馆,而不能是书店?

后来游历了一些图书馆和书店后,我开始发自内心地认同博尔赫斯这句话,原因就在于图书馆一般不承担书籍交易的商业功能,在基因上的确更容易接近超越现实的天堂。

但也有一些书店在特殊之列,它们很好地捏准了空间在文化性和商业性上的平衡。本文要说的坐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地带的学术书店,就是这类书店的一个优秀代表。

远看图

近看图

只不过,学术书店属于优秀中低调谦逊的那一类,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赶到书店门口匆匆打个游客卡、发个朋友圈,那它的“颜值”多半会让你失望。学术书店之所以成为赫尔辛基地标性建筑,靠的是它“有趣的灵魂”。

外表不起眼、淹没在街道里的学术书店

“灵魂有趣”的学术书店

01?哪有灵感之作,厚积薄发罢了

在了解学术书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手设计了它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这是一个在建筑设计领域人尽皆知的名字,这个名字背后是一位在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实践中都成就卓著的设计大师。

阿尔瓦·阿尔托

阿尔托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他的作品在现代主义的地域性和人情化方面独辟蹊径,绝对是建筑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而于建筑之外,他的横溢才情又旁及家具、布料、玻璃器皿,以及雕塑和绘画,这里面的哪一个门类单拿出来都是一门大学问,但是阿尔托用他极具包容的设计视野在这旁人看来无法兼顾的设计门类之间,自然成一派地游走着。

用今天的流行词汇来说,阿尔托这个“斜杠青年”真是斜杠到了在建筑界“独孤求败”的地步。但是阿尔托显然是理智的,在他自己看来,他并不是一位艺术家,他十分自觉地把自己涉足的众多设计门类看成是“主干为建筑的大树上的分支”。从阿尔托这个比喻联想开去,我看到了这位现代建筑大师一生事业的“枝繁叶茂”。

阿尔托生前工作室

阿尔托生前工作台

阿尔托设计的芬兰音乐厅

阿尔托设计的阿尔瓦·阿尔托博物馆

或许是为了给书店增添更多的阿尔托印记,以表达对大师的珍视,学术书店还为对阿尔托感兴趣的朋友们准备了许多讲述阿尔托生平事迹的书籍。

在了解阿尔托和学术书店背后的故事后,我忍不住心里感慨:哪有什么灵感之作,一切看似天才的杰作都只是厚积薄发罢了。试问,没有大量做统合设计的经验积累,学术书店又怎会从天而降?

02?左手商业,右手文化,境界圆融

要说书店,世界各个城市,大到纽约、巴黎、东京,小到名字陌生的小城,哪里都有。但是像赫尔辛基这样,把书店做成了一个世界各地游客带着“朝圣”心境慕名而去的地标,是罕见的,甚至有点前没啥古人、后难有来者的意思。

其实,辟一处纯卖书的地方,或者用文艺小众的调调搞一个前卫的艺术空间,都是不难的。真正难的,真正让学术书店成为学术书店的,是它的圆融,是它左手搂着商业,右手又不忘抱着文化。

学术书店共三层,中间挑高中庭直至顶层,因此当你置身书店中,真的能够体验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久违了的“眼观八方”感。从另一个成本经济的角度看,与一般书店将书架挤得满满当当的书店相比,这种宏观上的空间运用,本身就代表着学术书店并没有刻意精打细算。

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学术书店骨子里不务实,因为至少书店里有为顾客准备了香浓咖啡、美味甜点的阿尔托咖啡馆,就让这一点站不住脚。

书店内以乳白色大理石为主,做贴面和圆柱支撑。我认为这一点对于学术书店文化气息的营造至关重要,因为对于建筑的室内空间来说,目之所及马上能看到的材质和色彩直接导致观看者的心境变化。

在这里,大理石的温润质地,与书店所蕴含的文化柔软性和知识厚重感其实形成了一种互为烘托的关系;而乳白色的视觉色彩,又投射着来到书店的人们内心对素雅沉静的需求。

从上面所提学术书店对空间的运用和设计,以及很契合访客心理需求的材质、色彩选择,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学术书店在商业性和文化性上的“双向努力”。而隐藏在这用心设计背后的,则是阿尔托设计理念和处世态度的圆融。

03阳光穿透“天窗”,书店照亮迷茫

只要我们愿意发现、善于发现,我们就会认同每一座建筑都有它的“神来之笔”。这个“神来之笔”用在人身上,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这个人的最大优点;而用在建筑上,我们则可以认为它是这座建筑的设计之魂所在。

“天窗”就是学术书店的设计之魂所在。室内天花板上用白色大理石点缀的“天窗”,为书店空间引入不规则的自然光线,带来明亮的阳光。别样的美感也正发生在这个光线穿越“天窗”的瞬间。

“天窗”的实质其实是一个分成三层的钻石型光锥,向上突出两层,向下伸入一层,每层均由6片方向各异的玻璃拼合而成。经过各个方向复杂的反射,最终投射进室内的光线,因为这种特殊的物理设计给室内带去均匀的光效。

除此之外,处在这个高纬度城市的地域范围内,“天窗”还起到了防止积雪和维持室内温度的实际作用。

不过,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罕见的“天窗”时,最冲击我的并不是“天窗”本身的这些实际作用,而是它所引发的“文学性想象”。从远处整体观看学术书店,这个钻石型光锥似乎是一次从天而降、意外插入建筑顶部的“流星事故”。

但作为设计者刻意为之的确定性设计,背后的寓意也不难揣测:书店内本来光线微弱,是“天窗”为它带来阳光,让它不再晦暗。书店对于我们的世界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是精神世界的光明借以到达晦暗现实世界的重要通道,有了它,我们的世界才多了一缕精神之光。

学术书店因为“天窗”这个大手笔而与众不同,但它还有许多容易被忽略的小手笔,比如门把手、咖啡厅吊灯、座椅等设计,也彰显着阿尔托的设计风格。放眼世界建筑历史,在建筑设计之余,同时为这座建筑做内部小物件设计的独特“作业习惯”,也让人倍感新奇。

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来到芬兰的赫尔辛基,这座由1976年逝世的阿尔托设计的、于1969年开业的学术书店,几乎成为人们消费和“朝圣”之地。我常常由此想到:或许,这就是一个伟大建筑师精神生命的最好延续方式;或许,这更是书店理应作为文化、商业结合的建筑的最生动演绎。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赫尔辛基学术书店也有“天堂”的样子。

专栏作者介绍

郭驽,AUD Design Consulting Inc.创始人及设计总裁。?

郭驽先生为当代知名建筑师,曾主持或参与多项重量级文化及观演类公共建筑设计,如获得美国建筑师联合会奖的北京天文馆新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洛杉矶中城的标志性建筑的LA LIVE! ,重庆湖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辽宁出版集团锦州北方新生活书城、广西大学漓江书院,深圳书城中心城改造等。在商业建筑领域,郭驽先生主持设计了华润重庆万象城一期及二期、青岛万象城一期及二期,上海自贸区森兰东靖路TOD等重量级城市综合体项目。?

郭驽先生于2006年参与创办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津大学建筑硕士跨文化设计课程(UCLA-TJU Cross-Culture Design Studio),任课程导师。又曾获邀担任艾奥瓦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建筑学院设计课程评委,并于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发表学术演讲。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