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杨善洲》中,刘佩琦饰演了这位群众眼中的“草鞋书记”。
杨善洲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绿林。 图/IC Photo
电视剧《杨善洲》的最后一集,杨善洲一个人拄着木枝,穿着草鞋,背着草帽,驼着背在茂密的树林中颠簸行走。旁白为这部剧做了最后的注脚,“他死了,可是他永远活着。杨善洲的精神已经化作这里的每一棵树;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在向你讲述着杨善洲。”
这部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真实地讲述了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废寝忘食带领乡亲们进行农村改革,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为百姓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天的故事。
时隔多年,剧中杨善洲的饰演者,演员刘佩琦仍感恩这个角色,感恩杨善洲给自己带来的心灵洗涤,“从这些老书记们身上,我们能学习到共产党员身上的奉献精神,无私无畏、舍己为公的优良品质。”
杨善洲
1927年1月-2010年10月10日
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他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在杨善洲的带领下,保山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大胆探索一系列改革实践,逐渐把贫瘠的保山建成“滇西粮仓”,工业、建筑业实现从无到有。1988年,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他还带领大家修建林区公路1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公里多,让大亮山附近的群众过上通路通电的生活。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留下一片绿洲。为纪念老书记,大亮山林场此后更名为“善洲林场”。
1 若不被他的身边人认可,是演员的失败
2011年,刘佩琦接到制片人严从华的电话,邀请他出演电视剧《杨善洲》。这对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生人的刘佩琦而言,是一次无法拒绝的荣幸。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电视剧《无悔追踪》,到近些年的电视剧《谷文昌》、电影《我的军号》,刘佩琦对于塑造朴实党员形象的作品似乎情有独钟。“我们这个年代的演员,三观的形成(和党员有关)让我们对这类题材有一种特殊情感,演这样的角色得心应手。”
拍摄前,刘佩琦并不十分了解杨善洲的生平,初期只能通过剧本、网络资料、文献,塑造大致的印象。而后,刘佩琦多次拜访了杨善洲的家属和与他共事过的工作人员。
虽然自己的外形条件与杨善洲并不十分相似,但刘佩琦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杨善洲的内心世界,通过外化的表演表达准确——首先是自己认可,其次要得到杨善洲身边人的肯定。
从杨善洲的妻子口中他得知,杨善洲是一名孝子,但常年在乡里基层工作,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疾苦,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昼夜不眠,更不要谈回家看老母亲、妻子和孩子。“那个时候的共产党员可能都是这样,但杨善洲是尤为突出的一个,因为他是县委书记,事情也多。没有国家,哪有小家。”这些细枝末节让刘佩琦在杨善洲的内心世界游走了一番,这位无私奉献的“草鞋书记”彻底在他心中“活”了起来。
拍摄过程中,剧组也曾多次邀请杨善洲的亲朋好友探班、看成片初剪。这是刘佩琦最关注的一件事。他希望从他们的眼神中捕捉到真实的评价,也会询问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不认可,(我)内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会自责。这是作为演员最大的失败,所以心中的压力是沉甸甸的,不能马虎一点,不能松懈,要经常跟他们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2 淳朴、接地气,是塑造角色的第一原则
关于杨善洲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轶事是他任施甸县委书记之后。某次他前往施甸县保场公社搞工作,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在公社门口打听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以为他是农民,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并未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
杨善洲一辈子热爱和农民一起劳动,下乡时经常随身携带锄头,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因此“淳朴”“接地气”,也成为刘佩琦塑造杨善洲的第一原则。“如果在那儿摆着架子演一个县委书记,不可爱,也不可看。还是得把他演成一个真实的农民。”
剧中,杨善洲在市场中买了一头牛,就像一个普通农民那样,和卖牛人讨价还价起来。在刘佩琦看来,如果一头牛1000块钱,杨善洲直接给1000块,那都不接地气。“县委书记也可以适当的讨价还价,这才是真实的。”
而牵牛回家的路上,杨善洲偶尔停下来,给牛喂喂水,还会坐在路边和牛唠上几句。他虽然不知道真实生活中的杨善洲是否和牛聊过天,但在刘佩琦看来,这也符合杨善洲质朴本真的性格。
开会戏同样有讲究。虽然杨善洲是县委书记,但按照他的性格不会一直板着脸,端着县委书记的官架子,似乎暗示别人一定要同意自己的观点。因此剧中杨善洲的会议大多是“商量会”,做一个决定前不仅要听取群众的态度,还要让大家各抒己见。
“杨善洲就是一位从村里走出大山,淳朴、不忘初心的县委书记。大方向掌握准了,这个人物才能靠上去。”
3 从党员身上,学会客观冷静看待自我
刘佩琦曾为电视剧《杨善洲》写了一场戏。杨善洲退休后,本想静悄悄地离开地委大院,刚一出门口就发现老百姓(603883,股吧)站得水泄不通,都舍不得他们的好书记。杨善洲索性坐到汽车顶上,盘着腿像唠家常一样和百姓们聊起来,聊他种树的愿望,聊司机郭师傅的父亲去世了,但郭师傅却因为工作没有时间回去吊唁。
在刘佩琦看来,共产党员有信仰,有理想,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线“战士”;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所以才能做到无私奉献。刘佩琦希望通过这场戏,尽量还原时代的真实,“公车私用、户口从村里迁到县里,这(在杨善洲那里)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们认为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
因为饰演过杨善洲、谷文昌等基层党员干部,这些年刘佩琦还总是去看望一些退下来的国家功臣、优秀的共产党员们。“每隔几年都让我心灵再净化一次。”刘佩琦坦言,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会让演员对信仰、对职业的认知,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杨善洲》第一集中,保山发洪水,杨善洲家的房子马上就要被暴雨和洪水冲倒。但他放心不下乡亲们,冒着大雨去受灾最严重的雷打树村,路过自己的家门也没顾上进去看一眼。这是刘佩琦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杨善洲一生都扎根于大山,奉献于植树造林,造福后代,因此导演张绍林也将整个剧组搬到了海拔较高的保山。拍摄的外景大多开车上不去,设备只能靠人扛。而当时的电脑技术也不太发达,这场洪水戏只能靠人拉威亚、钢丝,把树和墙同时拽倒,大水罐从坡上同步浇下来才能产生洪水的实拍效果。刘佩琦犹记,拍摄时正值冬天,这场戏准备了好几个小时,演职人员们都坐在篝火旁烤火等待。但当导演喊“实拍了”,各个部门迅速拧成一股绳,不敢松懈。
“作为演员,在名利场、聚光灯下,不自觉地就容易膨胀。但杨善洲这样的人物,让我懂得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看待这个时代、这份职业。我自认为并没有膨胀,还是四十年前的我,永远站在起跑线上,永远从零开始。”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