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金融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企业发展低碳技术的有力杠杆。
碳中和是全球各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发展转型竞赛,也是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竞赛,中国应通过碳达峰、碳中和这个重要的机遇期,努力创新发展机制,形成低排放的发展模式,跟上时代的潮流。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可以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
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财华社协办的“双循环时代的金融全球化”系列沙龙第五期6月3日在线举行,本期主题“助力碳中和,创造新价值”,聚焦碳中和目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投资机会。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国网能源研究院电网所智能电网研究室主任代贤忠,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施懿宸,北京绿色交易所常务副总经理王辉军,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天风证券资产证券化与REITs负责人、中国保险资管协会资产证券化专委会委员黄长清,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洞视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陈敬伦,盈立证券研究部总监陈伟聪等来自政府机构、高校、金融科技机构等的权威专家,共同围绕“碳中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金融如何引领碳市场变革展开了一轮高端对话。
以下是精彩观点回放:
“人类必须告别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转变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表示,碳中和的本质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长期的、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其中包括增长方式、能源系统和生活方式的三大方面的发展转型。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和领导者,我们既要认识到碳达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已经能够预见到“顶峰”,能源消费量已经从“十三五”时期开始持续下降,尤其是煤炭消费一直没有超过2013年的水平,中国碳达峰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仍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碳中和是全球各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发展转型的竞赛,也是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竞赛。我们应该通过碳达峰、碳中和这个重要的机遇期,努力创新发展机制,形成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努力跟上时代的潮流。
国网能源研究院电网所智能电网研究室主任代贤忠表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燃烧,其中电力领域和工业领域各占40%,因此,电力领域和工业领域是减排领域的重中之重,需加快实施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行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而电力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且需从过去主要由供给侧发力,转变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调动全产业链和全社会资源共同行动。电力领域在我国碳减排格局中处于关键环节,起到承接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碳排放转移的作用,以电力晚达峰支撑其他领域尽早达峰。他还表示,碳排放具有复杂的跨时空负外部性,当前价格信号难以完全反映外部成本,低碳技术和产品具有较高的绿色溢价,需要协同创新碳税、碳交易、电力市场、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政策机制疏导相关成本。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施懿宸教授结合目前中国“30·60”碳中和目标和国内外ESG主流投资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与分享。施教授从全球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为开端,明确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发展形式下,以绿色金融2.0版本的转型金融为触点,强调非绿主体的减排降碳是全球碳中和实现的关键。ESG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工具,在深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引导绿色产业发展及转型的同时,ESG投资因领先于市场收益率且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等特点,已成为国际市场主流策略之一。值得注意的是,ESG投资产品和市场在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国际标准不适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个挑战亟待解决。
北京绿色交易所常务副总经理王辉军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的进程大大加快。2021年迎来中国碳市场的真正元年。碳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直接影响包括购碳成本、更换节能减排设备或投资低碳技术项目的资金投入等,短期看增加成本,长期看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认为,企业的未来碳排放权的内在价值会不断上升,碳排放权价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企业如何合理规划碳资产会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碳抵质押、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碳排放权市场的存在使得高碳排放量企业的融资成本升高,对市场上的资金有一定的优化配置作用。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表示,在后疫情时代,气候变化成为国际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银行面临气候风险带来的挑战:冲击银行贷款质量,导致更多不可预测的资产减值和核销,增加风控成本,降低银行利润;给投资者和股东带来压力,影响银行的投资和稳定评级;增加声誉风险;增加监管及合规压力。气候风险包括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实体风险则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影响银行业除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之外的六大风险,转型风险则包括为了抑制气候变化而进行的政策、法规、市场需求调整和商誉风险,与银行业除利率风险之外的七大风险密切相关。国际银行业从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两个角度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衡量气候变化对银行业运营和声誉的直接影响,评估气候风险的传导路径。国际银行业将继续从治理体系,风险管理,员工培训等角度,进一步提高对气候风险的应对能力。
天风证券资产化与REITs负责人、中国保险资管协会资产证券化专业委员会委员黄长清对绿色债券与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分析。他结合绿色债券的发行现状、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领域以及相关最新政策动态,指出绿色债券具有多快好省的融资优势,未来大有可为;同时对绿色资产证券化进行了解读,指出绿色资产证券的主要模式包括“资产绿、投向绿、主体绿”,分析了绿色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碳中和资产证券化的案例成果。
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表示,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迎来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最主要参与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两大市场的空间被打开。银行等金融机构无论是作为绿色债券市场重要的发行方、投资方还是承销机构,快速发展的绿色债券市场都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业务机遇。碳中和未来需要超过百万亿的资金需求,绿色信贷在目前12万亿的基础上未来还有数倍的增长空间,有望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二是在碳中和目标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会将绿色金融作为战略提升的契机,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到机构的发展理念、愿景与战略规划中。
她表示,绿色金融也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气候风险挑战,面对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尤其是化石燃料未来可能成为搁浅风险在加大,金融机构需要在风险管理中,不断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二是气候信息披露的挑战,在国际国内不断推动气候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进行详细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也将成为一大趋势。
洞视科技联合创始人 & CEO陈敬伦围绕“ESG+人工智能”主题,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角度出发,分享了ESG?业资产、资金端的痛点,以及AI推荐和引擎从评级、量化行业ESG表现的时候,对ESG的识别、检测以及投资机遇甄别和发现有着巨大的帮助。目前很多评级公司都在用AI预测,宏观“AI+ESG”的趋势已经确定,“AI+ESG”商业化是很大的机遇。
盈立证券研究部总监陈伟聪提出了在碳达峰与新能源领域未来的投资方向,提出了港股市场投资建议,分析了太阳能(000591,股吧)、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发展潜力。
港股100强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国际知名的具有领先地位的开放式研究平台,依托港股100强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坚守开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视野,汇聚政商学界顶尖专家团队,通过学术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实践,推动行业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研究中心以“紧随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在国家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香港资本市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树立专业化的投资指引,为用户提供权威与前瞻性的投资参考,成为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