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07-04 12:56:15 和讯网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化系列之一

《百年辉煌》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无疑,中国共产党是以自己的文化创造——革命的红色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提炼至今日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型态文化样式,为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不能因为这种新型态文化样式的“前所未有”而将之排除在“中华文化”之外。创造、创新,往往是最好的传承和弘扬。把“继承”理解为在原有框架中“兜圈子”,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证明已经走不通。

亦不应当把这种变革与中华文明“断裂”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对历史的“接续”和承继,需具备恢宏视野、在大时空观中进行观照。

如果把历史隔断,本身即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承载着中华文明再创辉煌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一句话,今天很多的成就都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广义上的“传统”包括现当代我们走过的道路、形成的理念)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离开这一点,遑论“四个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任何科学的社会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历史已经证明,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使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相反,往往使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遭受失败或巨大挫折。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社会革命实践才是富有成效的。这里的“具体实际”不只是具体的社会运动状况,当然也包含蕴藏在民族和大众中的传统文化“底色”。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这一说法,其实是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呼应。重视历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是新时代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对党的领导干部发表的许多讲话中,都包含了这样一层深意:不仅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要反复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也要去读。他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2013年3月1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把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提到共产党人“总开关”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国内外讲话中,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有大量资源式运用,有时候一个讲话中随手拈来多达几十处的引用并不少见。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的集中阐发前所未有,不仅仅有“用典”,而且有“观点”集群。

比如,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总书记有大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新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治国理政”的认知水平、提到“三观”这样的高度去教育全党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

参与全球治理提供重要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人从运用和平共处基本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到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再到后来提出“和而不同”的文明多样性、“建设和谐世界”等理念,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种自信和自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把“王道”的仁义礼治、怀德柔远作为“天下观”中最高的政治理想,并不认同基于丛林规则“国强必霸”的逻辑。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天下太平”等理念世代相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理念包含着古老智慧的新运用,日益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中的“天下”理念和“大同”信仰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传统“天下观”其实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更宽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来观察和处理世界大势、全球问题。因为贯彻其中的乃超出家国的“大道”,并非仅仅适合于本国本民族的“道”。根本的一个字是要做到“公”,需“不独亲其亲”,达到无遗漏的“皆有所养”才是目标之所在。真正“立党为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类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目标,其视野和胸怀具备大道为基、天下为念的主观担当——中国共产党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写在联合国的有关文件中,表明它已经转化为人类道义的旗帜,称其为新的“天下观”当不为过。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讲到类似的话:中国把各民族统一在一起的几千年经验,可以为形成一个统一的和平世界提供诸多启示。中华文明长期在世界历史上处于前列,其中心部位甚至对周边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不能不说与它本身即处在时时更新、吸收外来文明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中华文明”,其最高层的概念即为“道”——亦为中华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

它表明,中华文明是主讲道义的文明形态,始终将人道高高擎举,使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有了此“道”,才能持久不息。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基因,也是我们今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源泉。

(本文节选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8期)

(文章来源“四部曲文化”)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