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防不胜防 捷信带你见招拆招

2021-07-09 10:49:18 和讯 

  凭借日益隐蔽和复杂的电信手段,一些不法分子以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实施电信诈骗,给消费者的隐私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作为值得消费者信赖的金融服务伙伴,秉持“负责任的信贷”服务理念,为消费者盘点近期高发的金融类电信诈骗形态,提升消费者的警惕意识和防护能力,以切实行动为消费者筑牢“金融护城河”。

  警惕网络交友背后的投资理财陷阱

  近期,网络交友背后暗藏投资理财陷阱的案例频现,受害者往往通过社交软件结识陌生网友,随着信任和感情的加深,犯罪分子会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推荐理财产品,而在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之后突然失联,使其遭受财产与感情的双重打击。国家反诈中心曾明确表示:网络交友,但凡让你投资理财的,都是诈骗。

  针对这一情况,捷信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交友要小心,投资更需谨慎!对于在社交软件或短视频平台结识的陌生人,不要听信其关于投资理财的指导和承诺,遇事和家人朋友沟通后再定夺,更不要轻易相信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产品。理财投资一定要选择合法正规的平台和机构,可以在证监会、期货业协会网站了解其资质。此外不要轻易相信社交软件或投资平台里的所谓“老师”、“专家”,更不要在其指导下直接充值投资,很多APP或网站都是骗子搭建的虚假平台,可以被随意修改数据。

电信诈骗防不胜防 捷信带你见招拆招

  警惕以新冠疫苗接种为名义的新骗局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有序组织居民群众接种新冠疫苗,而对于这样一件“新鲜事”,已有电信诈骗分子趁虚而入。一些诈骗分子冒用疾控中心或以疾管中心的名义,向市民发送“开放预约且名额有限”的诈骗短信,引诱不明群众点击非法链接,并要求在虚假登记注册页面填写姓名、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等个人信息,随后套取银行卡验证码,将账户内资金转走。此外,还有诈骗分子悄悄潜入学校的班级群,利用老师上课或者不在线的时机,冒充老师发布新冠疫苗接种的缴费信息,对群内家长实施诈骗。

  捷信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提醒大家提高警惕,不要相信有关“开放预约新冠疫苗”的短信,尤其不要点击相关链接,以防个人信息泄漏。对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相关情况,可以关注官方新闻媒体发布的通知通告,或向当地疾控部门咨询了解。此外提醒大家,新冠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居民个人不负担费用,切忌轻易缴费汇款,家长在收到此类通知信息时可先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学校、老师核实,而不要急于转账。

  警惕虚假APP以“李鬼”充“李逵”

  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金融类APP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这也给不法分子进行金融诈骗提供了新途径。一些诈骗分子冒充正规平台诱导消费者下载虚假APP,以缴纳“保证金”、“手续费”、“工本费”等为由实施诈骗,或在系统后台植入病毒,窃取消费者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盗刷其账户里的钱。由于被冒充的金融平台一般知名度较高,会让受害人警惕心下降,而且此类虚假APP和正规贷款APP的名称、界面、功能都十分相近,难辨真假,使得不少人因此上当受骗。

  对此,捷信建议消费者在获取金融服务时,应通过手机内应用商店等正规渠道下载APP,切勿通过陌生人微信、短信链接直接下载。在下载APP前还应识别该APP的开发者所有权归属及版本历史记录,如果所有权归属显示为个人或版本更新为第一版,需要提高警惕,因为正规金融APP的所有权归属均为机构名称,且版本均有更新记录。此外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在放款前以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如有疑惑,可及时拨打当地公安局的反诈电话进行咨询。

  电信诈骗形式多样,不过归根结底,如果消费者能够做到警惕任何非正规、非官方的信息来源,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与陌生人进行金钱交易,就能够大大减小受骗风险。捷信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并持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已取得良好成效。未来,捷信将继续积极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为提高金融消费者素养、维护金融行业秩序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