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比起通胀更需关注PPI、CPI剪刀差

2021-06-16 07:17:45 第一财经日报  周艾琳

  美国通胀爆表,5月CPI继4月之后再创13年新高,全球涨价压力对中国的影响仍在持续。

  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1.3%,4月同比上涨0.9%;5月PPI同比涨幅扩大2.2个百分点至9%,为2008年9月以来新高,当时读数是9.1%。但比较中美两国通胀数据就会发现,美国是全面通胀,而中国仍是上游的局部通胀,这从中国CPI和PPI之间巨大的“剪刀差”就可见一斑,价格向下游终端消费品的传导仍然受阻,这或影响终端的利润。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采访时表示,对中国而言,经济正处于复苏过程中,PPI和CPI的上升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积极现象。比起政策收紧以抗通胀,更关键的是如何继续刺激有效需求,使下游企业能够把增加的成本转移给最终产品的使用者。

  PPI收复2008年危机以来的失地

  余永定称,在2012年3月之后,中国PPI同比增速曾连续54个月为负值,直到2016年9月才转正。2019年6月之后,PPI又进入负增长区间,直到2021年1月才恢复正增长。更早之前,2008年以后,中国PPI在大部分时间里也都是负值。可以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基本上处于PPI通缩状态。尽管今年5月PPI同比增长创新高,但从绝对水平来看,不过是刚刚收复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失地。

  面对通胀的上升,中国市场总体上是平静的。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担心的似乎是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减弱,而不是通胀的全面回归。“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宏观调控问题上已经越来越成熟、自信。”余永定说。

  余永定认为,目前中国更应该关注的是CPI和PPI“剪刀差”的扩大,而非通胀攀升。中国当前通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PPI和CPI的背离,“剪刀差”在5月继续扩大——5月PPI同比上涨9%,虽然CPI同比上涨1.3%,但环比却下降了0.2%。

  可能正如供应链理论中的“长鞭效应”所描述的,由于预计需求将大幅上升,供应链上游的生产商率先采取行动,储备原材料和化石燃料。因此,自3月以来,铜、煤、铁矿石和铝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实现了两位数的上涨。然而,由于最终产品特别是消费品的需求仍然低迷,供应链中下游的制成品价格未能充分上涨。供应链下游的生产者无法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最终产品的使用者。于是,在上游产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下游产业的利润率进一步受到挤压。同时,计算机芯片的库存短缺和减排目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CPI和PPI的背离。

  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

  基于对通胀上升原因的理解以及PPI和CPI的“剪刀差”,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太担心通胀的上升。一些人认为PPI飙升是暂时性的,并认为可能已经见顶;其他人则认为,PPI上涨不会转化为CPI上涨,因此没有必要担心通胀。他们建议政府不要因为通胀而过度反应,应保持原来的政策立场。

  余永定则进一步表示,“除了大宗商品过度囤积之外,我认为中国PPI总体上涨是一个积极现象。中国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刺激有效需求,使下游企业能够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最终产品的使用者身上。”在他看来,当前形势下,中国应该担心的不是PPI上涨,而是PPI上涨不能转化为CPI上涨。供应链下游大量行业的企业盈利承压,这对消费和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影响经济增速。

  为此,余永定认为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应保持定力,应继续实施较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刚刚超过1万美元。它应该也能够容忍高于发达国家的通胀率,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使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应该比它所设想的更大。物价上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物价的螺旋式上涨,目前我们完全看不到这种迹象。一旦出现这种迹象,再采取抑制物价上涨的措施也不迟。”

  4月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为8.1%,较前几个月有所回落,5月M2增速回到8.3%。更值得关注的是,1~4月全国一般公共收入增长25.5%,而全国一般公共支出增长仅3.8%。余永定表示,最近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出现了减弱的迹象。出口而非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长远来看是不健康的。

  整体而言,在他看来,鉴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的过程中,PPI和CPI的上升应该是一个积极现象。政府应实施更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使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