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再到庚子年,中国又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1-06-03 11:03:00 和讯网 

  【前言】

  近代以来的中国史,是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

  历史学家唐德刚用“历史的三峡”来解释近代中国从帝制到民治这一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大转型中蕴含着数不清的变化,十年一变,连变二十变,“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

  且不论这一理论框架的解释力,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变化”的确是近代中国史的核心关键词。

  从1840年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到“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在激烈震荡中度过了180年。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习惯寻找社会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并冠以周期之名。对中国人来说,天干地支,六十载一甲子,这是最显性的周期。

  仿佛是某种巧合,180多年的近代史也按三甲子被分割为不同的周期。从曾经的GDP世界第一到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对中国人而言,三甲子的近代史是由一甲子步步沉沦的历史,一甲子奋力抗争的历史和一甲子作为现代国家上下求索的历史构成的。

  1840年,1900年,1960年,2020年,每一个新的周期都以庚子年开启。大变之年,起始之年,庚子年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区域发展模式抑或某种时代精神总会成为之后岁月里的精神火种。它是预言,也是序章。

  1840年后的农历庚子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开启了晚清名臣李鸿章口中“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三千年未有”,变在文明轮替。

  英国远征舰队在广东九龙的炮响和其后在南京下关江面拟定的条约,某种程度可以视作是对47年前的一桩公案的历史回响。1793年,英国使臣来华觐见乾隆帝要求贸易通商,却被乾隆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拒绝。

  几十年后,英国人以坚船利炮强硬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工业文明主导的新兴国家迫不及待带着成果向农业文明下的老牌帝国露出了獠牙。

  新兴的工业体系支撑着英国战舰在中国的内河溯流而上,中国人的炮弹无法击沉铁甲蒸汽战舰,中国人的防御堡垒也无法抵抗英军更远射程的利炮。古老的帝国自此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和闭关锁国的状态。农业文明时期有着恢宏历史的中国由此将制造业第一的宝座让渡给了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

  对中国而言,此后是国运不断探底的60年。国家主权步步沦丧,中国的国门一一洞开,通商口岸在一甲子里激增至10倍。列强凭陵,等到衰朽的帝国终于在与此前的追随者日本的战争中也落败,新一轮的瓜分狂潮降临了。

  1900年,庚子再临。

  此次大变,变在国运触底,中国的知识精英主动投身工业文明浪潮。

  这一年对中国而言几乎是近代以来国族命运最危险的时刻。3000年的沉疴叠加60年积弊,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时,京师团练仅1500人,半是老弱残兵。某种程度这是当时中国国力的印证——帝国已弃兵卸甲,日暮西山。

  但1900年里也隐藏着生机。此前的几个月里,在南通的乡间农田里,新建的纱厂纺轮已经转动了起来。晚清状元张謇走出书斋,抛弃了官员的顶戴,躬身入局,期望以地方自治和实业发展来拯救国家危亡。

  张謇创办的大生棉纺纱厂,取名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知识分子的底色犹在,但工业实业家的自觉已生。这是新时代开启的预言,作为从旧土壤里生出的新人物,张謇奠定了此后的中国工业化的基底——独立自主之路,不甘沉沦之心。

  南通毗邻长三角,到上海三百里,一个离从海上而来的工业文明不近不远的距离。中国人既能接触外部世界,又得以形成相对封闭、不被外国资本侵扰的区域环境。从当时的现实境况来看,大生是近代民族资本与列强悍战后为数不多的幸存品,它虽为工业文明之产物,某种程度上却又是顽强的小农经济的表征。它的命运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大多数参与者一样,在山河破碎、国家主权沦丧的时代悲歌中走向终局。

  张謇和此后的民族实业家们的行为,一言以蔽之,属主权沦丧背景下的个体奋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中饱含的救亡不屈之心,鼓舞了此后百年无数国人踏上自主发展工业之路。而他们命运中的悲剧性,又让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在此后60年,如同紧箍咒般时刻萦绕在中国大地上。

  时间进入1960,又到庚子年。

  经过一甲子的奋斗,中国人终于建立起了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独立自主和工业化成为不可偏废的两大主题。这是对此前60年的继承和回应。当年春天在东北松辽盆地上开始的大庆油田开发,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独立自主发展工业这一时代主题。

  外部世界环境凶险,美苏争霸两强鼎立的格局已现,在起点极低的情况下,不依附战略使得中国的工业化重启既遭遇西方封锁,也面临苏联撤资撤援的困境。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在自己的国土上开发大油田,既有利于摆脱对外部的石油依赖,维护国家安全,又能为国内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庆开发势在必行,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大庆的发展因而展现了巨大的复杂性。改变产业和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与计划指令的高效,最终渲变为对个体的忽视和对其他产业的压抑,此后60年,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都是对这些特性的扬弃。

  发展工业的执着毋庸多言。在一片了无人烟的荒原上用20年让一座石油城拔地而起,大庆充分展示了从边缘地带跻身生产力中心所必须历经的苦难与激情。正是在强烈的使命感驱动下,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工业的奠基者们创造了连续27年年产5000万吨的开发奇迹。从此,不甘沉沦,不屈从天然地理禀赋,以满腔热望改变命运的信念,出现在每一个创新创变的人身上,它是这一甲子中国区域工业进程中共同的母题。

  而对计划经济的态度转变,则攸关中国经济体制变化与发展模式更迭。

  “工业学大庆”是20世纪60年代的风潮。在时局推动下,以国防和国家安全为考量的区域工业化浪潮应时而兴。中国的西南内陆腹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十堰等都借鉴学习大庆建设经验。自上而下的国防工业化安排平衡了国土上的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这是保卫独立自主发展路线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独有的现象。

  但随着时间发展,计划指令性经济的弊端也愈加鲜明。到20世纪70年代末,僵化的体制和低下的效率让国民经济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对大庆模式所代表的计划经济的扬弃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生活的重心。

  在东南沿海,在长三角的温州农村和珠三角宝安出海口的滩涂上,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萌生。温州的崛起显示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效率,浙东的农民在国有经济最薄弱的区域,充分发挥了家庭个体经济的灵活性,成功实现了区域发展的逆袭。

  而深圳特区则是渐进式改革的典范。随着国际形势缓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重新打开的国门和毗邻香港各一区位因素,让引进外部资源成为可能。落后的乡村由此一跃成了经济发展的重镇,东南沿海重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走上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路线。凭借国内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敢干敢拼的创变精神和世界制造业从“东亚四小龙”向外转移的历史机遇,中国制造实现了狂飙猛进式跃升。到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这是独立自主发展路线和坚定而长期的工业化战略共同达成的胜利。在此之前,中国发展秉承独立自主路线,对外不乏借鉴学习,处于学习工业化阶段;2010年之后,中国发展越来越倚重内生动能,在一些领域已开始输出中国经验。

  本土创新浪潮以全世界都难以忽视的方式闪耀登场,突出的案例有互联网平台型经济、依托庞大国内市场而诞生的新消费品牌和新商业模式。这些新生事物并非空中楼阁,它们的根系深扎在中国经济数十年积累的成果里,基于特定环境快速成长,也各自面临挑战。

  2020年,又到庚子,中国又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次庚子,变在国际力量对比格局,中国发展动力转轨。

  新冠疫情和几年前开启的中美贸易摩擦,让国际局势中的不确定性大增。中美国力差距缩小,守成大国对体系中的潜在挑战者敌意加剧,中美双方在贸易和外交领域的频繁摩擦使得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此前40年有极大差异。中国深度参与的全球产业分工链条因此面临断裂风险,高出口和外向型经济拉动的增长也可能难以为继。

  正是在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之际,中国提出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产业分布、城市格局洗牌在即,从出口、内需和基础设施投资层面的生产力分布将开启新一轮板块运动。

  创变者们并未止步,他们的视线与布局早已超出了狭隘的行政区域范畴。

  以更积极地姿态参与国际合作,新的洲际联通基础设施如中欧班列有望从陆地上实现与欧洲的高效贯通,中欧投资协定签署,这都是新格局下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表现。中欧班列这一新兴洲际通道,还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基础设施出海,用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来链接海洋贸易难以企及的世界心脏,从而输出工业发展和文明,重塑地理。

  大内需时代开启。由于具备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中国此前在工业发展比较优势上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渐消,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基于内需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枢纽级制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从内需中挖掘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动能,产城竞合模式也超越了原有的地理区位竞争范畴,谁有能力更好地构建与国内消费人群和产业链条之间的联系,谁就站在了城市竞合更有利的位置上。

  对国内大循环的强调,也在呼唤对内开放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从区域均衡发展层面看,内陆腹地的广袤空间迎来了发展契机。产业园区这一为中国工业化的方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既呼唤更为专业的运营者,也日益成为城市产业竞争的重要基础设施。

  回顾180年的现代化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沉沦到复兴之路,其中隐藏着不可忽视的三重因子——独立自主之路,区域经济模式多样性,不甘沉沦之心。

  ——独立自主之路,确保了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在国家工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层面,拥有长期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

  ——区域经济模式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的崛起是多地驱动式的崛起,此起彼伏,如同满天星斗。中国经济的活力并不由单一地域、单一要素左右。它意味着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得以发挥,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中国因而成为新经济绝佳的试炼场。在充分的试错空间里,工业化进程、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能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由此,中国经济得以实现接力式的长期稳定增长。

  ——而这种区域经济满天星斗、百花齐放的格局之所以得以形成,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有从张謇开始的不同时期的创变者们对国家命运的强烈使命感,在一腔热血和一颗不甘沉沦之心的驱动下,才有众多的生产力边缘地带摆脱区位发展劣势,让区域崛起从可能性、偶然性,成为现实必然性的可歌可泣故事。

  时间维度的工业化推进,空间层面的区域发展创新和个体创变者不甘沉沦、永不屈服的灵魂,这就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盘。正是有了这一中国基本盘,区域创新风起云涌,各领当时风骚,中国实现了强劲而稳定的长期增长,摆脱了落后与贫穷,一步步走向复兴。

  本书的主题就围绕中国基本盘的三重因子展开,按照时间和空间维度相叠加的区域工业化模式创变演进谋篇。主体分为五大章节,分别论述了近代民族资本在夹缝里的艰难腾挪,计划经济时期创造的工业奇迹,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以互联网平台经济、新国货浪潮等新商业现象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力,新发展格局下超越地理的新变量等主题。

  全书共收录了11种地理或超越地理层面的区域生产力演进模式,包括:张謇在南通的工业化实践,计划经济时期大庆模式的辉煌与局限,三线建设样本攀枝花钢铁与从计划往市场转轨的上海宝钢在建设模式上的异同,温州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后来的困境,中国最伟大的城市深圳和最强的代工巨头富士康如何实现共同升级互相成就,过去10年间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反思,互联网资本贪婪短视特质对制造业小镇王庆坨的冲击,新国货浪潮崛起背后的中国制造升级之路,循环格局变更背景下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代表洲际联通设施中欧班列所承载的雄心和它面临的考验,中国制造业大升级之际产城竞合模式的变革,被视作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园区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等等。

  这11个案例虽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但始终离不开对5种关系的思考——中国与世界,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边缘与中心,独立与依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避无可避的主题,案例的价值和典型意义也正是在不同的参考坐标里反复被审视而得以确认。

  通过分析和总结经济空间演变轨迹里的典型模式,探寻工业化进程里的历史现场,我们期望逼近那些在历史大模型中将某种模式由可能性变为必然性的惊险瞬间。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除了是工业化城市化在不同地理空间演进的历史,更是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史。它并非被动承受的产物,而是中国精英分子主动求索的成果。

  因而,本书中所有的模式的本质都是以脚下的土地为试验场的中国创新创变者的故事。

  谨以此书,致敬中国的创新创变者和守护中国创新的人。

2020又到庚子年,中国将再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基本信息】

  作者:何丹 徐鑫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策划方: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版次:2021年6月第1版

  印次:2021年6月第1次印刷

  页数:298页

  定价:63.00元

  字数:175千

  中图分类号:Ⅰ. ①中… Ⅱ. ①何… ②徐… Ⅲ. ①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Ⅳ. ①F124

  开本:32开

  ISBN:978-7-308-21238-0

  包装:精装双封

  【名人推荐】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中心主任

  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基本盘正在双循环发展中努力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本书跨越时间和跨越地理空间,分析中国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企业对创新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以及中国经济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创举,为中国经济探索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任泽平 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何解释“中国模式”、讲好“中国故事”,其理论价值堪称发展经济学的皇冠,其现实意义则是照亮无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灯塔。这本书生动展示了历史画卷,更启迪未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释放亿万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活力!

  刘全伟 中德制造业大学执行校长 前华为海外片区副总裁、国家总经理

  经过几代人砥砺奋进的工业布局,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在当前我们高端制造技术面临“卡脖”压制的关键时刻,中国制造基本盘的稳定和突破,将会是当代中国制造企业家群体的共同荣耀。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工业史,正是一部中国人不断突围、敢于闯与创、寻找发展新空间的历史。伴随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内需的启动是大概率事件,国内消费势必复苏。抓住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消费需求,企业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到发展空间。本书对企业的创变创新,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蒋斌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今天的长三角区域,已经从传统商业迈向了泛商业、大商业的范畴,这一趋势呼应和接轨国际市场对商业的定义,也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真实面貌与发展模式。通过本书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创新力的勃勃生机。

  【内容简介】

  中国基本盘出版工程第一季《中国基本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正当其时。新一轮的产业分布、城市格局洗牌运动已经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哪?谁能抓住新一轮增长的风口?这是每个个体都关注的时代命题。

  本书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的经典模式,探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如何推动大国复兴,在新发展格局下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到世界制造强国之路如何演进等命题,包括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反思,中国制造升级之路,产城竞合模式的变革,等等。这些始终离不开对五种关系的思考——中国与世界,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边缘与中心,独立与依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里避无可避的主题。

  时间维度的工业化演进,空间层面的区域模式创新和个体创变者不甘沉沦、永不屈服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盘。

  第二季《中国基本盘:未来工厂》(待出版)面向中国领先的智能化企业, 见证和记录中国制造业数智化大浪潮。

  【作者简介】

  何丹

  商业史学者、出版人。策划“标杆100”中国著名企业书系,编著有“企业变革三部曲”——《新制造时代》《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改革方法论》,以及《极简企业史》《大国出行》等多部图书,专注转型史研究。

  徐鑫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曾供职于《财经天下周刊》、以太资本、《广州日报》,专注产业、财经及时政领域研究,曾获广东新闻奖及广州新闻奖。已出版图书《网红经济学》。

  策划出版

  蓝狮子·企业研究院

  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是智库型的财经出版机构,致力于发掘和培育中国本土财经出版资源,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财经思想。至今已出版数百部公司发展史、公司案例研究、企业品牌故事和企业家管理思想的图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夹缝里的生存

  01 向南通学习什么:中国独立探索工业化道路样本

  状元办厂:瓜分危机下知识分子自救

  开拓者的艰辛:先天不足与后天压抑

  南通模式:工农互补与县域发展的先声

  第二章 计划的胜利

  02 荒地起油城:大庆精神和所改变的国运

  石油关乎国运

  苦难与激情:意志力的奇迹

  政企合一:一切服从于生产

  大庆的遗产和资源型城市的前路

  03 铸钢为城:攀枝花和上海的两种路径

  攀西的钢铁奇迹:三线建设的模板如何炼成

  宝钢样本: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改革的演进

  第三章 伟大的改革

  04 “代工之王”与特区:深圳的制造业升级之路

  一个商人的企图心和一座新城市

  成为”iphone之城”后的新增长点

  深圳进化背后的中国崛起

  05 温州的奇迹与困境:草根式崛起和产业空心化反思

  “温州模式”的崛起之路

  遭遇困境:利润“薄如刀片”

  如何超越“温州模式”

  新形势下反思与前行

  第四章 中国创新力

  06 南山余杭启示录: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外部效应

  数字巨头在中国诞生的土壤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基础设施与数字霸权

  数据治理的困境及迷思

  07 王庆坨小镇的轮回:从互联网资本吹向制造业的飓风

  “流动的长城”

  “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往事

  共享单车带来的短暂春天

  当新科技的“野蛮人”来敲门

  08 新国货浪潮:供应链和10亿消费者

  难以忽视的本土力量

  “学会工业化”

  中产崛起与消费升级

  决战性价比市场

  第五章 超越地理

  09 从运河到中欧班列:重塑地理的基础设施和供应网络

  大运河:封闭农耕文明的王朝生命线

  中欧班列:超越政治和战争的新可能

  流通格局变迁下的超级基础设施

  10 ZHI造城市:国内大循环与区域竞合新时代

  国际大循环战略下的生产力布局

  制造,“质”造,“智”造

  城市竞合大洗牌

  11 进击的园区:产城竞争的基础设施

  园区40年:政府主导的改革试验田

  崛起的民资园区

  园区在海外:输出中国的工业化经验

  后记

  参考文献 

  书摘:

    难以忽视的本土力量

  也许没有人会料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是以谷歌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开始的。

  2010年3月23日,谷歌将服务器移至中国香港,正式退出中国内地市场。这一事件被立场不同的人士以迥异的方向解读,时至今日,谈及它依然可能会引起口水战。但如果仅从竞争角度看,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前,国际巨头谷歌在华占据的市场份额已远远落后于更贴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百度。

  这一场景仿佛是对未来10年中国社会商业生态、社会思潮和经济发展动力的奇妙隐喻——本土品牌的崛起,开启新一轮国货风潮。对国际巨头而言,从此它们要与中国同行展开贴身肉搏。当二者狭路相逢时,更符合中国消费场景和用户习惯的产品更能赢得用户和消费者的青睐。

  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国际巨头的困境

  零售场上的大变局是从巨头百思买的败退开始的。2011年2月22日,百思买决定关闭在华的9家门店。这是一家在北美地区以创新与服务消费者著称的企业,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时,它实现了逆市上扬,创下业绩新高。但在中国,它难以续写神话,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剧烈变化让它水土不服,晕头转向。

  百思买之后,传来坏消息的还有家乐福和万得城。2012年后,家乐福中国的业绩和利润开始出现双下滑;2013年3月11日,欧洲消费电子零售业巨头万得城正式关闭其在上海的7家门店。

  随着时间推移,名单变得越来越长。英国乐购、德国麦德龙、韩国易买得,百货巨头美国梅西百货、英国玛莎百货、马来西亚百盛百货、韩国乐天百货,以及一大批国际快时尚品牌,诸如NewLook、TOPSHOP、Forever21、GAP、C&A等,或是业绩不善,或是增长停滞,只得裁员或闭店,最终退出中国,这些踌躇满志、试图征服中国的海外大牌们,仿佛争相感染了名为衰退的传染病。

  最有标志意义的可能是宝洁的境遇。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很长时间里它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日化市场的头把交椅,甚至一度成为日化行业的代名词。但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后,宝洁也遭遇了“中年危机”。2012年,宝洁的营收在达到800亿美元之后开始陷入增长停滞乃至倒退状态。裁员、换帅等动作不止,但也并没有止住它的颓势。

  从细分市场份额来看,家化巨头在中国地区的节节败退有迹可循。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2009—2014年,在中国美容美发和个人护理市场,宝洁的市场份额从15.2%逐年下降,跌至12.7%;在中国居家护理市场,2010—2015年,宝洁的市场份额从7.3%一路跌至6.6%。

  2015年上任的宝洁公司CEO大卫·泰勒曾哀叹,中国作为宝洁的第二大市场,没有一个核心品类在增加用户,甚至大部分市场份额还在下跌。

  跨国品牌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也佐证了它们的颓势。外企人力资源机构万宝盛华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外企就业景气指数从2010年开始不断下降。2010年第四季度时,外企的雇佣前景指数是50%以上,到2018年第一季度时,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9%。

  观察者们认为,巨头们遭遇迎头一棒,原因在于中国零售业更迭变化的速度已超过外资零售巨头的想象,它们缺乏比本土企业更灵敏的嗅觉,自然难以摸准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偏好,赢得战争。

  本土品牌热潮

  与跨国公司在华业绩不佳形成对比的是,本土消费品牌的亮眼表现让人难以忽视。其中,从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城市崛起了一批消费品牌——名创优品、完美日记、橘朵、稚优泉、花西子……它们在中国消费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现象级的国货热潮。

  以名创优品为例,它的主打类目是日用小商品,包括生活家居、电子电器、纺织品等。店内7天上新,店内SKU(最小库存单位)约3000多个,定价10元的商品占五成以上,产品经专门设计,风格统一,并无太多廉价感。

  从logo和风格看,名创优品让人容易联想到日本品牌优衣库与无印良品,但从经营策略和产品单价看,它又迥异于这些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日本连锁巨头。有人称它为新时代的“10元店”,偏向年轻人群体喜好,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快速上新,因而也颇受年轻人欢迎。名创优品的商品里,还出现过热卖过亿的超人气爆款。

  配合着在核心商圈开店的极速扩张步伐,名创优品实现了知名度和销售额齐飞。上市之前,它在全世界开出了4200家门店,年收入达到80亿元。而从2013年11月15日广州中华广场开业的第一家店算起,名创优品的成长期不过7年。

  同样诞生在广州的完美日记崛起得更为迅速。

  公开数据显示,完美日记天猫旗舰店粉丝突破1000万,花费时间不过2年2个月,创下全行业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纪录。短短2年做到超过30亿元的年销售额,这一纪录的实现与完美日记选择的突围方式有关——品牌和营销是重中之重,强调极致性价比,注重在新生代人群聚集的社交平台上蓄力发声,挖掘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彩妆是完美日记的主打方向。在完美日记的产品线中,大部分产品单价均不足100元。国际大牌口红价格多位于200~300元的区间,而完美日记许多热销唇釉价格不足60元,有时候还有第二件半价的折扣。

  该公司高层曾表示:“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完美日记营销做得好。但实际上,产品力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指向新品开发——完美日记每个月会研发3~5款新品,通过加快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来提高复购率。仅2019年,完美日记就在天猫旗舰店上架了近千个SKU。相比之下,国际大牌的产品研发速度和上新频率以半年甚至一年为单位。

  而希音服装不同于名创优品和完美日记,它主打海外市场,欧美、中东、印度都有Shein的大量消费者。正如“线上Zara”这个名字所暗示的,Shein也主打快速上新和物美价廉,大量服装单品价格在10美元的水平。

  但它做得比Zara更为极致。无论是上新数量和速度,它都在超越这个线下巨头。据报道,它的上新量一两个月就能达到Zara全年的数字。Zara14天从工厂到门店的响应速度,曾定义了服装行业的流程管理规则,但没有线下店的Shein则做得比它更为登峰造极。财经媒体晚点曾报道,它借助谷歌的搜索引擎大数据来捕捉不同区域的流行数据,将打样到生产的流程最短缩至Zara的一半。

  总结来看,物美价廉、推陈出新似乎是这波新崛起品牌的共性。它们的产品颇具性价比,设计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喜好,同时非常善用新兴技术和平台来放大品牌音量,因而也实现了规模的极速扩张。

  新国货崛起背后

  抛开具体的公司发展策略层面的因素,新国货热潮兴起,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这场浪潮并非凭空出现,它们依托中国此前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而崛起。

  随着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已经展现出了阶段性成果,跻身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在日常消费品生产制造上,中国已经形成了颇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尤以沿海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为甚。这些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是消费领域里中国品牌诞生的制造业根基。

  而跨国公司此前在华20多年投入培养的一大批本土人才,将成为新品牌现成的操盘手。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美妆日化行业为例,正是以宝洁为代表的跨国巨头们带来的市场、产品和营销思维,如同一条鲶鱼激活了原本沉寂和封闭的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培养的本土人才成长外溢,也给中国消费领域的创新和创业热潮注入了智力支持。

  另外,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进入21世纪后的两个10年里实现了高速增长。整体性的消费升级大行其道,更符合本国人行为习惯的产品,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