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减源增汇”“加减法” 城市副中心以较低能源增速支撑快速发展

2021-05-31 10:44:30 和讯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突出源头控制、系统控制,狠抓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减污降碳,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3亿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15年的0.43吨标煤下降至2019年的0.29吨标煤,累计降幅33%,能耗强度低于全国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由2015年的604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544万吨,碳排放强度也由2015年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量0.88吨下降至2019年的0.51吨,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水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3.25吨,相较于全市、全国和发达国家均处于较低水平(北京市为5.56吨,全国为6.47吨,美国为15.11吨,欧盟为6.5吨,日本为8.98吨)。总体上,城市副中心以较低的能源增速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成绩:能源结构基本清洁化

城市副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节能减排领域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能源结构优化转型方面,通过“煤改电”“煤改气”,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无煤化”。目前能源消费主要以电力、天然气、成品油为主,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以2019年为例,电力消费占比37%,天然气消费占比28.4%,成品油消费占比20.3%。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10%,部分使用散煤(供热)占比0.2%,城市副中心能源结构基本实现清洁化。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底色”。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已累计引进高精尖产业项目48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030家。绿色金融也成绩喜人,北京绿色交易所实现入驻,中美绿色基金、北创绿色低碳科技基金、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获批设立,中国碳金融集团(碳银行)加快筹备组建。同时,结合“疏整促”专项行动,累计疏解68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全面清理整治1443家“散乱污”企业,助力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也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已累计实施绿色建筑项目69个。行政办公区建成全球单批次最大规模地热“两能”利用系统,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城市绿心地源热泵设备投用,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1.7个绿心固碳量。全国能源行业首个近零能耗建设项目——副中心智慧能源(600869,股吧)服务保障中心基本完工,建筑综合能耗降低超过70%。同时,累计完成25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节能改造。绿色交通方面,累计淘汰柴油公交车751辆,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占比71%,区域出租车全部实现电动化,累计实施207公里慢行系统建设。

为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副中心累计实施绿化25万亩,建成万亩以上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8个,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4.5%,年吸收二氧化碳约40万吨;开展水系治理和生态修复,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河流、湿地、土壤的固碳作用有效发挥,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持续提升。

未来:实施近零碳示范行动

城市副中心将以“减源增汇”为主线,推动尽快碳达峰并同步转向碳中和,加快制定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碳中和行动计划,率先在城市副中心形成减碳的生动实践。

进一步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结构,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优化和提升电力、光伏、地热等能源占比。

出台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意见,全面落实绿色施工指导意见。所有新建建筑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在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结合老城双修,“十四五”末完成全区27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同步推动低能耗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的示范建设。

着力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十四五”末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也是绿色产业落地的约束条件,城市副中心将明确能耗、碳排放、水耗等方面项目准入条件,建立并更新碳排放“双控”预警、限制、禁止清单。

城市副中心还将创新绿色共享的碳汇体系,健全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碳排放配额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绿色交易所带动作用,推进全国自愿减排碳交易中心建设。持续提升林木碳汇能力和森林覆盖率。

加快实施供热系统、公共建筑和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机动车“油换电”、外购绿电、热泵和光伏应用等“无悔选择”措施,率先在氢能利用、超低能耗建筑、储能设施建设等领域先行先试。

实施近零碳示范行动,在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区域,与综合能源头部企业深度对接合作,探索推进近零碳甚至零碳排放楼宇、园区、社区、企业、单位等项目建设。

协同:与廊坊北三县跨区域减碳

区域协同合作,是达成绿色减排成效的关键环节。据介绍,城市副中心将进一步深化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强化绿色能源协同,合理推进跨区域减碳逐步替代。其中,将探索固废资源共享,共同研究生活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大数据系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互认互用;共建生态示范工程,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两河之间规划大尺度生态绿洲,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共同打造潮白河、北运河、鲍丘河等主要水系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