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完成封顶,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提速升级

2021-06-17 16:27:03 21世纪经济报道 

  6月17日中午12时,在历经了约12个小时连续施工后,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项目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塔柱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世界上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首座主塔完成封顶,伶仃洋大桥正式由下部结构施工转换至上部结构施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桥梁工程长约17.2公里。目前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正持续推进西索塔主塔建设及东西锚碇锚体施工,中山大桥主塔已筑至180米高程,计划年内完成封顶。岛隧工程方面,东、西人工岛建设有序开展,沉管隧道已完成共9个管节沉放对接。

  钢筋用量比肩埃菲尔铁塔

  深中通道工程师陈炳耀直言,面对外海超高空复杂建设环境、钢筋用量大等一系列难题,传统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要走一条新路。深中通道创新性地自主研发出了钢筋在工厂内快速拼装成型、再整体运输至现场、利用起吊能力最大达80吨的MD3600塔吊整体起吊、对接与安装的钢筋部品施工工艺,有效缩短塔柱钢筋高空作业时间。

  “早在建造南沙大桥时,我们就初步尝试了采用钢筋网片吊装的工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来到深中通道,要建设更高的主塔和超大型变截面的塔柱,我们必须将创新进行到底。”深中通道桥梁工程管理部党支部书记、部长姚志安说。

  除了解决施工工艺问题,深中通道还需要解决在超高空及气候复杂建设环境中精准安装与混凝土浇筑难题。

  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S04项目部副经理王东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师们成功研制了集混凝土智能浇筑与振捣、智能养护、部品调位、自动爬升及实时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筑塔机。

  “工程师们下了大功夫,一干就是一年零五个月,光一体化智能筑塔机的全套图纸摞起来也有半人高。”王东志透露。

  一体化智能筑塔机采用架体结构,高25.2米,沿着架体高度分别设有作业、养护、修复平台,抗风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液压爬模系统。每台造塔机顶层设置了两台自动化布料机,混凝土通过泵管输送到塔顶后,可通过布料机实现混凝土连续、快速浇筑,确保了超高空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得益于创新运用桥塔钢筋部品化工艺、成功研发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配合比及应用一体化智能筑塔机等,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建设“提速”。新工艺相较传统工艺,将钢筋高空作业人员减少了60%-70%,混凝土保护层合格率也达到97%,强度合格率高达100%。

  “近日,深中通道项目被定为交通运输部首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据陈炳耀透露,东索塔塔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浇筑混凝土约5万立方米,钢筋用量高达7400吨,相当于一座埃菲尔铁塔。

  加速推动要素流动、产业转移

  实际上,自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跨江通道建设正提速,包括建设中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狮子洋通道、莲花山通道也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组团出道”的跨海跨江通道正加快推动大湾区内的要素资源便捷畅通流动,助力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提速升级。

  在业内人士看来,纵观世界级湾区城市群发展,桥梁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而长期以来珠江口两岸之所以发展不平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桥不通,在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开通之前,偌大珠江口只有一座虎门大桥硬撑了近20年。

  如今,深中通道的建设正提速。作为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的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后,珠江西岸城市到深圳将由以往绕行虎门大桥、南沙大桥上百公里变成跨江直达,车程由约2小时缩减为30分钟左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深中通道的连接城市中山,实体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白色家电在内的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深中通道的建设将会导致中山的人流量增大,并且两地的人才交流也将更加频繁,并且形成新的人才分布格局,这将给中山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该通道也将有可能成为信息交互的枢纽。

  除此之外,深中通道也将加速珠江东岸的知识外溢和产业转移等。深中通道建成后,“大前海”区域价值将进一步释放,深圳的西北门户将会打开,宝安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城市发展会受到深远影响。

  以深中通道桥头堡翠亨新区为例,来自深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创新资源正加速向该区集聚,包括现代服务业、健康医药、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也抱团扎堆布局珠江西岸。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