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全面降准大超预期 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未变

2021-07-12 07:19:02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杜川

   “央妈”发糖,万众期待的降准火速落地。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属于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由于其信号意义强、影响巨大,往往主要用于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但在业内专家看来,此次全面降准并非为了缓解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而是为了有效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市场普遍认为,央行此次全面降准,对楼市、股市、汇市不会有直接影响,降准后,增量资金的主要投向还是按照监管政策执行;市场影响方面,主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对于本次全面降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全面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央行表示,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

   央行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称,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不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是,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金融机构中最低的,保持在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经营。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降准可以向银行体系释放稳定、无息的长期资金,既可以缓解银行长期流动性瓶颈,加大银行信贷供给能力,还可以直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推动银行在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过程中,控制包括各项收费在内的综合融资成本,力争下半年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小微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

   央行表示,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表示,此次降准利好实体经济,央行降准释放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有助于增强货币创造和信贷投放能力,支持实体经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和促内需。

   如何影响股、债、汇、房?

   对于投资者而言,全面降准后续将如何影响股市、债市、汇市、楼市?从市场反应来看,专家普遍认为此次降准对房地产影响并不大。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第一财经表示,对于房地产而言,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已经推出半年,全面降准后,信贷资金没有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

   周茂华也认为,对楼市影响有限,“国内并没有大水漫灌,货币政策重心仍是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领域;楼市调控政策保持高压态势。”

   除了房地产外,人民币汇率将会怎么走?对此,连平认为,对于汇率而言,降准具有宏观上的调节含义,最终会形成对经济体偏松的宏观政策影响。如果降准力度较大,政策效应明显,过去曾经出现过准备金率多次(或者大幅度)下调,这种影响会在后续体现,但单次的调整影响较小。此外,人民币汇率受经济支撑,目前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货物贸易保持较高顺差,相较美元而言,人民币利率水平依然较高,因此此次全面降准对汇率的影响十分有限。

   “对汇率影响偏中性。”周茂华也认为,主要是国内基本面保持平稳,降准并未改变政策稳健基调,政策并未转向,中美保持宽利差等,人民币汇率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波动。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从历次降准后A股市场走势来看,数据显示,2011年11月30日以来共有15次全面降准(不含最新1次),降准公布后的次日,后3日及后5日基本上涨跌各占半数,后10日累计上涨概率也仅有47%。

   由于此次央行全面降准的时间和幅度均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分析认为,此次降准对股市影响偏暖。

   “对于股市的影响,如果从中长期来看,准备金率下调后,资金比现有状况还是会宽松,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对市场心理的影响,对资本市场会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政策吹了一丝暖风。”连平称。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称,由于存在经济长期转型需求的考虑,对隐性债务的治理和房地产的调控高压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预计未来将呈现“结构性紧信用+宽货币”的格局,这样的格局对债市非常有利。

   周茂华认为,经济复苏基础进一步夯实,企业盈利前景改善,以及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改善,有助于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货币政策取向并未改变

   当然,此次全面降准并不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一方面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方面则面临稳增长压力。这意味着,为了防止通胀预期扩散,保持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稳定性至关重要。

   从CPI、PPI数据来看,6月CPI同比上涨1.1%,PPI同比上涨8.8%,剪刀差持平于上月的7.7%,为有数据以来的新高,PPI顶端基本确认,CPI将延续温和上涨;此外,6月货币、信贷、社融的全面超预期增长,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已放缓,再加上国内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调控下,大宗商品涨势已经基本得到控制,PPI年内高点已现。随着基数的逐渐抬升,下半年PPI有望保持震荡回落走势,但国际油价的上涨仍为输入型通胀带来不确定性。受制于猪肉等食品价格的回落,年内CPI大概率保持温和增长走势,通胀水平整体可控,对货币政策影响整体有限。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预计,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我为主”,聚焦中国经济的“短板”,维持足够程度的“托底”,应该成为“以我为主”的最主要考量之一。

   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势,市场分析认为,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仍需货币政策支持,下半年,经济增速稳步趋缓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货币政策适度偏松的必要性正在上升。

   连平认为,三季度有必要全面降准1~2次,下调准备金率0.5~1.0个百分点,累计释放长期可用资金约1.1万亿~2.2万亿元,而7月就是第一个降准窗口期。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表示,从内部环境看,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一上一下”的压力,即经济增长速度向下和通胀影响向上,货币政策以“松紧搭配”进行针对性应对,基准利率和流动性总闸口不松,不搞大水漫灌。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