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是替天行道,实际却是自寻死路

2021-06-07 10:23:51 紫图图书 微信号 

大家都知道,宗教信仰是一种很独特的意识形态。倘若天下太平,那百姓信点儿这信点儿那,不仅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反而还有助于人伦教化和社会稳定;可一到天下大乱的时候,宗教简直可以成为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比如最近引人注目的巴以冲突,不论其中有怎样的政治博弈,我们都能从中听到宗教极端主义的声音。

巴以冲突期间的一个夜晚,绚烂的火光其实是可以炸毁建筑、杀死平民的导弹

古今中外,有多少朝代更迭、王国兴衰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但要说奇葩的,哪里也比不上刚从中世纪走出来的英国

这一时期的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宗教改革运动,简单来说,宗教改革运动就是一场打倒中介,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的运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根据天主教的观念,教皇及其领导的天主教教会,是上帝在尘世间的代表,只有通过代表的认可,信徒们才能在死后进天堂。基督教还有原罪的观念,称所有人生下来就有罪,活着的时候如果再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便是罪上加罪。戴罪之身肯定是进不了天堂的,那该怎么办?这就要找教会这个中介了。教会也明码标价,称只要花钱买教会颁发的赎罪券,你的罪就能被洗得干干净净。

米开朗琪罗描绘的原罪场景,这一神学概念至今仍影响着西方世界

天主教会这种奸商想法,当然能让自己赚个盆满钵满,但世俗的君主与贵族可不干了——百姓把钱都给了教会,那自己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同时,教会内部也有一些正直的人看不惯,便称信徒可以不用通过教会而直接和上帝沟通。世俗君主和贵族一听还有这个说法,纷纷表示支持,于是浩浩荡荡的宗教改革运动就掀起来了。

宗教改革开始的一大标志性事件就是马丁·路德发表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英国第一个奇葩的地方在哪里。如果说别的国家的国王主要是为了钱而进行宗教改革,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则是因为教皇不允许他离婚再娶而与天主教会断绝关系,自己当起了英国教会领袖,并宣布自己的离婚与再婚合情合理。

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不仅演变成他与教皇的矛盾,也成了英国与西班牙的冲突

亨利八世确实是个性情中人,你也可以说他是爱美人不爱江山,因为他但凡多考虑一下未来的王位继承问题,就不会结六次婚,生下那么多儿女。亨利八世去世后,他的孩子中有信天主教的,也有信新教的,宗教的对立加上王位的争夺,让整个英国乱成一锅粥。当然,最后是我们都熟知的、信仰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登上王位,英国因此不仅免于分裂,更开始逐渐崛起。

自伊丽莎白一世之后,英国历任国王大多以英国新教为国教

可是好景不长,伊丽莎白一世死后,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和英国政治中另一大头——议会不对付。他们想把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议会在权力上可以说是寸步不让。终于,双方的矛盾在查理一世在位时期爆发,国王军和议会军、保王党和革命党打了两场内战。内战的结果,是查理一世掉了脑袋(后来又被缝了回去),克伦威尔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英格兰共和国。

查理一世的“十一年暴政”最终激起两次内战,他自己也被以叛国罪判处死刑

我们很可能会以为,共和制肯定要比君主制在政治制度上更高级,就像封建社会高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高于封建社会那样。然而,克伦威尔可不是一个“更高级”的人,在他身上,显现了第二个奇葩的地方:建立共和国的克伦威尔并不是出于什么共和理念,而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成功乃是出于天意,是上帝的恩典让他战无不胜。

当然,克伦威尔是17世纪的人,我们不必苛责他没听过《国际歌》,不知道什么叫“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在克伦威尔身上,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宗教狂热。克伦威尔坚信,自己的军事成功证明了上帝将恩典赐予了英国人,而他的使命就是要将这种恩典从英国推广到全世界。他要打倒那些敌基督者,比如英国当时的死对头、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并团结其他曾被上帝眷顾的民族,比如犹太人;他还相信美洲新大陆的印第安人,其实是古老的以色列十支派中的一支,他们正等着自己带来上帝的恩典。

克伦威尔出任共和国最高领袖后,其许多重要决定都出于神秘的“天意”

或许其他英国人是为了殖民美洲,或是与西班牙争夺海外贸易资源而向新大陆进发,但克伦威尔不一样,他丝毫没有那种生意场上的铜臭,他是真的出于宗教的目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他认为自己的这些想法本不是自己的,而是上帝通过他的声音说出来的,这就是他所谓的“天意”。

接下来,我们其实就可以预见,克伦威尔的所谓“天意”是如何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的,而在这前往深渊之路上,也是奇葩之事接连不断。

克伦威尔发起的向美洲进发的计划被称为“西征计划”,简单来讲就是端掉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然而对天意的信念冲昏了克伦威尔的头脑,整个计划的准备工作极其草率。尽管在派军舰出征前,已经有人告诉克伦威尔,腌牛肉、熟啤酒和淡水在那里就像枪炮一样重要,克伦威尔却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只忙着迅速出兵。补给跟不上的“西征计划”其结果可想而知,英国海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收获却少得可怜。

“西征计划”本想攻克西班牙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最终却仅占领了牙买加岛

这是战无不胜的克伦威尔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可这滋味并没有让他认真地去审视现实中哪里做得不对,相反,他觉得之所以出现这种失败,是因为失去了上帝的眷顾。为了重新赢得上帝的眷顾,他只做了两件事:第一,禁食并祷告,祈求上帝的原谅;第二,在全国展开道德改造工作。

没错,克伦威尔认为自己的失败不是策略上的,也不是经济或政治上的,而是道德上的。

那么,要怎样监督英国百姓的道德改造呢?克伦威尔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设计出一种名叫“少将军官治国”的制度,让军队中的少将军官各自分管一片,一方面改造各郡居民的道德生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清除潜藏着的保王党和反对分子。

为了清查暗中的反对势力,克伦威尔的手下连孩童也不放过

克伦威尔是一个清教徒,他所谓的道德改造工作其实就是全民禁欲,英国百姓喜欢的赛马、斗鸡、逗熊等娱乐活动全部停止,连酒馆也被查封了。街道上,少将军官的民兵队伍到处游荡。看到这一景象,英国人不仅失去了欢乐,更对军人以及他们的头子克伦威尔心生不满。

毕竟,在他们还有国王的时候,生活可不是这样枯燥,也不会人人自危。

虽然名叫共和国,但实际上一点共和的影子都看不到。不久,克伦威尔就因病去世,既无军事权威,也无治国才能,完全是靠老子(或者说是被迫靠老子)上位的理查德,很快就迎来了之前不满克伦威尔独裁之人的反攻;再加上失去了克伦威尔坐镇,军队内部的矛盾也被迅速激发。理查德在位不到一年,议会便迎回了流亡海外的王子查理二世,随后查理二世登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理查德无力镇压反叛的贵族与军官,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那么英国百姓是否欢迎查理二世当他们的国王呢?大家从查理二世“欢乐王”这个称号就能看出,英国人终于能从克伦威尔清教主义的禁欲中解放出来。

我们或许不该妄下“宗教误国”这个判断,但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展现,当一群人的心灵被宗教或天意遮蔽而看不见现实时,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好像17世纪的英国,人们打着宗教的旗号,凭借天意砍掉了自己国王的脑袋,却让一个更加专制的军人成为护国公。仅仅十年之后,人们就厌倦了宗教禁欲与军事独裁,他们又推翻了新上任的护国公,迎回了自己的“欢乐王”。十年的共和,仿佛是英国人一段不愿提及的回忆,他们坚信君主是他们“美德的典范,荣耀的传统”,而克伦威尔砍掉他们国王脑袋后执政的那十年,是英国历史上“失落的十年”。

英国共和的兴衰是世界政治史的一个鲜明注脚,它向我们展现人民追寻自由的愿望,如何通过不正当的暴力手段以及低劣的政治活动,最终走向军事独裁。英国共和的兴衰提醒我们,共和理念的衰落必然会导致暴力与独裁,正是这种原因导致克伦威尔变身为护国公,以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恐怖统治、纳粹德国的崛起、美国如今的阶层矛盾,乃至当下的巴以冲突。

关于英国共和世纪的详尽历史,可参见紫图历史新书《英国共和兴亡史》。本书讲述了英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建立共和政府的尝试,生动再现了克伦威尔摄政时期的狂热世界,展示了凭借宗教信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如何走向灭亡。

全球奖金最高历史著作奖

坎迪尔奖2020年入围作品

了解英国共和时期及

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必读书目

《卫报》《泰晤士报》

多家媒体高度赞誉

BBC《历史》杂志创始人

保罗·莱著名代表作

基本信息:

作者:[英]保罗·莱

译者:祝晓辉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品牌: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书号:978-7-201-16629-2

定价:99.00元

戳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