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13日电 题:“写在大地上的宣言书”:从统筹城乡到共同富裕的嘉兴探索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袁震宇、俞菀
南湖红船旁,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门前绿树成荫。宽阔整洁的马路两旁,稻田与花海延展向远方。下班路上的嘉兴市民曹金凤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这里藏着我们向往的生活。”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推动共同富裕,嘉兴交出一份喜人的答卷: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比1。所有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均超过120万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常年保持在一般公共预算的80%左右。城乡劳动者基本实现平等充分就业;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全市户籍人口养老参保率超过97%,医保参保率超过99%……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宣告成立。如今,嘉兴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开拓创新。专家认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成为均衡富庶发展的先行地,努力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犹如中国共产党“写在大地上的宣言书”。
锚定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前提是高质量发展。嘉兴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不断夯实物质基础。统计显示,2020年嘉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
为了不断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嘉兴在坚定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增收主渠道的作用。不产羊毛却拥有规模很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不产皮毛却形成了全国闻名的皮革市场……与此同时,嘉兴以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建立了370多个创新载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壮大财富创造的活力,厚植发展的潜力。
“从实践来看,正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才有了民生的长期投入和社保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产业的蓬勃壮大,才有了就业空间的持续扩容,解决了逾百万人的新增就业;正是科技创新的不断驱动,才有了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老百姓(603883,股吧)收入的持续增长。”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说。
在改革创新中逐步消除障碍,让各种要素充分流动起来——
嘉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消除造成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市域一体的空间规划布局;部署实施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涵盖城乡就业、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十改联动”;建立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合联组织;创设“飞地抱团+低收入农户增收”等扶持模式……
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章剑说,通过破除城乡统筹发展壁垒,嘉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与此同时,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大救助”体系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嘉兴实施了“突发性”贫困救助政策,出台了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在准入上给予放宽。
“通过数字化改革,加强后台预警、部门联动和精准对接,充分照顾救助对象的尊严。”嘉兴市民政局副局长郑新娣说。
红色基因始终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驱力”——
受访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嘉兴能成为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的先行地,绝非偶然。
尽管自古是鱼米之乡,且坐拥长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但嘉兴也曾面临“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发展困境。正是不断践行红船精神,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嘉兴党群干群万众一心,干出了一番新天地。
“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矢志奋斗、坚持人民至上。要只争朝夕地把人民群众希望我们做的事办好,并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嘉善县委书记洪湖鹏说。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富足。记者走访发现,在嘉兴,城市驿站、“健心”客厅、文化礼堂、图书馆等各种公共文化设施遍布城乡。以党建为引领,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等基层治理模式为载体,嘉兴的政治能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力量,成为追求共同富裕路上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嘉兴的探索实践是整个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缩影。
浙江提出,到2025年,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率先基本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率先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更加彰显。
“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我们将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示范区建设要率先探路、也要久久为功,我们将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目标扎实推进。”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说。
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最新评论